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普及】海德格尔:什么叫“在世界之中存在”?

2022-05-07 23:51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B站:林中路上的路遥

海德格尔哲学概要 入门海德格尔哲学可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P4y1x78r?spm_id_from=333.999.0.0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概要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在世存在

海德格尔的思想原创性主要是【在世存在】的部分,在时间性作为存在问题的领域的后半段,很大程度上受到齐克果等人影响。。

【在世存在】中对于【物】的追溯,词源上追溯到古希腊

【真理】同样追溯到古希腊之时。

毕竟对问题的探索与回应的处理本身就已是一中原创的体现了。

 

一、对主体主义的批判

 

近代主体哲学的世界理解:主客对立的关系

(近代哲学对世界是认知关系)

传统哲学是静观态度

我观察一个于己无关的现成的对象的,两者现成,静态

 

海德格尔的是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

尤其是有关于物的分析

世界是【此在】在此展开的,“那儿”是因为‘这儿’展开出的

 

海德格尔的世界是意义的关联整体,通过【此在】的【在此】展开

【此在】的【生存】是【在世存在】

 

 

一、环节1:什么是“世界”——世界之为世界

 

【周围世界】——世界之为世界

 

【在世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

那什么是世界?世界之为世界?谁在?怎么在?在哪?

 

【周围世界】:非此在的存在者——【物】

 

海德格尔追溯了“物”的词源:pragmata(用)。

物的存在——在“用”中显现

 

我们对物的使用揭示它的存在方式

木棍在一部分哲学家那里,它是圆柱、是木质、长xxcm,宽xxcm

木棍的原初显现是【随境而生】的

在残疾人手里,这可能是拐杖

在狼群前,棍子显现为武器

 

非此在的存在者的意义之显现,受制于其呈现的境遇之中。

《林中路》提到:意义之显现还是遵循一些说法(不能说木棍是柜子)

 

木棍的显现有关于【物】的【用】,也就牵扯了【为了..】

 

钉子意义在于其‘用’,是为了挂画。画牵扯到谁画的,牵扯到哪买的.....

以此。。意义的牵扯无限延申,与世界相互联系。

 

与物的用势必牵扯整个背景性的世界。

 

在‘用’中,”物”作为“用具”具有其意义。

它是“为了...”的“用具”

 

“为了...”的总体是【意蕴整体】(此在的世界)

世界是‘为了’【此在】

 

【为了】作为对意义的指向活动中

此在“用’【物】连续到整个【意蕴整体】(此在的世界)

相互指向的物构成了【周围世界】(非此在的存在者的世界)

 

此在【操劳】寻视于世界。

对于【上手事物】的揭示方式就是【操劳】。

物构成我的【周围世界】

 

【意蕴整体】中互相勾连的【物】构成了【周围世界】

 

【意蕴整体】中的【物】是【上到手头】的————【应手状态】

人用时忘记其存在(类似物我两忘)

自行车骑爽了你不会再在乎左转多少度,前进多少米,脚踏多少圈。

画画时笔尖好似手臂延申,不会分析什么笔是什么毛,笔杆有多长。

 

当自行车出问题,笔毛不顺时,我们才会在意它本身。

才会把物作为对象,成为脱离意蕴整体的【现成存在者】----------【现成状态】

 

几何上去抽象地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不原初的

 

原初的与世界打交道是“用”

是【应手状态】,我们直接面对世界,工具透明了。

【去-远】:去除距离,抽去中介,与【意蕴整体】直接相互联系。

 

工具作为【现成存在者】,也就脱离出直接和【意蕴整体】面对面的状态。

此时,【工具】不只是指【物】,也指向了认识论维度

 

 

二、环节2:‘谁’在世界之中?——日常此在

 

他者问题(胡塞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萨特、德里达等人皆有探讨)

他人和我一样是个此在。他人对我来说是【共在】的关系。

他人构成我的【共在世界】,人们与我共同存在于这个世上。

他们不是可以让我上手的非此在的存在者,而是另一个此在。他们处在‘操持’。

 

【操持】:代庖、表率

 

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会=【能在】=对自身可能性的领会,我们将要成为谁的领会

 

代庖:拿别的【此在】的【能在】当自己的【能在】。把别人的操劳偷给自己

 

【能在】:此在在世生存之中朝向自身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存在,并能诉诸于对自身可能性之选择,并以此为目的去行动。


表率:把别的【此在】该操劳的,交付于别人。成就他人,成全他人的存在

 

把决定让给别人做/把别人的决定权放给自己是【代庖】

为自己的生存做决定,让别人为别人自己的生存做决定是【表率】

 

【常人】:经常的【代庖】使得【此在】不为了自身该操劳的而存在

但【常人】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是“大家都觉得”、“别人都认为”

不想为决定负责,因为大家(常人)这样做。

 

例:村里都初中毕业去电子厂,我也这样

委身于【常人】,陷入【代庖】里。

恰恰是逃到【常人】以免【操劳】

 

成了常人的此在也是此在,只是非本真。

 

当你想为委身常人的代价寻找负责者,常人查无此人。

因为此在的能在要自己负责

 

 

当此在无法领会自身的存在此在才不是此在

暂时沦落常人的此在,只是非本真的此在,他还是此在

 

 

 

 

 

 

 

三、环节3:“在之中”的结构本身

 

【在之中】就是【此在】的【在此】展开,“此”是此在的处所,“那儿”是照面而来的世界。

海德格尔晚期认为,人在林子里走很昏暗且安静,看到一片无树的空地,阳光不受树林遮挡。

此在在世存在,在存在者中,此在对自身的可能性的认识就像是林中的不受遮挡之地。

 

在“此”的展开中,存在者和世界一道在此。此在作为在世的存在者,本身就【疏朗/澄明】

 

 

【在之中】结构的三个环节:

有两种组建着此在之去是它的“此”的方式:现身、领会,而话语对二者加以规定。

由此得到 此在的生存论建构的环节:

 

现身——领会——话语

对处境的感知,表现为一种情绪→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科学的前科学的领会的基础→展示的活动

 

 

 

作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存在论层次),自然也会体现于此在的生存(存在者层次):

闲言——好奇——两可

侃侃而谈的未体会的闲话→对做事的好奇→这也行那也行

 

总体而言,在世存在的此在是面向世界、从世界来领会自身的日常此在,是非本真的此在。

 

【哲学普及】海德格尔:什么叫“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