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左传》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 【原文】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 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今译】 冬季,齐国的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前来省难,因鲁国的庆父杀了鲁国国君,到鲁国吊唁,对祸乱表示慰问。 《春秋》一书称仲孙湫为“仲孙”,亦嘉之也,也是赞美他。 仲孙湫归,回到齐国,对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不铲除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完没了, 没个完)。” 齐桓公说:“如何除掉他?” 仲孙湫回答说:“庆父的野心还没死,祸难不尽,变乱不停止,还没完,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 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 仲孙湫回答说:“不行,他们犹秉周礼,还遵行周礼。周礼,所以本也,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就像大树,躯干必然先行倒下,然后枝叶随着落下。 “鲁国不抛弃周礼,未可动也,是不能动它的。国君您应当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强大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 【赏析】 庆父是春秋时鲁桓公之子,鲁庄公的弟弟。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 可是庆父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时间里,庆父与其嫂哀姜(鲁庄公夫人)私通,庆父与哀姜串通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两个国君:般和闵公。 庆父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制造了鲁国的混乱,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国内局势因此动荡不安,给鲁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庆父不去,鲁难未已”(庆父一天不死掉,鲁国的灾难一天不会完结)。 成语故事“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鲁庄公姬同共有兄弟四人,庄公有三个弟弟,长弟(二弟)叫庆父,三弟叫叔牙,四弟叫季友,因为他们仨都出自鲁桓公,后人称“三桓”。 鲁庄公晚年,三桓为争夺君位而展开激烈斗争。 庄公和季友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庆父和叔牙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兄弟四人,分成两派。 庆父专横跋扈,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夺位,并与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即没有“嫡嗣”,鲁庄公共有三个儿子,班(般)、启(开)、申,这三个儿子都是庶出。 鲁庄公非常宠爱妃子孟任,想让孟任所生的儿子子般将来继承自己的君位,庄公病危之时,试探性地问他的三弟叔牙,说:“谁可以继承、接我的班啊?” 叔牙认为庄公的二弟庆父最有才能,可以继位,说:“庆父很有才干。” 庆父不合鲁庄公的心意,庄公想让自己的长子般继承君位,因此他听了叔牙的话心里自然不满意。 鲁庄公又问四弟季友谁合适,季友坚持要让庄公的长子般继位,表示以死事奉子般,说:“我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持,尽全力誓死支持子般做国君。” 鲁庄公听了才高兴地放下心来。 季友怕叔牙支持庆父,假传国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扣押,并且送毒药给他,把他毒死了。 庆父虽很想继承君位,可季友准备拥立庄公的儿子般继位。 公子般住在党氏家中,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党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唱了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 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哀姜没有生育,无子,后来哀姜的妹妹叔姜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开(启)。 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八月初五日,鲁庄公病死于正寝,庄公死后,此年冬,正巧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公子般就去吊丧。一心想继承君位的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庆父便同庄公的夫人哀姜合谋,派与子般有仇的圉人荦在党氏家将子般杀死。 季友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公子开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诸侯霸主齐桓公,子般死后,齐桓公派仲叔湫到鲁国慰问,仲叔湫回国后对齐桓公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not be over,制造动乱的罪魁祸首不除掉,国家就不会安宁。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开(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 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杀死子般后,庆父另立庄公的不足8岁的儿子启(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做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 但庆父与哀姜二人并没有死心,鲁庆父想自立为鲁君,于是又派人将鲁闵公杀死,庆父欲自立。 鲁庆父再意图谋害庄公的第三个儿子申,庆父打算断绝庄公的后代,便可名正言顺继承鲁君位。 不料子申已先被季友带出国,庆父眼见计划落空,人们识破了庆父的阴谋,国人大哗,群起而攻之。 庆父的所作所为引起鲁国人民的反对,鲁国人不支持庆父,他见势不妙,不得不慌忙逃出鲁国,逃奔到了齐国的莒国避难。 庆父一走,流亡在外的季友将子申带回鲁国,拥立子申为鲁国君,公元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公子申继承了鲁国君位,这就是鲁僖公。 季友又以财货贿赂莒君,求莒国交出庆父,将其送回,庆父被押回鲁国。庆父在押解回国的途中,派人跟季友求情,未成,要求僖公原谅,未果,庆父便自杀而亡。 自鲁庄公死后的两年间,庆父在鲁国上下其手,先后杀两位鲁国国君(子般和子开),发起多次谋杀,鲁国因此大乱,最后庆父以自杀告终。 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Qingfu. 后来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把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清除,灾难就不会结束,国家就不得安宁。即首恶不除,动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