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凉”为什么是千古快事?《聊斋》并不止是鬼神 | 周末闲谈
大家好,最近有许多朋友反映,C叔,看你视频每次都被整哭,感觉要抑郁了,能不能讲欢乐的?
说实话,我也曾有过类似想法,不过不是有句话说,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诗越好,那痛的就不是一点点。
当然,诗词故事说好要写100篇,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但除此之外,也希望聊点别的,换换口味,尝试些新内容。
所以这次,想和大家聊聊蒲松龄《聊斋》里的故事。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C叔你准备给我们讲鬼故事了?其实聊斋可不止是鬼故事。
我最近在知乎听毕飞宇老师的《经典文学课》,其中讲到蒲松龄,他提出一个观点:
蒲松龄的文学成就,是可以和屈原、杜甫、曹雪芹这些人并列的。
这个观点很意外,《聊斋》大家耳熟能详,就算没读过原文,各种影视剧肯定都看过,比如《画皮》、《倩女幽魂》等等,以聊斋故事为蓝本的各种游戏也是层出不穷,拿现在话来说,这就是个巨大的IP。
但你要说《聊斋》和《楚辞》,和《三吏三别》,和《红楼梦》比肩,会不会太夸张了?
我后来重新去读了几篇《聊斋》里的故事,才觉得,毕飞宇老师此言不虚。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很有名,说冰上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对写作来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
这个方法其实中国古代早就开始运用了。
比如今天要讲的聊斋里的一个故事《镜听》,原文只有短短376个字,但内容极其丰富。

说益都有郑氏兄弟二人,都是读书人。老大很早就在当地出了名,父母就特别喜欢老大,爱屋及乌,对老大的妻子也格外的好。而老二就逊色不少,父母就没那么喜欢老二,同样,对老二的妻子也没什么好脸色。
有句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说父母对两个媳妇都不好,那也就算了,但架不住父母区别对待,这对二媳妇不是心灵暴击吗?
原文说:冷暖相形,颇存芥蒂。

二媳妇当然感到很委屈,当时肯定和《武林外传》里的佟掌柜一样想,我当初就不应该嫁过来,我要不嫁过来,巴拉巴拉巴拉。
但你知道,按当时的礼法,女子主动提离婚几乎不可能。二媳妇又没犯什么错,却又受着不公平待遇,假如放到现在,老二家里基本每天都要鸡飞狗跳了。
但这位儿媳妇不简单,她对二郑说,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
这句话当然是抱怨,但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找到问题的本质。二媳妇可以说,为什么你父母这样对我,你作为我丈夫不能挺身而出?也可以说,凭什么好事都轮到嫂子,坏事都轮到自己?
旧账当然可以翻出许多,但她没有,她受气的根源在于丈夫读书还不够好,仅此而已。于是对丈夫说,你能不能为我争口气!
这一下子把矛头一致对外,二郑也明白老婆受了委屈,而且还为了他忍辱负重,于是,原文说,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
当然,二媳妇也不是没给老公惩罚,蒲松龄说,遂摈弗与同宿。把老公的“同床权”给剥夺了,古人晚上可不能上网打游戏,漫漫长夜,无人相伴,为了“夜生活”,那可不得发奋读书啊。

虽然二郑进步了一点,父母对他们稍微好了点,但毕竟还不如哥哥。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要准备乡试了,能通过乡试就能进京考进士了,可谓人生重大考试。二郑妻子当然希望丈夫能考上,当时流行一种占卜习俗叫“镜听”。
“镜听”又叫“听镜”、“听响卜”、“耳卜”等,就是除夕夜,出门带一面镜子在身上,到大街上偷听第一个路人的无意之言,这句话,就是你要占卜之事的答案。
二郑妻子这天就出去了,大街上有两人在打闹嬉戏,有一人说,你也凉快凉快去吧!
原文是:汝也凉凉去!
就这么句话,什么意思?能不能考上?不明白。
就这样终于迎来了乡试,等考完,兄弟二人都回来了,接下去就等消息吧,就像现在高考完等录取通知书一样。
当时是夏天,大媳妇和二媳妇都在厨房做饭,那时也没空调,都热得不行。
这时候有人骑马登门,录取通知书来了,家里人一看,是大郑中了。于是母亲到厨房喊大媳妇,说,大郑中啦,你赶快出来凉快凉快吧。

