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中世纪匈牙利概括:在日后的匈牙利人到来之前的匈牙利1,从石器时代到602年
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你总能看到将匈牙利人与匈人联系起来,乃至于是和匈奴联系起来的论调,虽然在现在考古上有了新的进展,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匈牙利大平原,乃至于整个科尔巴阡盆地内都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乐土,这里物产丰富,渔猎资源也不少,作为证据,在日后匈牙利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国漫长的(六百余年)的统治之中,除开在与奥斯曼帝国,蒙古帝国的激烈战争之中被大量削减人口,无法耕种的时期,匈牙利几乎没有什么关于饥荒的记载,困扰人类文明的饥荒似乎与匈牙利无缘。
这样的天赐宝地,自然的有着自己的原始定居者,目前在考古上可以确定的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喀尔巴阡山脉盆地的中部地区就有相当密集的居民存在。其最早的已知居民是印欧人,正是他们命名了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及其大部分的主要支流,如蒂萨河(Tisza)、马洛斯/穆雷舍尔河(Maros/Mures)、科罗斯/克里舍尔河(Körös/Cris)、德拉瓦/德拉瓦河(Dráva/Drava)等等等等的名称。
在青铜时代,这个大家庭之中来了一位新朋友:伊利里亚人(Illyrians),他们在日后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在铁器时代,一位更加重量级的伙伴到来了:他们就是凯尔特人。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凯尔特人是局限于现在法国地区的民族,但其实以罗马人的分类法来说,凯尔特的规模可大了去了,希腊地区日后还要遭到这些凯尔特人的打砸抢——他们就是加拉太人。
而至少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大平原被来自伊朗的游牧民们占领了,如斯基泰人(Scythians)、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和阿兰人(Alans)。对于这些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来说,这里是他们可以相对不受干扰地追求其传统生活方式的最后一个地区了。喀尔巴阡山脉盆地的东部,后来被称为特兰西瓦尼亚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盐和黄金,而这里是另一个可能来自色雷斯的印欧语系民族:达契亚人(Dacians)的领地。
这些民族的故事,我们知之甚少,关于他们的存在,在史书上我们只能通过罗马帝国的学者们,毫无疑问带有着偏见的记载了解到。
公元14年,奥古斯都时代之中罗马帝国占领了外多瑙地区(Transdanubia ),并把这一地区化作潘诺尼亚行省的一部分,再日后,公元106年达契亚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建立了达契亚行省。在这两个行省中,不可否认的,罗马人开始了他们最擅长的罗马化。
达契亚行省作为罗马帝国最后的扩张痕迹,对其的罗马化进程不可谓不用心,另一方面,潘诺尼亚行省作为帝国重要的兵源地之一,以及因为多瑙河存在而建立的帝国针对日耳曼民族的多瑙河防线附近,也进行了大量罗马化建筑的修建。在阿昆图姆(Aquincum)的罗马军营遗迹至今保存,就位于匈牙利重要城镇布达佩斯附近。后来达契亚人长期的心慕罗马,在建国时都要自称罗马尼亚——罗马人的土地,也不可谓之没有留下什么。

