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兴起的历史背景与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小篇)
本文为一篇勾勒奥斯曼早期国家兴起的小篇,意在梳理本人目前所有的内容结构与思考,如有不足,请各位补充、指正。
自1071年的曼齐克特会战以来,整个安纳托利亚都陷入了混战与分裂的境况。曾经的安纳托利亚是帝国的核心,拥有健全的道路网、众多的港口,险峻的山脉防线、分散的农业地带、高原牧场以及大量的城市。现在这一切都被撕碎了。原本的土地上诞生了一部分的割据政权,诸如罗姆、达尼什曼德、奇里乞亚等等。
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导致了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占领,东帝国四分五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内,法兰克的势力不断向东地中海渗透,这一次的灾难也是这种渗透的结果之一。东帝国的余脉散落各地,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在西安纳托利亚的尼西亚帝国。作为在安纳托利亚的势力,它继承了前科穆宁时代与罗姆苏丹国互动的惯例。
蒙古征服给安纳托利亚的地区政治带来了极大地动荡,1243年的克塞山之役使得罗姆苏丹国走向沦为蒙古人的附庸的过程,迫使罗姆官方与尼西亚帝国进行妥协性的和平。1261年,尼西亚帝国又夺回了君士坦丁堡,参与到色雷斯的混战中。
以上所述的是有关安纳托利亚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时刻,从总得趋势来看,安纳托利亚一直在走向更深的分裂与混战的过程之中,不仅如此,东帝国的崩溃使得巴尔干也走向了内乱。
在罗姆苏丹国的时代,塞尔柱人在安纳托利亚的成功吸引了许多突厥人与土库曼部落前往安纳托利亚。不过,在新的塞尔柱政权中,突厥上层与土库曼部落的分流便一直存在。虽然罗姆苏丹国仍然依赖于土库曼部落提供的武装力量,土库曼部落也受惠于罗姆苏丹国发动的侵袭战争。为了维持统治,塞尔柱上层在原本的波斯式风格之外,更多的接纳本地的希腊居民,并迫使他们改宗,在空间上,安纳托利亚地区有着大量的城镇,这些城镇为部分突厥人提供了新的居留地,而土库曼部落更多地栖息于山野之中,高原牧场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场所。
虽然罗姆苏丹国与东帝国时常敌对,但是罗姆苏丹国与东帝国之间依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外交联系,正教会构成了东帝国与塞尔柱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构成了塞尔柱人与当地的缓冲。二者的政治流亡者相互在各自的宫廷中寻求庇护。自蒙古征服之后,塞尔柱官方与尼西亚帝国和议乃至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强,二者也在事实上达成了合作。这与从事袭掠活动的部落们利益相悖。
蒙古征服摧毁了黎凡特地区的破碎秩序,为这片地区带来了短暂的收束,但在安纳托利亚却不是这样,蒙古人无力将他们的权势向更西方转移,为此他们将镇府放在了托罗斯山脉的锡瓦斯,通过遥控罗姆苏丹国来维持对安纳托利亚的管控。
罗姆苏丹国的被附庸进一步增强了各地土库曼部落与突厥武装的离心趋势,蒙古人的入侵进一步刺激了部落们向西进发的倾向,同时,蒙古人的入侵使得更多的来自中亚和西亚的迁徙者进入安纳托利亚。进入14世纪,曾经强盛一时的蒙古伊尔汗国也走向不断的内乱与内战之中,这进一步加深了被附庸的罗姆苏丹国的虚弱,1308年,蒙古人革除了罗姆苏丹国的建制,开始直接与彼时已经自立的贝伊们打交道。
1280年代以后,安纳托利亚的部落与独立武装们开始据地称雄,自命尊号,整个地区多出了一大批独立的贝伊国:格尔米扬、埃雷特纳、艾登、门特塞、坎达尔、萨鲁汗、卡尔西等等。而奥斯曼,只不过是众多势力中相当弱小的一支,他们定居于瑟于特,面对着东帝国安纳托利亚土地西北的富饶平原,比提尼亚。
1204年的东帝国崩溃使罗姆苏丹国乘势西进,这一状况早在1176年的密列奥塞法隆之役后便已经开始了。尼西亚帝国早期局势危如累卵,面临着来自拉丁帝国与塞尔柱人的双重攻击,如果不是凯霍斯鲁一世的戏剧性死亡,尼西亚帝国恐怕早就在塞尔柱人的打击下灭亡了。即使尼西亚帝国侥幸获得了一线生机,诸如安塔利亚这样的港口城市还是丢失了,这些城市是自科穆宁时代以来便长期坚守的。
长久以来的被蚕食使得尼西亚帝国缺乏纵深,来自塞尔柱人的侵袭很容易逼近主要城镇周围,劫掠其外围的生产地带。尼西亚官方尽可能的采取手段遏制来自东面的官方或非官方的入侵,他们率领军队在南部的城镇中来回穿梭,给予边民防卫者免役等特权。但随着后继的巴列奥略王朝重返君士坦丁堡,参与到色雷斯的争夺中,帝国官方对安纳托利亚的防卫放松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抽调安纳托利亚的本土力量去色雷斯作战。
当奥斯曼一世于13世纪90年代末接手位于瑟于特的小部落时,他所处的安纳托利亚是一片混乱却又充满机遇的世界,罗马人与塞尔柱人的同时退潮使得该地走向一种“无主化”的境况,等待着有能者的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