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为何?何为?
收藏为何?何为?
小时候我喜欢收集纸张。
就像松鼠收集果实那般,只要是别人不要的,空白的,还能用的纸张,通通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没钱。就算是后来有钱了,也不舍得直接买。
但看到各种各样的笔记本还是挺心动的,尤其是那些硬皮的纸张质感很好的笔记本。
但这时已经不是为了不时之需了,仅仅只是一种想拥有的心情罢了。
初中的某个同学也有这样的心情。不过她收集的是各种折叠式面巾纸的外包装袋。
只要是干净的,没褶皱的,无污渍的,她还不曾拥有的,都要。我也经常找给她,经常看见她整整齐齐地叠好,夹在课本里。
现在好久好久未联系了,不知她还有没有保留这个习惯。
——这就叫做收藏吧。
和因为缺乏而去收集不同,是出于喜好的收集、拥有。
世间被人们收藏的事物很多。古玩字画、玉石珠宝、香车宝马、手办模型、书签卡片、电子游戏里的人物和道具,与某位明星歌手或某部影视作品或某部动漫相关的卡带、录影带、唱片、海报、书籍杂志,某位作家的所有作品,某位科学家的每一篇论文、甚至是活生生的俊男美女——合法的不合法的,道德的不道德的,有用的没用的,都有。
其中,最平民化、最广泛的收藏事物,在我的印象中,邮票应该算是首位。邮票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普遍的东西,既不像筷子也不像刀叉之于餐饮习惯,邮票全世界都在使用。它拥有多样的美丽图案,各地的风情和文化气味,世界各地都有人集邮。
我以前也有集邮。但大部分不是自己去集来的。有的是长辈送的,有的是海外亲戚带来的,有的是家里的旧信封上面的,有的是去邮局寄信时看见有趣且便宜,多买一张的。那些在旧信封上的,能小心翼翼撕下来的就撕下来,不然便剪下这一角,然后打盆水放在里面泡,人一直在旁边等着,等到纸张分离。撕下来的那些如果残留纸张严重,也会泡。最后晾干,夹到书里或笔记本里。后来有了集邮册,就放到集邮册里。
现在我也是好久好久没去翻开那些集邮册了。但还有印象的,是那些一整套的邮票,比如说四只不同的鸟那样的,还有海外亲戚给的一套迪士尼邮票,还有长辈给的纪念运动会还是什么活动的邮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邮票比较稀奇,比较特别,所以印象比较深。
物以稀为贵,这些邮票也应该比较值钱。然而,现在寄信寄明信片几乎绝迹,邮票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前年我整个城市都找不到一张贺年卡,用惯了的某文件快递也放弃纸质单据改成扫描填写。集邮这件事更是老早就没听到有谁做了,现在许多小孩子甚至连邮票是什么都不知道。
说到钱,这些年十分大众化的收藏事物,就是钱。
每当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发行纸币,不管是硬的纸的纪念币,还是最新版的一百、五十、二十、一十、五元、一元的市面流通纸币,通通都要。每当有什么猴币猪币牛币狗币航天币跑出来,就有人来找我,说“你和银行关系硬吗?帮忙留一些给我”,或者是“帮我预约一下,我不知道怎么预约”、“帮我找些好码,连号也行”,热情那是相当高涨。
但他们收藏这些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能升值,过几年涨了卖出去也行,留给他们孙子曾孙子变成古董宝贝也行。
可要说他们不是因为喜欢而收藏,也不全对。毕竟没有谁是不喜欢钱的。只不过钱币收藏,真的只是穷人的游戏。现在发行这些纪念币,为了更加公平,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兑换,发行量一次比一次多。但发行量越多,价值就越低。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即使到他们曾孙子的曾孙子,也是不会变的。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像我小时候收集的纸张一样,多得没人要。反而是那些真正有钱的人,就没听说有谁去收藏纸张的。他们要的是更有价值、更有升值潜力的东西。也有那些并不富有的人,同样一百元他们宁可去买书、买健身物品、上课、给女朋友买宵夜、给孩子买文具,也不会藏起来放在抽屉里。同样的一百元,变成了他们的知识、健康、爱情、生活,而不是烂在角落里。
收藏为何?何为收藏?
有人说,收藏某物,只有在得到的那一刻,才是最开心的。
也有人说,收藏某物,最开心的,是在展现它的价值的那一瞬间。
至于你,觉得什么是收藏,那就要看什么是你最开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