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有什么问题?

2020-10-24 23:36 作者:工作脑细胞  | 我要投稿

小时候跟家长缺乏良好沟通的人更容易暴躁,因为好好说话没人愿意听,唯有情绪才能引人注意

【1】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思考:大人常常会对小孩说,你什么责任都不用担,只要好好学习就好了。但是,少了责任,也就少了牵绊和活下去的理由

【2】“中国式打压教育”有什么问题?在知乎上最高票的回答是: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3】是什么导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

【4】其实生活中最大的歧视来自家人:她的家人说她,你现在硕士还可以找博士做老公,你读了博士还想不想嫁人?无视她这些年拼命学习的努力,对于她优异的成绩没有肯定,反而攻击她没有对象。外人的话其实可以一笑了之,或者关你屁事四个字完结。家人?真的可以给你心口一刀。

【5】如何让孩子不玩王者荣耀?所以,这也是我特别反对很多家长视游戏如洪水猛兽的原因,孩子为什么沉迷?是因为它就觉得这已经是最棒的东西了,而让人不沉迷于一个东西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让他品尝更多更好的东西。

【6】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7】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我实现者。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

【8】青少年性教育:你不要找学校校长,你找了以后他会把你这事压下来,因为这个事一出他当不成了,他会让你私了,你的办法只有一个,打110。你打完110,110二话不说先把他拘留了把性侵你孩子的老师抓起来。就要严惩他,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很多被性侵的女生她没有这种教育,不知道怎么处理,只敢告诉老师

【文章非原创,采集自网络】

 

 

【1】青少年自杀的思考

上海一高三女生留遗书后溺亡# ,生前曾称被老师怀疑“早恋”“作弊”

“抱歉,再见啦,这个可爱的世界。我没有早恋,也没有作弊,请不要无端怀疑我了,从来没有想过害人,可为什么一直不快乐?”在遗书中,18岁的欣欣留下这样一段话,之后,溺亡。微博、微信朋友圈、遗书等材料,以及亲友透露的其生前聊天中,这名上海新川中学的高三学生在死亡前,曾多次提及被老师怀疑“考好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恋”。其家人怀疑,她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

 

@游识猷

每次出现少年或孩子的自杀问题,都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糊涂也太脆弱了,过得那么好,居然还自杀。

我一直觉得,少年儿童的自杀行为,不单单是“脆弱”“糊涂”“狠心”这些原因。

还因为青春期阶段,本来就是会思考一些人生本质问题的阶段。

比如说,人为什么要活着?比如说,我值得被爱吗?

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值得,可能是因为快乐,可能是因为有意义,还可能是因为被需要、有责任。很多大人,就是为了“责任”活着的,并没有勇气去面对“我的人生真的幸福吗?值得吗?有意义吗”这种自问,只是觉得“还有人需要我,我不能去死”所以活下来了。

但是小孩呢?大人常常会对小孩说,你什么责任都不用担,只要好好学习就好了。但是,少了责任,也就少了牵绊和活下去的理由。而“好好学习”并没有那么简单。有的小孩确实是不擅长学习。学习是有技巧的,有的小孩没有被教导。另外,在应试教育里,学习的本质比工作还残酷——不是看你学会了什么,做到了多少,是看你能打败多少人。

如果大人的工作KPI不是完成了多少工作,而是至少打败50%的同行。又有多少大人能开开心心地活下去呢?

那些每天都活得压抑痛苦、觉得必须要得到什么(比如赚到多少钱,小孩考到多少名)才能幸福的大人,其实小孩每天看着这样的大人,就会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那么痛苦地学习长大,只为了活成大人现在的样子,我还愿意活吗?

那些每天告诉小孩“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能成绩好一点/乖一点/争气一点”的大人,其实小孩每天看着这样的大人,就会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活在世上,只是给家人带来更多的痛苦,我还愿意活吗?

那些告诉孩子“活着本身就是痛苦,大家都痛苦但也依然活着”的大人,其实小孩每天看着这样的大人,就会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受的苦,真的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意义,那么苦难本身是不是一种恶呢?

“长大以后,会变得幸福吗?”“我的存在本身,会让家人觉得幸福吗?”“我受的苦,有意义吗?”这样的问题,大人每天的行为和状态都在告诉小孩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在某一刻,就决定了小孩的选择。

 

@黄章晋ster

家长天然会把考试成绩当成唯一追求目标,因为考试成绩是最为省心省事,并且与全社会的价值取向高度匹配的目标体系。而孩子的抗拒与挣扎,则是让家长放弃对此目标的追逐,所以,越是执着于此目标不惜自我牺牲的家长,带给孩子的压力也越大。所以,自杀孩子比例最高的是教师家庭。

 


【2】“中国式打压教育”有什么问题?

