被“骂上”热搜的东软,恐难担当民生大任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已3年有余,谁也不曾料想,以亿为单位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次数,也难以阻止核酸检测系统的崩溃。近日,成都疫情告急,当地紧急上线了一套核酸检测系统。
不过据媒体报道,9月2日下午至晚上,这套全成都市的核酸检测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检测进度缓慢。而开发这套软件背后的系统承包商东软集团,也因为成都市民冒雨排队测核酸的大众情绪,而被“骂上热搜”。
系统崩溃并非首次,背后东软屡上热搜
实际上,这并非国内核酸检测系统首次出现异常。今年初,疫情当前,作为疫情防控重要一环的西安“一码通”却频繁崩溃,引起网友们的热议,更有网友对相关开发与维护团队表示了愤慨与抱怨。
要知道,西安的“一码通”并非是普通小公司研发打造的,而是由中国电信开发部署,市值逾100亿的A股上市公司东软集团承包。而且,彼时西安“一码通”崩溃问题已是屡次崩溃。“一码通”是西安疫情中重要的“通行证”,系统崩溃会带来诸多不便。
图源:陕西发布官方微博
尽管首次出现崩溃事件后,西安当地相关部门都为核酸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应急处置等做出诸多努力,但是崩溃问题频出,并再一次在成都本轮疫情中暴露出来,因此很多网友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系统承接商东软集团。
据了解,东软创立于1991年,是我国软件公司第一股。目前东软在全球拥有近20000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覆盖60多个城市的研发、销售及服务网络,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
去年9月,官方信息显示,东软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产业数字化战略合作协议,而在此次合作协议之前,东软集团与中国电信共同打造出“翼填报”“一码通”“全运通”等应用,为疫情上报、疫苗预约、核酸检测、联防联控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不过,高举高打的战略合作,并没有让东软获得多少赞誉,而是引来网友骂声一片,着实令人唏嘘。当时,东软集团对此回应称,西安东软作为应用层支撑厂家之一,参与开发建设西安一码通系统。经现场专家及技术人员排查分析,该故障与应用层无关。
无独有偶,此前由成都本土企业,医疗信息化龙头久远银海,参与省级疫情精准防控,保障四川天府健康通单日最高亮码/扫码数近2亿次的稳定高效运行。却因为9月2日突然切换到东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全面崩溃,于是出现大白集体向夜空高举手机的景象。
相比西安“一码通”崩溃,成都网友对于本次核酸检测系统崩溃的情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方面是因为同为东软集团承接的系统,并没有吸取教训,将西安“一码通”事件视为前车之鉴,而是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是因为,东软集团的官方回应,缺少应有的担当,甚至字里行间,对自己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自信满满,不仅没有明确公开排查结果,也似乎没有任何的歉意。
据了解,东软官方宣称:据技术专家研判,目前出现的系统响应延迟、卡顿等现象与核酸检测系统软件无关。随后,该官方宣布内容也迅速在互联网传播。不过,大多数网友并不买账,认为这是东软在甩锅,直指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缺少大企业应有的担当。
于是,接连几天,东软、成都核酸系统崩了登上微博热搜。不过,据当地网友反馈,9月3日,成都的一些核酸检测点已不再使用东软的系统。这也意味着,在本次事件中,东软或许也难以脱掉干系。
软件服务覆盖方方面面,研发投入与实力存疑
受疫情相关业务的积极影响,东软集团在营收及利润上都表现不俗。2022年上半年,东软集团实现营收33.83亿元,同比增长5.35%;净利润8046.08万元,同比增长205.8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净资产为97.6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9%,资产负债率为49.64%。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在资本市场也有一定影响力。早年,头顶软件上市公司第一股的光环,如今市值也早已逾百亿,用巨头来形容东软集团,也毫不过分。
财报数据显示,东软集团上半年医疗信息化收入5.54亿元,占营收比重16.38%,同比增长14.53%,毛利率47.89%。截至6月30日,东软城市级核酸检测解决方案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系统,已应用于17个省120个地市,累计检测 104亿人次。
不过,营收占比仅2成的医疗信息化,处于一个十分内卷的赛道,下游客户是政府、医院等国家级企事业单位,而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多如牛毛。加上其技术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这类企业的议价能力弱,在与客户沟通合作的过程中,也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在投标过程中,客户不只是看技术与服务,更多的是依靠人脉关系。由此,也带来了其销售费率居高不下的窘况。
