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造车新势力推出的汽车比传统车更智能?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新势力确实比传统车企产品有更好的智能化体验,尤其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语音交互,OTA等方面体验更加智能。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技术层面,也不至于技术。
咱就以辅助驾驶为例,虽各大品牌都在宣传“L2+,L2.5,L2.999”之类的,但当我们仔细体会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时,会发现其实就大致可分为三类:
1)L2基础功能:实现车辆的纵向和横向控制功能,包括ACC自适应巡航,LCC车道居中行驶等经典功能。其实这类基础功能并不稀奇,20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功能,Tire1供应商有完善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只要主机厂需要随时都可以装在传统车企的产品上。
2)高速领航辅助:这个技术更高端一步,比如常听说的NOP/NOA/NGP;这一技术目前全球范围内实现真正量产也就是新势力的特斯拉,蔚小理等,不得不说新势力的产品确实比传统车企更加激进。
这一技术的实现仅仅有车辆动力学的控制已经很难实现,必须依靠丰富的感知硬件,先进的定位技术(高精度地图,惯性导航和GNSS),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进而决策和控制。新势力基本都采用了自研的技术路线,而严重依靠Tire1的传统车企,至今仍想着依靠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然而供应商也没有,这就很尴尬。
3)城市领航辅助:这个技术更高端两步,但这一个功能至今并未真正实现量产,仅仅是特斯拉推送部分用户(不包含中国区域)进行debug,小鹏开放广州市的城市NGP,还有其他的车型发布了相关的测试视频。可以说这一技术真正量产还需要时间,一是因为城区道路高精度地图尚未完善,二是含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方案还需要时间成熟,新势力尚且如此,更别提传统车企和Tire1。
总结下来,传统车企还停留在L2基础功能,新势力已经实现高速领航辅助,正在努力进入城市领航辅助竞争;新势力在辅助驾驶方面体验确实更加智能。

差异表象背后肯定藏着技术实力的原因:
辅助驾驶硬件的应用:新势力对感知硬件的装备应用,类似激光雷达,V2X,高端精度地图等,而传统车企由于成本及感知算法的开发能力,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很多努力。
软硬件解耦的快速迭代:在传统车企软硬件开发从来都是耦合在一起的,需要软硬件解耦,从而实现对整车控制器的OTA升级迭代,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不仅仅是某个控制器的问题,而是全部的R&D开发体系及供应商的问题。
可以说自特斯拉开辟了软硬件解耦开发模式以来,新势力车企纷纷采用集中式电子电器架构,各个控制器可是实现实时更新,使得整车软件开发效率大大提高,节约大量与供应商的沟通成本,改善消费者使用的智能化体验。
技术的落地终究还是人来开发的,但在传统车企的环境下做研发工作,第一大限制就是“惯性思维”,前车怎么开发延续下来就行;研发人员更多的是供应商管理而非技术的创新;决策层更多想着不犯错而不是担责……,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船大难掉头”。
新势力之所以有比传统车企更加智能化的体验,本质来说是新技术的应用落后,实际是传统车企整个研发体系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