有网友问:母亲总是打击我,经常说我长得丑气质差穿得丑。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这样,不是说母亲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吗?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能令这位网友感到一丝宽慰的是,她的母亲并不是特例。毕竟做父母这件事,也不需要经过考试。只不过太多的孩子在成年后都选择把伤痛埋下不提。但是不计较不代表不记得,不说不代表没有伤害。对于这些父母,孩子仿佛是他们的作品,横看竖看,他们就是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不满意。奇怪的是,作为塑造这件作品的人,他们不怪自己手艺不精,用心不够,反而责怪孩子是一滩烂泥扶不上墙

 

佳丽是我的大学室友,今年是她的考研三战。她想工作,不想考研,她妈就会说,“读个三流大学,四年啥也没学会,不读研以后喝西北风去?我可不养你!”去年考研,虽然分数没达到报考学校的分数线,但是如果调剂的话也能调到一所不错的学校。她妈就说,“三百多分很高吗?你咋这么看得起自己?”

 

之前,佳丽也和母亲提过,如果考研考不上,想试试出国读研。她妈就说,“你把爸妈当提款机?白吃白喝家里这么多年,还有脸要钱出国!“佳丽本可以在老家复习考研,现在她毅然决定自己边工作养边做考研的准备。“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真想从此断绝关系!“

 

“因为父母爱你,所以可以原谅”。真相是:打击式教育是中国式父母硬扯下来的遮羞布罢了。

在知乎上,有网友问,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最高票的回答是: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小斯说,父亲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打他,考98分都会被骂。他已经完全感受不到父亲的爱了。而父母在伤痛之余,还是不懂自己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有一个笑话这么说:为什么父母只会看成绩?——废话,你以为他们看得懂答案吗?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应该早就因为功课太差被爸妈打击到不会思考了。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很少有学得特别苦的,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兴趣和自发性,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走这么远。

对于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来说,竟然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有的父母一辈子都不能明白他们的打击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童年时期对孩子的打击,早就让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日积月累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围墙,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

 

有网友在讨论时称,父母从小就打击自己,长大后,自己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圈很小,对外人沟通总是讨好状态,事情做的不好,直接会让自己内疚很久,哪怕是他人的过错。可怜又可恨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孩子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

 

父母教育失败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表层上的言语攻击,而在于他们给孩子营造了一种错误的是非观和世界观。看似孩子对父母扭曲的三观逆来顺受,实际伤害累积,最终的恶果就是压垮孩子的承受极限,让孩子走上不归路。记住,孩子不是父母失败人生的后悔药。

 

陈乔恩在上《旋风孝子》的时候,每一期和母亲互动的场面都十分尴尬。她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根本不像一对亲密的母子,旅程中母女两人相对无言,合影时母亲的手不知安放在何处。在上《非常静距离》的时候,陈乔恩也讲述了她从小在母亲的“打骂教育”中成长起来。小的时候,她甚至宁愿选择在墓地里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也不要回家面对母亲。

 

成年后的陈乔恩很多时候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她也不会选择告诉母亲,而是向哥哥诉苦。或许,孤单比痛苦更舒服。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可惜太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在言语上对孩子的打击,犹如带有倒钩的皮鞭。成年后,曾经是伤口的地方,生出逆鳞,那是他们用来保护自我的盔甲,也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的保护层。

 

一些父母是出于“严加管教”“为你好”的心理打击子女的时候,另外一些父母,他们的打击完全是出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内心。这样的父母往往构成两个极端,要么给孩子无尽的冷漠,要么就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控制欲,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把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转接到对孩子的打骂讽刺之中。有心理分析称,这样的父母是“缺乏界限感”的。他们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而是看做发泄的对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然而,太多的父母都忘记检验自己的人格,觉得小孩没有心,可以随意伤害。而小孩子记得被打就是矫情,就是白眼狼记仇,却让孩子成为自身人格的受害者。

 


 

【3】是什么导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外婆买保健品被我妈妈阻止,外婆说我妈妈不关爱她,不希望她命长。

 

妈妈气坏了,三天没有给外婆打电话。

 

我剪了个公主切,当时觉得是人生最满意的发型,没有之一,我妈看见了,发了三条短信来骂我丑陋、粗鄙、有失体统。见我不回,又叫我爸爸电话我,让我爸爸代为攻击。我三天没有给我妈电话,不在任何场合下回应发型问题,这是我最决绝的态度,然而妈妈依然在某天我要出去讲课前,又说了一遍我发型垃圾。对不起,这个问题用不讨论。

 

父母的爱带有占有欲。

“我这一切不是为了我自己,都是为了你!”

