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军海心理医院:玩手机也可能增加抑郁的概率?这是真的
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的购物、出行、娱乐样样离不开手机。
一项大规模调查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
但是,我们无法离开的手机却可能“伤害”我们。
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发表在美国《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称:睡前长时间玩手机会对健康和心理产生影响,能使抑郁几率上升25%,焦虑几率上升14%。此外也有众多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会增加抑郁的几率。
不过关键就在于“过度使用”上,如果我们合理使用手机,生活会得到极大的便利,但如果过度使用手机,就有可能被手机“牵着鼻子走”。
01、但惨就惨在,你根本放不下手机

去年,MOB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度大报告》中,2021年上半年移动网民日均刷手机时长达到5.8小时。
手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的“外置器官”,衣食住行、娱乐都离不开手机。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对全球24个国家近3.4万人在2014至2020年期间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长情况进行了研究。
中国出乎意料地排在了第一名,目前36%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上瘾。心理医生兼成瘾问题专家艾伦·弗朗西斯说过:“如果35%的人都患有某种疾病,那么这就无非是人性的一部分。”
玩手机确实让我们上瘾,这不是偶然,这种“瘾”是利用人性,精心设计出来的。
1) 动机 (Motivition):行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
2) 能力 (Abitlity):个体的能力水平以及付出的成本
3) 触发 (Trigger):外部提醒和刺激
而该模型的作用就是让使用者陷入“上瘾循环”,而这个缺德模型运用的就是行为设计学。

而对智能手机而言:
*动机——你喜欢啥,是通过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用大数据算出来的。
*能力——为了让你觉得简单,无数程序员头发都熬光了。
*触发——铃声、振动、小红点、横幅
网络游戏、连续剧、购物APP、社交APP、运动打卡哪个产品都不是“善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发商们绞尽脑汁,从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对消费者围追堵截,智能手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刷一下存在感”,把我们的注意力紧紧抓住。
如果哪天没带手机,我们还会感到沮丧、失落、孤独甚至抑郁,有研究人员用“无手机恐惧症”来调侃这样的我们。
这就是手机成瘾的后遗症。
如此看来,手机简直是“万恶之源”。
但是,成瘾、失眠、抑郁并不是在智能手机诞生后才出现的。
02、玩手机与抑郁的因果关系

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在研究调查了160个年轻人睡前拖延情况时发现,造成当代人睡前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手机,这些人睡前玩手机的时长是普通人的5倍,每天比一般人多玩一个小时手机。
推迟睡觉时间本身会让失眠的概率上升41%,而睡前玩手机导致失眠的概率高达82%。
手机对睡眠的不良影响还包括“蓝光刺激”,有研究发现晚上使用电子产品两小时,就会减少体内褪黑素生成。使人失去睡意,降低睡眠质量。
而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是诱发抑郁、 焦虑的关键因素。
而长时间地沉迷于手机,我们减少了与外界亲朋好友的交流,情感也随之变淡,长期处在这种封闭在自己小世界的状态中,一旦离开了手机,人就会感觉十分孤独。此外,在手机中也容易接触到各种让人焦虑的信息。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就有可能导致抑郁的几率增加。
不过同样是睡前玩手机,很多人表示,自己并不会被手机影响。


无论是“上瘾循环”,还是“蓝光刺激”,都挡不住他们的睡意。而那些真正焦虑失眠的人,即使在床上干躺着不玩手机,也不会睡得好。
在你担心手机对自己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已经在为自己制造痛苦了。
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写到:上瘾的根源其实是心理痛苦。
然后人们就陷入痛苦、上瘾、抑郁、更痛苦、更上瘾、更抑郁的恶性循环中。
即使世界上没有智能手机,也总会有其它令你失眠、焦虑、抑郁的存在。
所以此刻,你有没有想到要为自己的焦虑、抑郁、失眠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