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范畴实在论/绝对现实主义(2-1-2-3)——亚里士多德的把戏,老学

范畴实在论/绝对现实主义(Categorical Realism),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靠分类学的、武断的、无根据的哲学。亚里士多德是奴隶主,直接从其语言体系中划分出一些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实际是从奴隶的劳动中来的,奴隶通过劳动把握了世界当中不同的几个大的规定性的面向,这些东西会体现在语言体系中,最后被奴隶主拿去进行哲学思辨、建构分类学体系去把握世界。奴隶主依赖于奴隶帮他生产这些知识,但他忘记了知识的来源,他默认这些范畴表、分类学是不经反思的“绝对知识”(努斯之光照射下来……)。这里是知识的主奴辩证法。海德格尔批亚里士多德时把后者的词解释得花里胡哨的,而不是直接搞意识形态批判,所以海德格尔用鬼里鬼气的腔调去解构亚里士多德,说明他自己也是鬼里鬼气的、站在奴隶主那一边。
场域论(2):Cosmos(Global)vs Theos(Universal、nous)
本体论(1):形质结合(Hylomorphism);matter(基底[纯有]+材料)+form(或者:Ousia[实体]+what is was to be[本质])
认识论(2):真理(回忆、归纳推理、logos、nous)vs意见(敏感、冲动、欲望);亚里士多德的nous就是黑格尔的知性
目的论(3):哲学/神圣vs城邦的法,由恰到好处的中庸调和;其实亚里士多德根本做到目的论上的调和,他只是搞了个分类学:三分法,总是在中间搞个东西出来,不要到两个极端,不过是语用学的技巧而已,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才叫“恰到好处”,其实是共同体说你恰到好处才是恰到好处或者说你获得了共同体的话语权,所以这里实际就是要抢夺恰到好处的分类学的话语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比他老师聪明的一点是他会非常积极地和权力结合。
中庸就是占据分类学制高点,就是要和军事贵族等结合到一起去,所以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现实主义者,所以他能调和;但是这种调和是注定失败的,这种调和背后其实就是外部干涉的强力,它注定失败,因为有一个东西永远不能这样调和,即主体性;主体性这个剩余,或者说不受符号体系束缚的自由,在这种调和中是注定失败的(亚里士多德一失势就被判为渎神)。
这东西离了当权者是玩不转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得是帝师。
从苏-柏-亚师徒孙三人身上看到的是,希腊知识分子在面对哲学/政治的维度的表现。其实,哲学就是政治学,哲学看上去是在和神明对话、在神圣的维度,实际是用这东西来表明他们自己不是奴隶。所以,哲学在一开始就把自己扮演成去政治化的政治学(垄断神圣维度的话语,自居为世界最好的秩序的代言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