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蓝】《山川谣》

2022-06-27 00:17 作者:桜未澜  | 我要投稿

纯纯的自己喂自己产物,别当正经粮(瘫)




(一)


       龙山的苗寨中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说自己名唤阿蓝。茕茕一人无所依,只求一方安身立命之地。彼时荆湘战乱,流民遍野,寨人不忍她一介孤女漂泊乱世,便欣然将她收留。

       阿蓝极其聪慧,不消两月便学了一口流利的苗话,便是唱起山歌也再听不出汉人的口音。且她又极能干,绣花的针脚比拿了几十年针线的老绣娘还要稳当,挑水做饭照顾老人孩子样样得心应手。虽说农活略有生疏却也肯埋头苦学,寨中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其满口褒赞。

       老人们时常唤她到身前,教她苗家特有的技艺,不过一载,她已是寨中打银饰跳鼓舞最出色的姑娘;孩子们喜欢她,每每央着她给他们讲大山之外的故事,她边应边笑,悠悠说起一些久远的风土人情;小伙们倾慕她的美丽聪颖,为她写下情歌,将她比作清风与山月,说她是天下的仙子化作一朵紫金绽在人间;姑娘们偏爱她的兰质蕙心,同她结为好友,携手在山间采茶放歌。白云飘来,天光照亮了满头银饰也照亮了她们五彩的衣裙……

       只是阿蓝从不曾说起自己的过去,她绘声绘色描述那洞庭是多么广阔,那天门又是多么高绝,于自己却只字不提。人们只当她于烽烟中辗转煎熬,不愿言及旧事,遂不再问。


       三月初三是对歌的节日,青年男女穿戴齐整,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去,你一唱我一应,若有情投意合的,便相携而去,不多时就是谈婚论嫁。

       阿蓝被要好的女伴们簇拥来到崖边,大家打趣说只要她开嗓,遍山皆是苗音。可她却笑着摆手,直至夕阳西下也不曾开口唱过一句。

       一年又一年,山那头水那边的青年人越聚越多,甚至有别寨慕名前来求娶的,可阿蓝从未给过回应。到后来,三月初三山头水边穿花戴银的苗家女儿中已不见那抹袅娜身影,她谢绝所有女伴的热情邀约,去了寨子最高处的吊脚楼,最年长的老阿酿(苗语奶奶)家里。

       用绣花头帕束起一髻银丝的阿酿一句句教她苗家的古歌,给她讲苗族的历史。苗人自古以来由中原被驱往各处,千百年间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家乡,用血和汗养育亘古的神话。在长久的漂泊中,文字早已失却,空留写在服饰之上的断句残篇。但苗家儿女没有放弃也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作家园,将万亩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敬自然;祀奉先祖,忘却仇人。

       阿蓝听着听着,握起老阿酿的手,不禁泪流满面。


(二)


       山中的世界恬静美好,山外的战火却仍在延烧,据传原是天门郡的某一世家教派赫然举兵,大肆征战,治下民不聊生。

       隆冬腊月,一队山匪闯破寨门,企图入寨掠粮。寨民奋起扺抗,然苗家棍棒终为强体之用,而非伤人之器,不多时便败下阵来。正是殊死一搏之刻,倏尔一道凌厉剑气自寨中荡来,电光火石间竟削去匪首二指。只见阿蓝身着苗家彩衣,手执一段枯竹,自阴冷山风中幽幽踏雪而出。面中无悲无喜,眉间寒霜冷疑,只凛然道:

     “滚。”

       匪徒见有高人在场,不敢放肆,畏而退散。寨人皆瞠目结舌,不想阿蓝竟有如此能耐。寨主踌躇许久,方用汉话道:“传闻天门郡内曾有七剑……”阿蓝苦笑:“如此世道,纵是七剑又可奈何?”遂掷下枯竹,径自走远。

       当夜,山中响起一阵飘渺歌声,那嗓音寨民们再熟悉不过,然却丝毫不似平常劳作欢宴时那般甜润动人,只在凛冬朔风中破碎喑哑。


       龙山苗寨阿蓝姑娘一人击退数百匪徒的消息不胫而走,无数人闻讯赶来,只欲亲眼见识这位他人口中天仙下凡般的奇女子。然阿蓝闭门谢客,一概不见。若有不轨之人潜入寨中,则棍棒伺候。

