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谈净街王

2021-08-06 09:50 作者:九龙祚  | 我要投稿

        在清末民初,评书一行似乎界限较为明显。金受申谈论评书的著作中,多是讲述北京评书,少有论及同时期各种大书的场景,这与后来说书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种风格,都以引人入胜为目标,在旧时,双厚坪和王杰魁先后载誉一时,享名书坛。


       双厚坪上世纪20年代已去世,距今已久远。而王杰魁从清代同光年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健在,凭借一部《包公案》,红遍北京四九城,不但为自己赢下了“净街王”的美名,而且寿享耄耋,在同时期的老艺人中是少见的。


       《包公案》一书,流传久远,演说是书者历代不绝,谈到这部书的传承流变,总绕不过两个人,一是清朝的石玉昆,现在的出版物上还都把他列为作者,他是这部书的奠基人;另一位是王杰魁,虽然和他同时说《包公案》的人很多,但他的名气无疑是最大的,通过老电台的广播推介,“净街王”的美名不但流传至今,而且相声里还专门有《学王杰魁》这一段,可见他在当时的红紫程度。


       不过对艺人而言,能红极一时者如过江之鲫,而能自始至终、几十年帅旗不倒的,则寥寥无几,而王杰魁就是其中之一,不但生活较为小康,儿女双全,寿高八旬开外,新中国成立后还留下了《三吃鱼》的片段(至今文字尚存)。


        对于艺人而言,不论哪种风格流派,其最终目的总绕不开养家糊口,双厚坪以杂学广博著称,评书的正文被他当作了“药引子”,但这种说法是适应当时的文化氛围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三绝”之一。这种风格能适应于当时,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对象的变化,说书的方法也要随之改易,王杰魁亦是如此。他那种“慢而又慢,细而又细”的风格适应于昔日,但放之今日或许已显得古朴,虽然如此,但他们在那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是应该被人铭记的,后来袁阔成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也是风格适应于当时,因此方能驰名于海内外。


       另外,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书和大书的区分早已不明显,在旧时也有很多评书先生和说大书的艺人互相取长补短的案例,《三侠剑》《雍正剑侠图》都因说大书的演员推广而流行一时,以《包公案》一书而论,在大书里擅说者,亦不在少数,如常起震、马连登、田荫亭、马宝山,再到后来的单田芳、田连元诸人说表都各有优长之处,不论何种风格,只要能适应当时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土壤,且得到了观众的接受,那么他们的成绩都是应该被承认的,这些人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净街王”。


      龚自珍有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袁阔成、单田芳这些老一代说书人渐行渐远,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今后如何发展下去,这是很多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为评书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坛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时代的“净街王”。

                                                (2020年6月)


闲谈净街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