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后的神话
声明:本笔记是《悲歌》的每篇文章的缩略版,最少每周一更,为读者减少阅读时间使用,本人不拿来牟利,欢迎分享,严禁转载。
正文:
此书是科学哲学文集,多数关于人工智能,涉及基因编辑,还有一篇讨论刘慈欣设想的科幻中的理论—宇宙社会学,赵老师认为其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人工智能:平心而论,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距离理论上的危险还很遥远(关于“奇点”临近的说法是夸大其词),而现实利益十分巨大,因此限制在图灵机概念内的人工智能都是可取的。本书讨论的是目前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超级人工智能,即十分危险的具有自我意识和神级能力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将本书理解为关于人工智能的神学或神话学的讨论。这个形而上的危险虽然遥远,但并非杞人忧天,科学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像火山爆发一样突然。
关于基因编辑:也许比超级人工智能更危险,是并不遥远的真实危险,似乎更有用,诱惑更大。凡是治病救人的生物学技术都是可取的,凡是基于完美追求而试图改变或改善人类的自然性质的生物学技术,都是非常危险的,例如将人类改变得长生不老、或超级智商、或美丽无比的生命。作者没有必然可信的论证,但是认为因为破坏一个系统比构建一个系统容易太多,而重新设计生命需要上帝一般的完全知识,这是人类所缺乏的知识,所以这些试图改写人类生命的自然结构的努力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
科学哲学的前生是知识论,知识论兴盛在现代,是一个后神学的产物,也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的一个计划,现代知识论的主要议题是康德设定的,康德试图解释知识的普遍原理,但后来人们发现,康德理论可以解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早期科学的意识基础,却不能解释以非欧几何、康托数学、哥德尔逻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当代科学,也无法解释不能化约为科学的人文知识。当代知识论沿着科学和人文知识的道路分别发展了不相容的两种知识论,不过总的来说没有超越对“科学”概念的崇拜(虽然不是迷信,因为科学确实创造了无数难以置信的奇迹),即一般相信满足科学标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还相信科学技术迟早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科技哲学放弃了康德式的一般总体知识原理,只是分析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认知假设、认知机制和模式,也反思科学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后果,以此对科学提出人文或伦理学批评,收缩为科技哲学的知识论因此失去了广泛宏大的影响力。然而科技哲学近年来突然成为哲学的一个前沿问题域,甚至成为牵动所有哲学问题的一个核心枢纽,其爆发点显然与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技术发展有关。虽然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和推进,在思想的革命性上远不及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但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实践却引出无比严重的问题,它超出了知识论而触及了存在论,或者说,从知识论问题转向了存在论问题,而所有涉及 “存在”的问题都是要命的,刻不容缓。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人类运气不佳,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有可能要了人类的老命,而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种批评能够阻止技术的发展,人终究挡不住技术的美妙诱惑。
就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长远目标而言,都是试图在存在论水平上改变存在的既定性质,相当于再造存在,而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绝对的冒险,违背理性的风险规避原则。鉴于人类远远没有完全了解意识的秘密,更没有完全理解自然的秘密,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缺乏依据的冒险。不敬神的现代性是一个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神话,即以人为神,因此人想要一切,想做成一切。人的神话还有自相关结构,即使反对主体性的僭越也需要以主体性为依据;事实证明,对现代性、主体性和科学崇拜的伦理批判无力而软弱。人的神话,或者主体性的神话,包括人工智能和基因科学的神话,隐含其中的可能是人类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