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开挂到百岁的老人

前几天回复网友的时候,我说“我本质上只能说我想说的,不会说你想看的。非要勉强狗说人话,我也只能汪汪两声。”马老的事迹萦绕心头,久久不去。想跟大家聊一聊,一个民国老人的开挂人生。
马相伯,1840年出生。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最大的耻辱。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1岁左右的时候,马相伯步行,从常州,走到上海求学。

别说是一个孩子,让谁走155公里也不容易。何况实际上还不可能是直线,不死在半路上就不错了。
到了上海,他学到精通8国语言,天文数理,连哲学和神学都不放过。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学霸开挂了吧。
36岁,因为筹集2000两白银赈灾,被教会幽禁反省。他一怒脱离教会还俗,但是依然信奉天主教。没有放弃信仰,却放弃了教会,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之后他开展洋务运动,去过很多国家,把很多先进的思想带回中国,上书清政府出谋划策。但是全部石沉大海。
报国无门,他59岁辞官回到上海,潜心研究天文度数。
60岁,他把全部家产,3000亩田产捐给天主教会,用来兴办学堂。
63岁,创办震旦学院(振兴中华的寓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
65岁,震旦学院要改成教会学校,让学生学习基督教,进行礼拜等教会活动。马相伯非常愤怒,他认为自己创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不是培养基督徒的(他依然是天主教徒)。耶稣会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把他排除在外。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知道后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学生集体退学的签名,老泪纵横。于是带着这些学生,出来创办了复旦公学。意思就是复兴震旦。
这所学校,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
而马老还没算完。后来震旦学院搬迁,他又不计前嫌,捐现银4万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处(当时价值10万多元),购置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土地100亩,建造新校舍。这就是后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他筹建的震旦学院预科,后改为震旦大学附中,1952年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合并,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向明中学。
70岁的时候,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任命他为第一任南京市长。南京撤市后,他还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创办辅仁社,也就是后来的辅仁大学。这所大学现在在宝岛台湾,我还去过一次。他还把学生捐给他的钱,用作启明女子中学(今第四中学)教育经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他抨击袁世凯,愤而辞官归隐。这时候他已经77岁高龄了。
然而这还没完,这才是开挂的开始。
918事变,他已经91岁高龄,又出来四处演说。拿着毛笔写对联,凑了10万元,全部捐给抗日前线战士。那个时候的10万元,据说是写一个字30元,写一副对联50元。大概写了2000副对联!我以前卖对联的时候,一天写20副就不错了,老先生已经让我完全词穷了。
后来淞沪会战,上海沦陷,老先生一路避到越南。
100岁寿诞,中共中央和国民政府都发来祝贺。他把所有寿礼,全部捐给前方伤员。随着日本侵略的疯狂,老人家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病重时候,他说
我不是一个伟人,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来湘北大捷,他兴奋的睡不着觉,病情加重,不久后溘然长逝。那是1939年11月4日。
之后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重击日伪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可惜,马老看不到了。就差那么一点。我想他应该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在结尾
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追求他想追求的,做他想做的。只是每个人想要的不同,追求的东西不同。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各取所需,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高低贵贱,是非对错,无非角度不同,立场不同。马老一生都在书写传奇,但在他自己眼里,自己只是一只狂吠不止的狗。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忍,又有什么值得高傲的呢?
人生如树,扎根越低,越能汲取养分。如果眼高过顶,就会杯满自溢,什么也加不进去了。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