       一日,山下停起一顶华轿,紫身红盖,正是如今荆湘第一教派所属。

       寨中人深知此乃乱世之主,皆惴惴不安,唯阿蓝镇定自若,翻了当年来时的包裹,取出一柄冰蓝长剑,让寨中的细伢拿去挂到山门,其余再不必管。

       细伢完事归来告诉阿蓝,轿中人不曾露面。她摸着伢仔的毛盖笑笑,没有言语。

       三日后,华轿启去,阿蓝站在崖边远眺山门,待那轿子淌过了护寨河,方用苗语缓缓唱道:


“白云飘


飘过树梢


白云下藏着


谁的笑


天边的太阳


红哦


天边的微风


吹哦


我的情郎呀


想你


想得心焦


等到稻花


开了


等到稻谷


都黄了


我用彩云


编织一条


长长的花带


等到米酒


香飘


等到酒歌


唱来春宵


用花带搭一道


去看你


看你的桥……”



       歌声婉转悠扬,轿子不曾停歇,径直消失在茫茫山水间。


(三)


       自古苗家喜制花带,多取红、绿、黑、蓝、白五色丝线,辅以剪刀样的木架和水牛角制的挑子,做出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蝴蝶采花及梅、荷、菊等纹样的长带。可用作挎包带、斗笠带、围裙带等,青年姑娘亦可作为定情信物。苗家女儿心灵手巧,阿蓝更是其中翘楚。她做过许多精美绝伦的花带,可无一不用于劳作,引得寨中儿郎每每惋叹。

       不知从何时起,阿蓝手中又织起一条花带,色彩绚丽,华美精致,且非寻常图样。寨中人皆耳语,莫不是阿蓝姑娘当真有了心上人?她时时将织线用的小果兑(苗语木架)背在背上,又将彩丝缠在腰间,得空便做上一会儿,也令人们愈发确信。姑娘们算着花带织好的日子,小伙们望着她上下翻飞的玉手,都想知道究竟是谁有这么好的福气。

       可阿蓝的花带却一直没有织完,人们眼看着她织好一段又将经纬裁断重来,甚至有人说亲眼看到阿蓝将织好的花带丢进火炉。山中的苗人迷惑讶异,然谁也不敢发问。

       阿蓝依旧每日织着花带,来找她玩的伢仔们将她团团围住,咧着漏了风的门牙问她上面绣的弯弯折折是啥。阿蓝柔柔地笑:“你们不晓得,这是汉字。”她轻轻握了伢儿的手,在那绣样上描画着:“你们看,这个字念‘虎’,就是助(苗语老虎)的意思。”

       “腐!就是助!”伢仔们拍着手笑,阿蓝也跟着笑,笑完又拿将剪刀将线裁了,说织得不好。

       “蓝阿雅(苗语姐姐),那什么时候织得完麼?”细伢妹问。

       阿蓝没有接话,指着带子跟伢仔们说:这一段要挑桃树,那一段要挑梨花。助还是放在原处,绣得再大一些。伢仔们又吵着要学汉话,她就和和气气一字一句地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待细伢们学乏了,她便揭开灶上的锅盖端出金黄的糖油粑粑,给一群稚童欢笑着分吃了。


       时光如水逝,转眼又是几载。阿蓝的女伴们都穿上华美的呕欠嘎给希(苗语盛装)哭唱着出嫁了。曾经十里八寨远道而来求亲的小伙们也渐渐不再现身。阿蓝送别一个个挚友,独自漫步在山道间,仍旧腰上缠着彩丝,背上背着果兑。

       山外的战火依旧纷飞,却再不曾漫及寨门。阿蓝知道是谁的手笔,也不愿再去多想。便是下山务活的寨民归来讲那天门郡的大教又攻下了几座城池、教兵又压到了中原何处,她亦不发片语,只是默默将手中的花带绞碎。

       从前跟在她身后玩闹的细伢们都长大了,其中一人名叫翁来(前名后姓),正是当年她遣去山门挂剑的那一个。翁来刚到十三岁时便来找她拜师,一口一个师父叫得她哭笑不得。

       “蓝阿雅,自小我听你跟我讲山外的事,我想男子汉大丈夫终究是要出去历练一番的,没有点防身的本事可不成。我知道阿雅你会武功,我小时候亲眼看到的!我求了阿芒(苗语爸爸)好久他才许我日后下山,如今我身子骨也硬朗了,还请阿雅收我为徒吧!”说罢便伏跪在她身前。