但是,罗马的统治除此之外,很难说给这一地区留下了什么,自三世纪开始,作为边境加上罗马帝国本身陷入了三世纪危机之中,在萨尔马提亚人与日耳曼人的攻击下,罗马人建设的城市很难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430年左右,重量级选手匈人入场,完全摧毁了罗马人遗留下来的建设成果。在短短百年的统治之中,罗马人对于这一地区的影响,很可能仅限于罗马帝国这个名字了。
匈人的帝国来的快去的也快,他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占据了整个匈牙利大平原,但是很快也被德意志民族的叛乱所推翻覆灭,他们的统治比起罗马人还要短暂,你也很难说明他们除了自己的名字,给这个地区的人们留下了什么。
罗马人对我所称呼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匈牙利大平原没有什么开拓的欲望,似乎他们只是放任蛮族在那里,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实际上的罗马帝国,对于他们已知的领土之外的土地的开拓自帝国建立以来一直兴趣缺缺。毫无疑问,这与奥古斯都实际上的两次征服的失败是有关联的。还我军团的日耳曼尼亚行省暂且不提,对阿拉比亚-菲力克斯(Arabia Felix)地区的征服也宣告失败,虽然损失比起还我军团小了不少,但是最终也确实是一次失败的远征,仅仅只是确立了一些帝国进入红海的补给点。
在这个基础上,虽然罗马人对于征服的计划还有很多,比如日后的对撒哈拉沙漠的探险,对苏格兰征服的计划等等,但是这些计划带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我认为,显然在当时匈牙利平原对罗马帝国的诱惑并不足够,罗马帝国的经济体制有些“类似”现在的全球化,各个行省互相有着固定的属性,通过地中海作为媒介将产物运送到帝国各处,也从帝国各处收获自己所需要的产物。虽然匈牙利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但是要明白一件事,对匈牙利平原本身的开发,拓荒,进行到了近代的十九,二十世纪。江南号称鱼米之乡,但是在秦汉战国时期,吴越楚附近可都是妥妥的南蛮,并且需要自己开荒的啊。
就跟楚吴越不断开边,与蛮族竞争、杂居的开化过程遭遇的黎,濮,倮儸等一般,罗马人所面对的是日耳曼人,萨尔马提亚人,斯泰基人这些民族,潘诺尼亚行省的建立本身可谓就是建立一条和这些民族的缓冲区,我们中二一点也可以叫绝对防卫圈,是一个彻底的军事化行省,并且有着招收游牧民作为辅助军,训练帝国所需的骑兵部队的作用。可谓从一开始,罗马帝国就很难说对匈牙利平原地区有着什么想法,也很难有。不过,在三世纪危机之前,可以说较为有价值的地区,也确实已经被罗马人掌握了。
无论如何,我们回到罗马人与匈人上,匈人毫无疑问的完全摧毁了罗马人对这一地区的罗马化,匈人帝国短暂的统治也未能留下什么,这也就导致了在下一个民族到来之前,这里完全失去了城镇的流传。
在匈人帝国奔溃,罗马帝国同时也无力干涉的情况下,科尔巴阡盆地迅速演变成了多种民族之间的互相攻伐。格皮德人(Gepid)在蒂萨河以东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而外多瑙河地区很快被伦巴第人占领。这是这一时期的两个主要势力。大约在567或568年,另一个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Avars)入侵了喀尔巴阡山脉盆地,他们不仅仅依赖战争,也同样依靠谈判手段与这里的乌蒂古尔人(Utigurs)和安特人(Antes)、格皮德人和斯拉夫人作战。
阿瓦尔人于罗马帝国的记载首先是在557年拜访查士丁尼皇帝,也有说法是在558~559年。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阿瓦尔人愿意以黄金为报酬,替罗马帝国征服不臣,一如当年的匈人。到 562 年,阿瓦尔人已经成功的控制了多瑙河下游盆地和黑海以北的草原,到他们抵达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时,已经形成了约两万人左右的骑兵部队(出自 The Making of the Slavs: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of the Lower Danube Region, c. 500–700),查士丁尼皇帝又雇佣他们前往日耳曼尼亚地区,他们不可避免的与法兰克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毫无疑问,在这个协议之中得利的完全是东帝国,查士丁尼仅仅需要付出一些钱财,就能让阿瓦尔人成为他们稳固的边界,并且能与其他部落互相消耗。
因为中文互联网对阿瓦尔人的了解有些少,所以我会比较详细的讲讲他们。当然,他们不是我主要要讲的。
但在查士丁尼一世死后,他的继任者不如前任这般高明,在阿瓦尔人要求帝国为其提供保加利亚多瑙河以南的富饶土地时选择断然拒绝,这也导致了之后长期阿瓦尔人与帝国的长期敌对,但是阿瓦尔人同样没有选择立刻与帝国进行敌对,而专注于清理盆地内的威胁:格皮德人。他们与伦巴第人合作消灭并征服了格皮德人,随后又说服伦巴第人为了避免同样被消灭,迁往波河平原(北意大利),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那就是我们日后所熟悉的伦巴第同盟前身的前身——伦巴德王国。这也是日耳曼民族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顺便,在消灭格皮德王国的期间,阿瓦尔人还做了一个人头酒杯。
在此之前,阿瓦尔人还入侵了墨洛温王朝,此时的奥地利国王西吉贝特一世(Sigebert I)两次将他们击退,不过也有一些说法表示他被阿瓦尔人俘虏,但是交了很大一笔赎金才被释放。这个说法我暂时还未找到来源。
到大约 580 年,阿瓦尔可汗巴颜一世(Bayan I)已经确立了阿瓦尔对居住在潘诺尼亚和喀尔巴阡盆地的大部分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日耳曼部落的霸权地位,阿瓦尔汗国的势力范围从伏尔加河一直延伸到今日的奥地利附近。

在巴颜一世的带领下,阿瓦尔人多次的向东帝国要求增大报酬,给予土地,当东帝国不同意时,他们就会动手劫掠。巴颜曾率领 万余军队于 568 年洗劫了达尔马提亚,有效地切断了东帝国与意大利北部和西欧的陆地联系。在六世纪末,东帝国与波斯的战争日益频繁,留在巴尔干地区的军队更是无力应对阿瓦尔人的突袭劫掠。他们突袭占据了一些如锡尔米姆(Sirmium),锡吉度姆(Singidunum,也是日后的贝尔格莱德)和维米那凯姆(Viminacium)等关键地区。这直接激怒了东帝国,在591 年夏末,以胜利结束了他的前任带给他并花费了大量国库的与波斯的战争,割占亚美尼亚的莫里斯皇帝终于能够腾出手来收拾阿瓦尔人了。

在莫里斯发起的阿瓦尔战争之中,阿瓦尔人显著的不与帝国的军队正面对抗。随着强大的东帝国军队从多瑙河以北进入瓦拉几亚,一再的大规模失败震撼了阿瓦尔-斯拉夫部落联合,最终在普里斯库斯(Priscus)将军的带领下,在599 年于蒂萨河的心脏地带,也是潘诺尼亚击溃了阿瓦尔人,并且击杀了数位巴颜可汗之子,并且在蒂萨河以东的大片土地上劫掠,一如阿瓦尔人对待达尔马提亚。在大量的失败下,甚至有一些部落背弃了阿瓦尔人,投奔帝国,大量的部落也不再服从于阿瓦尔人。但是,就当莫里斯皇帝想要继续进一步的摧毁阿瓦尔人对帝国的威胁的同时(按照惯例,如此成功就该凯旋回家了),于602年他的军队终于无法忍受长期的战争,在兵变之中将其杀死。这直接的导致了602-628 年的拜占庭-萨珊战争,也导致对阿瓦尔一劳永逸的征服的结束。
也是在602年,巴颜可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