一句话扎到无力回应。

 

自己当了娘以后才知道,为娘的爱,根本从来不是为了孩子,全是爱自己父母的占有欲来自于,孩子依托自己的身体出来,依赖自己的照顾生存,父母也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节成了和孩子同频的样子,而孩子突然成熟了,突然独立了,父母的生活就失衡了。父母嘴上说,孩子,你应该独立,但实际上却总在阻止孩子的独立,认为自己无比了解孩子,可以帮孩子做决定。

 

好的爱,不是事无巨细的帮孩子都考虑清楚,路铺好,想走不想走的路都给孩子算好。好的爱,是给孩子一个方法,成就孩子有能力去生存,自己的物质辅助只能是必须的时点做的必须的事。

 

事实上孩子只能在父母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中领悟获得灵感,并不能复制父母的人生。我想,更多的父母其实并不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但是这种人生方法早已经被学习。

 

强势的父母培养出强势的孩子。

散漫的父母培养出散漫的孩子。

斤斤计较的父母培养出斤斤计较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根子上和父母是保持一致的。

 

人逐渐成熟,就会逐渐发现异中存同。

有的相似早就注定在血脉中,可是找到的过程,是起起落落的。

我们成长的时候,父母也在成长。

只是我们成熟的时候,父母都老了。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

 

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

 

要学会鼓励孩子,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

 

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这样写道: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上周末带孩子去湿地公园玩,在门口,孩子看到了恐龙模型,兴奋地非要一探究竟。为了看恐龙,公园不逛了,沙子也不挖了。一个一个地研究恐龙的名字、牙齿,还好奇地问:它吃什么,它会飞么,哪个最厉害?连珠炮似地追问,让不懂恐龙的我有点措手不及。

 

回家后,孩子上网查了很多有关恐龙的资料,又找了一些电影,还是觉得不够全面了解恐龙。在家长群里求助了一下,几位家长给推荐了一套课程。孩子非常感兴趣。课程里的精彩画面,让孩子眼界大开。他不仅能给家里的恐龙按照战斗力强弱排序,还能惟妙惟肖地讲解恐龙之间的争斗,更有意思的是他彷佛成了恐龙专家,每天都有同学听他讲恐龙,一时间,孩子自信心爆棚。

 

现在,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进行恐龙角色扮演,孩子收获的是成长,而我收获的是快乐。每个孩子天然有自己的使命,作为妈妈,我只想对我的孩子说: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成为你自己,其他都不重要!

 


 

【4】

今天和朋友吃饭,他说了一句话,我震惊了很久。

“其实生活中最大的歧视来自家人。”

每一个能听懂这句话的人估计都有一箩筐的伤心事可以翻出来让大家一起哭吧。

有一个女孩,学习非常优异,刚刚申请到世界名校的博士位置。

 

她的家人说她,你现在硕士还可以找博士做老公,你读了博士还想不想嫁人?

无视她这些年拼命学习的努力,对于她优异的成绩没有肯定,反而攻击她没有对象。

外人的话其实可以一笑了之,或者关你屁事四个字完结。

家人?真的可以给你心口一刀。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大家一定要把孝顺和理智分开。你孝顺父母有很多途径,好好做人,争取早日独立,独立之后赡养父母,都是切实可行的。

而为了家长开心,盲目顺从,不敢反抗,是不行的。

家长,也是普通人。

孝顺父母不等于对他们言听计从,什么都一百分。

醒一醒吧。

 

我以后也会成为家长,我肯定会有很多做错的地方,我甚至担心我性格不成熟,会伤害我的孩子。想到我父母如何欠妥的伤害过我,我可以原谅,我早就原谅了,但是我绝望的想到我肯定会对我的子女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在做父母这件事情上,很难定义怎样的父母是好的。我有同学爸妈是大学教授,他说只要不是第一名,回家一顿揍,到了高中也是这样。所以,他其实心里恨他的爸妈这一点上的过错。而且他爸妈还得意洋洋的说,如果我们当时不严格管你,你能有今天?