       阿蓝久久不语,山风抚过,丛林摇荡,她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她还是收下了翁来,每日便在寨口的枫树下教他习武。翁来很用功,握着一支竹棍练得有模有样。他学得快,一段时日后阿蓝便不再教他新招式,只让他把先前学会的一遍遍习练。

       每日天方明,师徒二人便相约来到枫树前,翁来在树旁练功,阿蓝靠坐在树下,脚边的果兑上仍是未织好的花带。她素手飞快织挑着,不时又转头望望重山之外的天边,不知期许何事,不知远眺何人,也终究未能得到回应。

       枫叶绿了又黄,被天边彩云染上红霞后于晚秋片片落尽,冬日白雪缀枯枝,来年开春又重惹绿意,如此轮转,年复一年。

       不知何岁,阿蓝温润如玉的面庞在湘乡的风雨中逐渐生出细碎的褶皱,翁来则长成了寨中一等一的勇武儿郎。阿蓝送徒弟到寨口,亲自摇楫载着他渡过护寨河,站在船头望着徒儿远去的身影渐渐消泯在群山间。

       湘地的山是这样高这样多,山也迢迢水也渺渺,山水迢迢路遥遥。这荆湘大地,她不知那人现在何处。长风啊,吹过了龙山又吹过了天门,也可吹到那人身边么?

       小舟微晃,澄澈的河水静谧流淌。淌过龙山、流入娄水,最终与澧水在天门交汇。若此刻顺流而下,那便是她归家的道路。

       山高水长,人事飘渺。她在此般画境中缓缓阖目,垂落一滴清泪。


(四)


       那之后究竟又过去多久,连阿蓝自己都记不清了。她仍在织着她的花带,虽不再将线挑断,可也不再随身携带,有时十天半个月才会拿出来挑几蕊彩花。一晚她借着烛光套线,突觉眼前一片混沌,头晕目眩,自此便再未拿过挑子。

       她确乎已经上了年纪,她自己亦有所察觉,她的手脚不似从前那般利索,来去也不如从前那般轻快,于是索性将大半琐事都丢开,任由寨中的后生替她料理。

       她用那把经年蒙尘的宝剑为自己削好一支竹杖,每日鸡叫三巡时便拄着它出门,沿蜿蜒的山道慢慢走到寨口,在枫树下一坐便是一天。寨民们敬爱她,乐于与她攀谈:

       “蓝阿酿,日头出来啰,莫被晒!”

       “蓝阿酿,你的柴火我都劈好嘞!”

       “蓝阿酿,风大当心着凉吔!”……

       她一一笑着应着,目光探向远山之外。

       偶尔伢仔们成群结队来找她听故事,她便从大襟中掏出香甜的糕点,边分边讲起一些尘封的人与事:古来天门山下设天门郡,天门郡内素有七剑,享誉武林,共抗奸邪……细伢们听到一半便吵起来,争着那长虹剑主与青光剑主的轻功究竟谁更胜一筹;而雨花剑主初入江湖时是否也像他们这般年纪……

       最后阿蓝无奈道:“莫闹莫闹,再闹阿酿就不给讲了。”顽童们这才停歇。

       “蓝阿酿,那他们现在在哪里啊?”伢仔问。

       这次,阿蓝没再答话。山风萧萧,抚落她一缕白发,她的目光穿过重峦、越过碧穹,不知望向了何处。

       

       听闻翁来死讯的那天,正是她六十岁的寿辰。

       全寨人一齐出力为她备下了盛大的寿宴,席间却有一位外出熬活的寨民突然闯入,痛哭流涕道翁来阿拿(苗语大哥)一家都死在了娄水。

       身在长位的阿蓝登时两眼发黑,一时竟站立不起,只颤抖着让寨民细细说来。

       当年翁来出山不久后便带回一位心怡的女子,阿蓝亲手为徒弟制好结亲用的马褂宽裤,欣慰那个自己看着长大的伢仔终于成了家。翁来在娄水畔当船夫,待磨练数载根基稳固后便将一家人都接出了龙山,只留下最小的女儿妮来与阿蓝作伴。这些她都记得真真切切。

       寨民抹下一把泪,告诉阿蓝翁来阿拿向来仗义,且又习过武,每遇河匪欺压百姓便愤然出手相助,想必就是因此遭人记恨。前月出航时忽遇匪袭,一家六口连人带船沉入了娄水,又正值春汛,连尸首都无法打捞。