读到这里,可以说剧情的冲突到了高潮,我们来体会体会现在二媳妇的感受。乡试,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是二郑妻子改变家庭地位的机会。
我们讲的恶毒一点,对二媳妇最好的情况就是,二郑中了,大郑没中,这一下子就可以扭转在家里的地位。退一步讲,两兄弟都中了,那起码是维持现状,也还能接受。
结果,遇到了最差的情况,兄弟俩地位进一步拉开,希望破灭,而且这个氛围和环境都更加衬托二媳妇的委屈。
你看,本来天气就热,在厨房汗流浃背,已经很辛苦了,结果母亲来通知大媳妇,两人欢天喜地地走了,留下二媳妇一个人,不但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还把活都扔给她了。
这二媳妇简直比窦娥还冤,比灰姑娘还苦。
然后蒲松龄用了三个字,就把这种委屈渲染到了极致,原文说,“泣且炊”。
有时候我们看演员演技,要看他怎么演哭戏,哭不是一上来就哇哇哭,不是大喊大叫,人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往往是先克制,再克制,像一根弹簧一样,越压越紧,直到爆发。
现在二媳妇被一个人落寞地丢在原地,她装作没听到这个消息,继续回去做饭,但巨大的失落感仍然阵阵袭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眼角开始流下泪来,她用手背把泪水拭去,有什么呢,大不了三年后再考,她心里这样想的时候,泪水却像决堤的洪水,排山倒海般地涌过来,无休无止,来不及擦拭。
就这段戏,蒲松龄就三个字,“泣且炊”,简直绝了。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过了一会,又有一骑来报,说二郑也中了,二郑妻子此时正在厨房擀面饼,听到这个消息,怎么样呢?
我们前面说,二郑妻子已经委屈地不行,但突然来了个大反转,这时候的情绪,那比一开始就说二郑中了还要激动。

蒲松龄这里写得太有意思了,原文说,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把擀面杖狠狠丢在地上,起身就走出厨房,说了句,侬也凉凉去!我也凉快凉快去!
你可以想象,来通知她的人应该还是母亲,这一下子投杖而起要出门,然后看到是母亲,还下意识解释一下,我也出去凉快凉快。但前面大媳妇是婆婆让她去凉快,现在二媳妇未经允许就“擅自”去凉快了,可见是对婆婆的小反抗,终于也扬眉吐气一回。
等二媳妇从激动中冷静下来,才想起,除夕夜的“镜听”,原来是这个意思。
读到这里,真的感觉酣畅淋漓,蒲松龄最后也说,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看起来是个Happy Ending,但仔细想想,二郑妻子和二郑在家里的地位其实并没有改变,将来难免还要看脸色,结果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吗?
你为了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最终没能达到这个目标,是不是努力就都白费了呢?
结果和过程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想,《镜听》这个故事也许能给人一点启发。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时至今日,夫妻之间互相抱怨、吵架不可避免。
二郑妻子没有因为受委屈就无理取闹,没有去挑唆大郑家庭关系,而是激发自己的丈夫,而二郑也能明白妻子苦心,最终为妻子争了一口气,让妻子也可以“凉凉去”。
当双方都可以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当双方都在为对方付出的时候,结果难道还会差吗?
关于这个故事,也许还能有个结尾。
夜深了,二郑回到书房,准备就寝,谁知铺盖竟不知所踪。
正踌躇间,见妻子立于门外,说,屋外凉凉。
书房的镜子中映出,两人携手往屋内走去。
这是《聊斋》里的一个小故事,不知道你是否喜欢这样的解读,希望能收到你的留言。
特附上原文,品味蒲松龄用词之精妙。

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颇存芥蒂。
次妇每谓二郑:「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窃于除夜以镜听卜。有二人初起,相推为戏,云:「汝也凉凉去!」妇归,凶吉不可解,亦置之。
闱后,兄弟皆归。时暑气犹盛,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忽有报骑登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恻,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
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既而思之,始知镜听之验也。
异史氏曰:「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庭帏之中,固非愤激之地;然二郑妇激发男儿,亦与怨望无赖者殊不同科。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我是C叔,更多故事和视频可以关注公众号:C叔聊历史,期待和你一起品味历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