我爸也喜欢这样说。

他认为我今天能走出大山,都是他教导有方。

 

他可能没有想到,很多时候我是想逃离那种绝望。我知道他很爱我,但是他暴躁的性格给我的伤害,他可能想不到。

做错了事情,不害怕承担事情本身带来的后果,害怕家里的狂风暴雨。

心里永远有两股力量在扭曲狂舞,一个是我想要的生活,一个是家长想要的你的未来。

我想这是很多年轻人心里共同的痛吧。

 

我怎么选呢?

我选择做那个不孝顺的人:我切断了心理上对父母赞同的依赖,不再讨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与其让迎合他们委屈自己,不如过好自己的生活,尽可能照顾他们。

这样至少我是开心的。

家长的生活很没有意思,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了无生趣的生活希望放在子女身上。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说的吧。很少有那么开明的家长可以真的去考虑你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对你的人生有各种设想,一旦有偏差,你的失败就是他们的失败,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没啥可以折腾的了。

不过没关系呀,他们还可以搞砸你的人生。

 

我真心的建议各位已经成年的子女,要有自己的判断。也不要一味忍让,人和人相处,不管是子女父母还是情侣朋友,都要有界限。你是长辈就可以不讲道理无理取闹吗?一忍再忍,他们永远没有机会改变。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你想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孝顺,然后在父母伤害你的时候,就有勇气说出你的真实感受。说了他们不听?我会不停的用我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也是人,我也需要被尊重。

 

我提出的建议是在保证赡养孝敬父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不管结局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亲情孝道绑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独立,精神和经济的独立。我很早之前,甚至刚刚上大学就基本实现经济独立,自己打工赚钱拿奖学金,花的大部分是自己的钱,所以拒绝父母的安排很有底气。

 

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接个电话或者母亲态度上怎样。而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父母对我们人生的干预。大小事都要插手安排,稍不顺从,你就是不孝顺。

到底是谁的人生?

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又有很深的孝道,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坚持自己。

沟通?

我从大学开始有了思想独立的觉醒,这十年一直在尝试沟通,去年,我放弃了。

父母思想已经定型,每一次沟通都是伤痕累累。挂了电话要抑郁很长一段时间。

这里不想细说,有过相似经历的都懂吧。

 

 

【5】如何让孩子不玩王者荣耀?

之前有个家长和我说他是怎么防止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王者农药的。她说这事儿就像谈恋爱,要多看看,多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不会被渣男骗。

 

然后她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注册了steam,还买了Ps4,选取了各种有意思的大作,和孩子约法三章,把作业和相应的任务完成,以此换取游戏时间,但前期游戏都是爸妈负责挑选的

 

一段时间后,就让孩子开始自己选游戏玩儿,然后小孩子玩儿农药的时间越来越少,他觉得那些有故事情节的,人物冲突的大作更有意思,pick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且他也并不会沉迷于某一部。

 

一部游戏结束之后,小孩子还要和父母讨论很久的剧情,然后他爸还能借题发挥,价值观输出一波,教育一下,唯一的困难就是因为有些大作里人物的形象刻画地非常复杂,很矛盾,这点上小孩子暂时还无法理解,只能等他自己慢慢体会。

 

而且他们对孩子玩儿游戏有一个可怕的要求,就是玩儿的过程中,不可以跳过文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人物台词,剧情,必须看,不看就不给玩儿,看不懂就找他爹。(他爹就比较痛苦,经常是儿子打游戏,他爹拿着电脑坐旁边办公,还得承担他儿子有些字不认识要教一下的工作,以及讲解剧情哈哈)

 

但我想了想,我觉得这办法特别屌。 我想很多小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会沉迷,废寝忘食,啥事儿都不干,但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发现,游戏玩儿得越多的,可能他也会玩儿弄好,但一般来说不太会沉迷,因为他知道有很多更有意思的玩意儿。

 

所以,这也是我特别反对很多家长视游戏如洪水猛兽的原因,孩子为什么沉迷?是因为它就觉得这已经是最棒的东西了,而让人不沉迷于一个东西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让他品尝更多更好的东西。

 

 

【6】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7】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我实现者

同事最近很头疼,10岁的女儿跟她已经冷战一个星期了。

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外表柔弱文静的女儿,居然喜欢武术。

同事希望她学舞蹈,没想到女儿去了两次就不去了,反倒是对武术特别上心,放学就研究动作。

每次看到女儿练武术,她总觉得怪怪的,所以没经女儿的同意就把她的课程停了。

女儿崩溃大哭后,不再跟她讲话。

妈妈的心情我特别理解,但我更心疼那个女儿。

她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却被母亲以爱之名压制了。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我实现者,但却偏偏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被否定的孩子,丢掉了自我

5岁时,妈妈问女儿:去动物园先看猴子还是先看老虎?