不过,对于东软集团,得益于近年其依托核酸检测系统等软件业务,渗透至更多的三甲医院,因此其医疗信息化依然是营收增速、毛利率最高的版块。据称,东软基于场景化的区域化解决方案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赋能,为200多家卫健委,其中包含国家卫健委、21个省级卫健委、72个地市级卫健委提供服务。
图源:东软集团2021年年报一图总结
除了医疗信息化以外,据东软官网介绍,公安部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法人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国家人社部的社保信息管理系统等,动辄覆盖数亿人人口。由此可见,东软集团的业务像是毛细血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东软集团的规模会如此之大,在资本市场依然表现强劲了。
图源:东软官网
不过,即便如此,如果将东软集团与中国软件、科大讯飞相比,同样作为软件公司,东软的研发费用却明显偏低。据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东软集团研发费用3.38亿元,占销售额的比重接近10%;而中国软件研发费用9.72亿元,占销售额比重高达27%;科大讯飞研发费用14.39亿元,占营业额比重17.9%。
由此可见,东软集团的研发投入可谓远低于其它软件巨头,与此对应的技术实力,也不言而喻。而尽管东软在“大健康”“大汽车”“智慧城市”“企数转型”等领域均有布局,但较低的研发占比或许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与其擅长公关2G客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汽车电子市场,东软上半年收入同比出现了下滑,但是位于同一赛道的花样集团、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分别达到19.08%、56.93%、50.86%。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上半年毛利率为32.26%,净利率为2.38%,同样低于创业惠康、久远银海、卫宁健康。由此可见,在营收规模与盈利能力上,东软集团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危机公关失利,恐难担当社会民生大任
东软集团的软件技术实力如何姑且不论,但是其在相关软件、系统出现问题时的态度,却屡遭质疑。无论是西安“一码通”事件中事不关己的态度,还是本次成都市民冒雨排队,等待系统恢复测核酸,东软集团声明系统卡顿与自己软件无关,都给人一种十分傲慢的印象。
不过,并非东软把责任归于网络故障,就可以撇清关系,与这次“大事件”划清界限。在东软集团发布申明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回应,就有一些“打脸”的意味。彼时,四川省通信管理局表示:成都全市通信网络运行平稳,各核酸检测点移动网络覆盖良好,无拥塞现象。
图源: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官微截图
普罗大众对于核酸检测系统的技术原理、故障可能性可能既搞不懂,也不关心。但是技术社区的一些程序员大牛,却分析了若干可能性,各种评论可谓热闹非凡。
其中一则分析获得较为广泛的赞同:有人认为此前应用的天府健康通系统是支持千万级并发的,可正常使用,而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只支持2万多并发,因此全省同时进行核酸检测时,第2万多个人在使用时,系统就卡死了,只有等待资源空出才可以继续使用。
据了解,所谓的并发(Concurrent),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因此,无数技术人员开始在线讨论,东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上线前有没有做压力测试?
而在另一个程序员社群猜想和讨论的焦点,则是分析可能是因为东软在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搭建数据库时,使用了单一宽表,而没有使用分表,而这个底层设计上的问题,也影响了系统的效率。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系统崩溃,如果真的与网络无关,排查问题的根源,给大众一个实实在在的交待,也是一家服务社会民生企业的社会责任。
然而,让很多网友失望的是,从东软的一则声明中,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甩锅”、“傲慢”、“爱用不用”的态度。这种回应方式,如果看成是危机事件的公关,显然是有失上市大厂的风范的,更是非常不利于品牌形象建设的。
而在屡次的系统崩溃事件中,东软的表现如出一辙,更让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企业,是否能够担当起服务数亿用户的基本责任,这需要打一个问号,更是需要东软给大众一个正面的回应。
结语
疫情当前,以东软为代表的企业深入核酸检测等基础工作中,为数亿人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其做出的社会贡献不容忽视、其发展定位与提供的社会价值也应当被肯定。
只不过,正因为其服务的用户覆盖面广,普罗大众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如何,这类企业保持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从而不断的完善与提升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既是一种自我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
如此看来,东软集团作为一个上市大企业,除了关注自身发展之外,或许更应该在塑造企业文化、构建更加和谐的品牌与客户、用户之间关系,才是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