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生来就是孤独,至少我们还能阅读——写在世界读书日

2020-04-23 10:22 作者:大壮普拉斯  | 我要投稿

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2020年4月,某平台发起了一个名为“读书等身”的活动,活动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想来却觉得荒诞:在曾经人们追求“著作等身”的时代,若有人标榜自己“阅读等身”,大家或许会忍俊不禁;而在今日,还能做到“阅读等身”的人,已经足够令人尊重了。


1。疫情期间的阅读

肉身足不出户的时候,灵魂就别闲着

2019-2020的冬春之交,因为一只蝙蝠,我和许多人共同经历了一段隔离的生活,肉身被困住后,开始精神世界的放逐;

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除了铺天盖地关于疫情的新闻,还有一部分的记忆是这样——

这期间,我穿越回了1988年的韩国双门洞;也了解了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看了一场大象席地而坐的表演;聆听了许多乐队在那个夏天的演唱;碰见一群巫师给我讲财经;和远在日本的巨婴摄影师一起看画册;为遥望南方的童年落泪;写了几行关于郑州全体隔离期间的句子;掌镜了几曲爱人的起舞;下厨了一桌桌亲自动手的美味,也终于啃完了那一顿路边野餐···

而同时穿插在以上的间隙中,有一摞厚厚的,来自各种听书产品里的老师们,给我讲的书。

不谈充满功利的“弯道超车”说法,我只是真的觉得,在孤独和迷茫的时期,不如多充实一下自己,补补课,哪怕是看一部电影、听一本有趣的书;

不要在多年后,聊起所经历的苦难时,只记得当时的恐慌和空虚,只剩下满腹沮丧的情绪。


2。阅读与孤独

阅读的姿势,就是在拥抱孤独

先说阅读;有人曾说,美剧是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

其实,凡是优质的内容,无论是电影、电视剧、音乐、文章、读书···都是不同意义上的“阅读”,媒介即信息,优秀的作品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视觉呈现,可以是任何形式。

我觉得所谓“阅读”,其实就是怀着渴求、好奇、疑问,甚至一点欣喜的感觉,认真、谦逊地去用心品味一个作品的过程。

多说一句,近年来各种声讨所谓“知识付费”的声音此起彼伏,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为知识或信息而付费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买书请家教上补习班,哪个不是为获取知识而付费?

第二,如果你有更好自我成长的办法,直接去就好;如果没有,尝试一下又何妨?怕的是有人一边痛骂知识付费,一边自己也没有想办法学习提升,又是何必;

第三,如果是因为讨厌某个人、某个平台,或者某种套路(比如贩卖焦虑);我只能说,套路哪都有,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原因之一,不就是希望能不被套路左右,心平气和的反套路?

最后,关于类似听书这种形式的知识到底有没有效,其实一开始我也一样怀疑,毕竟总是听着听着就忘了,但转念一想,没有人会把学校里老师讲的每一道数学题都记住一辈子,但你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确实能获得逻辑思考的能力。

总之——只要肯学,就比不学强,只要用心,就比不走心强;有时间非议,不如抽时间学习。


再说孤独;有人曾说,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很多人不愿承认,内心的孤独是一种常态,因而总想要以各种方式,与这个世界保持各种联系,以彰显自己并不孤独、不会孤独,或者不怕孤独。

这种方式包括但绝不仅限于:交很多朋友、赶很多场子、买很多知名大众消费品、升很多职、拍很多短视频···总觉得自己会在不同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被世界所接纳,无时无刻都有各种人或事物在争先恐后提供存在感。

而喜欢阅读的人,大多并不排斥独处,更像是对孤独的一种坦然接受。

又或者说,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依旧在与这个世界发生着某种联系,依旧被世界接纳着,只是阅读的姿势,在他人看起来依旧孤独,却不知你内心何其满足。


3。关于“二次阅读”

阅读吧,在被社会毒打之后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很多人原先没有印象的日子,现在被各种平台,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越来越多提及。

那么,到底什么是书?

书的本质是文字或图片的一种载体,我们提及书的第一印象,脑海里都会出现那个,在纸上被墨水印了许多字和画,并且装订切割整齐,四四方方的本子。

而很久以前,它以竹简的形式出现;再久以前,它曾出现在龟甲上,在国外也有羊皮纸等承载文字的载体。

也许将来的某个时期,所有的书都会被0和1编码,藏进各种电子设备的硬盘里。

那么从甲骨文到电子书,哪里是不变的?

假想你想告诉一百个人你的观点,如果依次和每个人都讲五分钟,会有多麻烦;把一百个人聚集在一起,开一个五分钟的会,就高效许多;而把观点用文字印到纸上装订成册,这一百个人可以拿回家仔细看,反复看,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给无限多的人看。

书对于人类的本质是提升,各种提升,效率、影响力、信息技术的各种提升。

这也许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简单思考和结论,但我以前的我看到这种类似“信息技术提升”这种感觉有点专业又冷冰冰的语句时,内心没有任何感觉,压根没有认真思考过,但你要非说我不懂,我就挺着急的。

而现在的我,再简单、常见的观点、问题、词语和道理,都会在我脑海里重新仔细过上几遍,打上烙印。

这就是书的力量。你曾经不懂的、不在乎的,书都会包容你,等你,等你们,甚至等整个时代。


小的时候读童话或世界名著多,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看书就等于看故事,又或者是教材。并且只要是非故事性的书,总感觉很厚,怎么也读不完,要花很长的时间;

而在被社会毒打后,四处无门,只得发奋自学,找教程,找老师,找书;慢慢也仿佛变成了看上去很努力的样子;

但这个时候的努力,经常会越努力越觉得无助,有时甚至会更觉得孤独:因为越努力越清楚,太多人比我做的好、做的早;

也正是这个时候,方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类,能触达人生各个缝隙的书籍;而读一本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花时间和精力。

正如前文提到,现在许多平台都在开展读书活动,整个给我的感觉是,这些年来,好像读书这件事又被大家重新重视起来了。

难道是大家都经受了社会的毒打?还是因为我们都坐上了同一趟,近些年速度稍显慢了些的,名为经济的列车。

又或是,更多人感受到了那份无处排解的孤独。

如果我小时候的阅读是“第一次阅读”,那么现在我又重启了“第二次阅读”,重新开始补课,重新、更进一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那么世界读书日嘛,“对我而言是另一天”而已。


文字/摄影/编辑/排版 - 大壮普拉斯

-END-


如果生来就是孤独,至少我们还能阅读——写在世界读书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