女儿:猴子。

妈妈:还是先看老虎吧,猴山太远了。

8岁时,妈妈问女儿:喝苹果汁还是橙汁?

女儿:橙汁。

妈妈:还是苹果汁吧,橙汁太酸了。

14岁时,妈妈带女儿买衣服,问女儿喜欢哪件。

女儿说:绿色的好看。

妈妈说:好丑啊,还是选妈妈手里这件吧。

18岁时,妈妈带女儿出去吃饭,问她想吃什么。

女儿答:什么都行。

问女儿要去哪里逛逛,女儿说:随便。

妈妈却很生气地说:你怎么那么没有主见?

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主见,而是家长一直在替她做决定,家长的干预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被否定,最后她就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要的,习惯了顺从父母。

 

知名教师王金战曾在微博分享过一组调查数据:

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少年说》中,高一11班的闫佳宇在勇气台上哭着说:

我想学画画,但是爸爸却不支持,暑假在家画画被爸爸看见,直接把我最喜欢的画本撕掉,还烧了我的临摹书。
爸爸,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画画,请你给我一次学画画的机会好么?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心理专家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少年说》中,高一20班的张子涵站在勇气台上,大声跟妈妈说:

我喜欢文科,文理分科我想选文科,可以么?

台下的妈妈,非常坚定地说:不可以!

当主持人问到为什么时,妈妈说是因为她没学成理科,感觉很遗憾,希望儿子能学理科。

父母以为自己的人生遗憾,孩子可以补足,其实孩子只是他自己,他也只能活成他自己。当他背负太多别人的梦想时,他自己就被埋没了。

 

 

【8】青少年性教育

“你觉得孩子还小,但是坏人不会这么觉得”近日,玩家上亿的沙盒游戏《迷你世界》被爆涉黄,一名五岁女童在玩《迷你世界》时,有人教她拍摄和发送隐私照片,并嘱咐“不能告诉妈妈”同时玩家自建地图中,也存在大量色情文字,丑闻曝光后,《迷你世界》全网下架整改

 

李梓琨是真爱儿童社工服务项目负责人,成立后接到的案例几乎都是儿童性侵,在接触这一领域后,她发现,案子实在太多,几乎遍地都是在一次下乡支教中发现,有山区女童在QQ上与陌生人聊天,对方向她裸露了隐私部位,并邀请女孩见面,女孩也差点答应,直到听了性安全教育课程,才明白自己遭遇了什么。

 

2013年5月的“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案”后,孙雪梅和百名女记者成立“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她在各地做防性侵教育时,发现很多儿童根本不能分辨性侵犯。有学生受到了直接性侵后,根本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在一次东北的防性侵教育课上,学生反映学校的微机课老师会趁上课时,不怀好意地摸学生,让学生感觉非常不舒服,听完课后她们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一位讲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们讲的知识,孩子最好一辈子用不上”

 

隋双戈是“春风网”发起者,他遇到很多家长在案发后哭诉,孩子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他心里知道“孩子肯定早就告诉过你们,只是你们没在意。”不但不在意,甚至可能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比如告诫和恐吓孩子:“别瞎说,人家不会那样”

 

隋双戈曾处理过湖南的一个案子,学校老师连续几年侵害了几十个学生,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家长直接忽略了小孩的求救,有一个受害的小女孩说,她告诉家长后,家长却认为是她思想太肮脏还有家长会责骂孩子,告诫孩子不要告诉别人,因为中国谈性色变的文化土壤,进入公诉阶段的案件占比微小。广泛被引用的中国儿童性侵隐案率为1∶7意味着中国每一次曝光的儿童性侵背后,起码还有7起未得到曝光的案件

 

郑渊洁讲性教育

许戈辉:你说应该直白地告诉他,那具体怎么做?我看到你有一个童话,就说王子和公主的,公主的小城堡、小宫殿和王子的魔法钥匙,其实你还是会选择一种不直白的。很童话式的方法在告诉孩子? 