       随徒弟一家的死讯而来的还有另一个消息:昔日荆湘之主的天门郡大教被朝廷联合西南诸州发兵镇压,教主败逃无踪。

       阿蓝静默半晌,最后被寨民们搀扶着回了家。

       自那日起她便重病在床,意识虽是清醒,四肢百骸却无一点气力。妮来尚小,那日又不在席间,不知究竟发生何事,只同寨人们一起精心照料可怜的蓝阿酿。阿酿待她如亲孙女一般,教她识汉字和说汉话,又给她讲四书五经,因此她年纪虽小,却已是十分懂事。见阿酿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她也时常躲着落泪。

       一天阿酿唤她到榻前,让她将果兑和彩丝取来,妮来哭说阿酿不可劳眼劳力了,可最终也只得照办。

       阿蓝将果兑置于病榻之上,牵经、结耳、上架,有条不紊地织作着,手法虽不如年轻时那般利落,却也不露生疏。但她的眼神确乎已经彻底不济,只得让妮来点一盏灯置于榻前。

       阿蓝几乎昼夜不歇,人也日益憔悴。一早吃油茶时竟咳出一口鲜血,吓得妮来哭着拉来寨中苗医,苗医叹蓝阿酿是思劳成疾,切不可再如此了。然阿蓝不听苦劝,仍一意孤行。

       她织得愈来愈慢,好似要倾注所有生命一般。龙山的万物生灵都沉入一种不可名状的静默,仿佛在等待某一刻的爆发。那年的夏没有蝉鸣,连绵的阴雨驱散了未来得及笼罩的暑气。阿蓝听着雨声,枯瘦的指节缠满缤纷的丝线,将无数个梦中的景象编织成长长的花带,期许着、挣扎着。

       初秋的某个清晨,阿蓝绣完最后一道丝,四下摸索不到剪刀,便用牙将余线咬断。一声清脆的“嚓”,她的双目也如同火苗燃尽那般骤然黯淡,一切都被无尽的黑暗吞噬——她再也看不见了。

       阿蓝将妮来唤到身前,让她从榻底翻出那把绝世的神兵,告诉她有朝一日便带着剑顺娄水而下,到天门山去。妮来已从同寨人口中得知全家恶耗,如今唯一的亲人也是风中残烛,她泪如雨下,颤声说好。

       阿蓝将手中的花带放下:“这条腊繁(苗语花带)阿酿织了大半辈子,待日后有人来取,你便帮我给他。”

       妮来擦擦眼泪应:“阿酿放心,我记下了。”

       阿蓝沉吟许久,慈蔼笑道:“寨口的枫叶黄了,你给阿酿拾一片来罢。”

       妮来连声应好,飞步出了吊脚楼,一路紧赶慢赶,却在瞥见那满树青碧时不禁一怔。

       待她奔回家中,却只看到蓝阿酿安详的睡容。她知道,阿酿是再也醒不过来了。


(五)


       阿蓝被葬在寨口的枫树下。苗族人将枫树奉为神树,认为其是祖先蚩尤的血肉幻化而来。枫树孕育蝴蝶,苗人先祖姜央自蝴蝶卵中孵出,枫树便是苗族人的祖母树。

       湘地讲求落叶归根,然寨人们不知阿蓝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而她临终前跟妮来提起的天门山,如今却是兵家攻伐、战事纷乱之地,根本无计抵达。于是,苗人们只得把操劳半生的老阿酿葬在他们认为离神最近的地方。

       阿蓝去世后不久,一位老者来到龙山。他一袭黑衣,面庞削瘦、形容枯槁,举手投足间却依稀有习武之人的影子。

       前月夏汛,山洪冲碎了护寨河上唯一的小舟,新的渡船还未造好,寨人们只得与他隔岸相望。他不会苗语,寨里能说汉话的后生们又都去了山外熬活,人们便找了妮来。

       妮来隔着银锻般的河水同老者喊话,不久后竟含泪道:“这位老阿剖(苗语爷爷)是来找蓝阿酿的。”

       寨人皆惊,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商议许久后才让妮来把一切都告诉了老者。

       得知所寻之人已在不久前溘然长辞,对岸那人似乎又苍老了几分。他举头望着延绵的龙山,一时竟茫然无措,唯有热泪缓缓成行。

       妮来对他说,蓝阿酿有东西留下,只是待渡船造好还有些时日。老者便怔怔道,他会等,等再久也无妨。

       自那日起,老者就一直守在对岸。他一语不发,只是定定望着山门,那里曾挂过一把他再熟悉不过的长剑。

       那年他得到她的消息便火速赶来,只是,她既不愿见,他亦不强求。他在轿中坐了整整三天,走时听见山间悠悠飘来的苗歌,最终却没有回头。

      不想这么一走,就已是一生。


      数十载前,七侠为保麒麟而勇抗魔教,历经险阻七剑合璧。然而,黑心虎却死在了别人的剑下。所谓武林正派在合璧之际突袭,斩杀黑心虎又重伤七侠,夺得麒麟血。而其间长虹被毁,七剑再无法合璧。

