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磨憨口岸·20190708 (2)


存疑,体型纤细,行动敏捷,其他人记录的个体银色光泽不明显,斑带更接近白色,我这个可能是闪光灯的问题。

成虫和幼虫都很独特,不难辨别。斑蛾总科(如斑蛾、刺蛾)的幼虫从背面观察是看不到头的。而斑蛾的刺毛较纤细,也很少像刺蛾的刺一样分叉。
另外,连蛾子都知道不能红配绿。

这位更是重量级。
简单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目前尚未描述的种,但19世纪西方博物学家在东洋区留下过浩如烟海的烂账,这里面也许已经描述过它。不过,正常人谁会去西方的博物馆里查阅那些用不知名小语种写成的奇葩手抄本呢?
本种前翅前缘的钩状纹相当独特,与我认知范围内的种类都不同。

存疑,成虫我都不一定能定对,何况幼虫。
部分苔蛾和灯蛾的毛被亦有类似的形态,如果确实想查,请不要只在黄毒蛾族找。

存疑,我其实觉得它很像毒蛾,但是在毒蛾科没有查到类似的种。其他人记录的个体外线较细。

不知道被谁拆分出来,严格来说它现在已经不算古毒蛾了。幼虫的斑纹也与典型的几种古毒蛾稍有不同。本种腹部后半部分的颜色分布颇有特色,不难辨认。产自泰国的个体,此位置的一对浅色纵带呈白色而非黄色。

存疑,本种与污卜夜蛾 H. squalida 极为相似,但本种外线(也就是浅色和深色的分界线)突出的部分不呈尖角状,顶端较圆。
少见,只有零星记录。

成虫有迁徙习性,常群聚在水洼附近吸食含有盐的水。本种有多个亚种,内部变异较大,反面斑纹的数量、大小和形状都有变化。与梨花迁粉蝶相似,但本种反面的深色碎纹不明显。


当地常见的小型灰蝶,常群聚在猪屎豆附近吸食花蜜。下图中的个体正在盗蜜——从花冠管侧壁的缺口吸食内部的花蜜,不接触雌雄蕊,从而不为植物传粉。一般认为,鳞翅目昆虫缺乏撕开花冠管的力量和结构,这可能是切叶蜂或熊蜂留下的“盗洞”。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