 

郑渊洁:我那是没办法,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绝不采用这种方法,我要直接地告诉他,别人的孩子,因为家长还有顾虑嘛,所以我只好编这么一个东西告诉他。 

 

郑渊洁:但是如果那天不电闪雷鸣也要告诉他,但是碰巧了,然后我就告诉他,就是详细地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就是爸爸身上有什么东西,你身上也有,然后放到比如妈妈的身上的什么地方,然后派过去千军万马,然后最后你是优胜者,你就是王者归来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我记得当时演示是拿了一根香蕉和一个面包圈,就是演示的大概这个,因为也没有让他看实体,就是给他演示的,全部告诉完了以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看见打雷了吧。然后比如他上网也很早,1994年大概就开始上网了,还上小学呢,那个时候我就不担心他上网站去那些所谓的。 

 

许戈辉:你从来不管他? 

 

郑渊洁:就是我不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事,他不好奇,只要不知道的人,像我小时候这样的人,我要一旦上网发现这种地,我肯定削尖脑袋往里边钻,因为我急于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他知道了的事一般他就不去了。 

 

郑渊洁:对。所以我看到北京的小学,要弄这个时候,我当时非常兴奋,我觉得眼前一亮,我觉得终于有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要教给孩子了。但是,我发现好像是一有家长有质疑,我觉得这个质疑不会是大多数家长,一定是个别家长。 

 

许戈辉:但是反对的声音经常显得比较大? 

 

郑渊洁:一质疑马上就停止了好像,就是说,据说是停止了,或者范围更缩小了,我觉得这个很逗,大家质疑奥数质疑了这么多年,你都不改,一质疑,质疑了一个没用的东西,质疑了这么多年你都不改,然后质疑了一个有用的,一质疑就改。 

 

许戈辉:因为这个东西,只要有家长质疑说这个东西会给孩子造成一些危害的话,那谁也不敢担负这个责任。 

 

郑渊洁:那是不可能造成危害的呀,那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说我经常去少管所,那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性方面犯法了,没人对他进行性教育,你打比方说,性教育应该不光包括生理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法制的教育。 

 

比如说,不管男孩女孩,14岁以下,你碰了他,如果你超过14岁了,你就要坐牢,比如说你是一个15岁的孩子,跟一个你低年级的女生在学校里认识了,也关系很好,然后既使她愿意,哪怕是她主动的,你跟她发生了性关系,你是要去少管所的。你的岁数不够18岁,不去坐牢嘛,少管所是准监狱嘛,就是未成年人的看守的地方。

 

所以一定要告诉,就是到位的性教育3岁告诉,然后12岁之前打招呼,要来月经,来遗精。遗精要庆祝,就是说你成人了,成人以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怎么着怎么着,是吧,他14岁以下是不可以的,如果14岁以后了,你也要告诉他怎么避孕,你不是让他做这个事情,但是你要让他,告诉他万一呀。所以说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就是老师对孩子的性侵。每年都有。 

 

许戈辉:要让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 

 

郑渊洁:你比如说前几天我在《北京晚报》上举了几个例子,北京四中的一个老师,那是很好的学校,他性侵孩子,通州区的一个老师,性侵了十几个女生,这个女生回去告诉家长以后,家长给她一嘴巴,说你不准诬蔑老师。所以老师胆越来越大,但四中这还行,他侵犯了第一个女生以后,这女生马上就告诉父母了,还有就是告诉父母以后,咱们也通过这节目传达一个信息

 

你不要找学校校长,你找了以后他会把你这事压下来,因为这个事一出他当不成了,他会让你私了,你的办法只有一个,打110。你打完110,110二话不说先把他拘留了把性侵你孩子的老师抓起来。就要严惩他,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很多被性侵的女生她没有这种教育,不知道怎么处理,只敢告诉老师,然后就被压下来。性教育很重要的一面就是防止别人对人的性侵犯的教育。 

 

【总结】

很简单,自己感受过了才能去感受别人,自己体验过了才能体验到别人。中国大部分家长,从小到大都没有被关注过感受,他们哪里会知道关注孩子的感受呢!

 

父母无法给到孩子自己都没有的东西。现在流行一句话,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不可否认会有这方面原因,但是,对于家长过于批判,其实跟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没什么区别了,同样没有关注家长的感受。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先去理解家长,支持家长去成长,或许,中国的整个家庭教育,真的会有改变!

 

【关注抑郁症】相关文章汇总导航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有什么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