       黑小虎承了魔教教主之位,誓要为父报仇,在湘西掀起腥风血雨。蓝兔则对武林心灰意冷,遣散玉蟾弟子,携冰魄遁世无踪。

       黑小虎武功盖世又善排兵布阵,不过几载便领兵攻下武林盟会,手刃弑父仇人。只是,心中无处可去的怒意犹如巨龙盘啸而起,他没有选择收手。

       他不断扩张势力,并逐渐蚕食整个湘西,荆湘地带狼烟四起,连年烽火。偶尔他会想,他做得越多,那人便越失望,然他所拥有的是父亲从未得到过的权力,不觉间竟已迷失其中。

       他不是没想过去找她,只是,他已走得太远。魔教大军一路北上,出了湘西,入了中原,甚至到过朔北。他再无法回头了。

       他醉心权力,最终自食其果。随年岁流转,他的性情愈发暴戾,众部离心。到最后,逃的逃,叛的叛,敌军乘势攻来,那个曾经雄极一时的魔教,也就这么散了。他从追兵手中逃脱,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翻越高山、横渡河川,辗转千里万里,终于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然而,等他的人却已不在。

       他迟了太多年,他们错过了。


       十日后,渡船入水。黑小虎站在船头,河水之后是蜿蜒的龙脉,龙脉之上是澄澈的苍穹。这方偌大天地,如今空留他一人。

       妮来在对岸等他,引他走向寨子。

      “老公公,你是蓝阿婆的什么人?”

      “我是她的……故人。”

       妮来没有再问,默默踏着山路。今早她醒来,发现昨日尚青绿的枫树竟一夜之间满树金黄,许是蓝阿酿知晓故人到此。

       及至寨口,妮来便取出花带交予他。黑小虎指尖一触,便知出自蓝兔之手。无论排针布线,都与当年他假扮虹猫时所用的绢帕一般无二。

       整条花带宛如一张悠长的画卷,自他眼前徐徐铺陈:先是一株桃树,落英缤纷;后便是数朵梨花,清冷素洁;再是一片枫叶,飘零无依;最后是两座高山,中间漫流一条长河,河对岸分别是他二人的名字。而花带的织边则用蝇头小楷绣着几句诗:


       我本玉蟾桃花仙,君乃深谷梨花郎。

       异道相逢犹惋叹,人事凋零终难全。

       烽烟凄凄山河破,无根叶落怎凭依。

       山高水长不见君,听遍秋雨未成眠。

       

       妮来望着泣不成声的老人,亦滚下两滴珠泪。

       黑小虎却是不知,他二人竟如此蹉跎半生。如若不曾一心复仇,如若不曾醉心权柄,如若早些归来寻她……

       如若,他愿回头。

      

       老人最终没有踏进寨门,久久伫立在寨口的枫树下。混沌的双眸凝望着那一座新建的坟冢,无论妮来如何劝说也不肯离去。

       他枯瘦的手掌颤抖着抚上枫树粗糙的枝干,连接起同为岁月雕琢的痕迹,沉沉启言,极尽悲恸:

       “此生,是我负你……”

       一语未完,黑小虎紧攥花带跪倒在冢前。六尺之下,阴阳两隔,终不得见。

       他一跪便是三天,不言语,不起动,金叶在秋风中飘舞,落他满身。最后,待寨人前来察看时,才发觉他早已无了吐息。

       龙山的苗人们不晓山外的武林风雨,只是看到他手中的花带,想起去世的老阿酿,又不禁垂泪。

       寨民将二人合葬,下葬那天,不知自何处飘来悠悠的歌谣,听老阿剖说,那是阿蓝姑娘在唱汉人的曲。

       寨民们不懂汉话,唯有妮来望向层叠的远山,和着那曲声娓娓诵唱。

       丛林摇曳,流水潺潺,最后一场秋雨落下,唯余渺渺山岚。



                                                    完



注:文中苗歌取自不良人《花腰带》


【黑蓝】《山川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