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30 观念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0、观念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观念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唯心主义把观念看作是天赋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观念,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本来面貌,如“群众是英雄”的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错误的观念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如宗教观念,它宣扬的上帝和鬼神,实际上是没有的。鬼神观念只是把现实事物的不同部分,经过人脑的想象虚构出来的。观念是对现实的反映,对现实有着反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正确的观念、思想,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革命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观念、思想则起着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实践是检验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观念具有阶级性,一定的观念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资产阶级私有观念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反映,又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观念上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实在的东西。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3]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21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71-272页。
[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