紺糸裾素懸威胴丸考
爱媛县的大三岛自古以来就被尊为神岛,岛上的大山祗神社是日本国内三岛神社和山祗神社的总本社。大山祇神社不仅是日本国内所有三岛神社和山祗神社的总本社,在平安时期还被授为伊予国一宫,甚至有过日本总镇守的称号,地位不言而喻,自古以来深受武将们的推崇,他们将自己的兵器盔甲供奉于此,祈求武运昌隆。
神社的宝物馆内共收藏国宝8件,国家重要文化财产76件,其中有一件并不很起眼的紺糸裾素懸威胴丸:

这件胴丸也引起了很多的讨论,起因则是一本1966年出版的书《海と女と鎧 瀬戸内のジャンヌ・ダルク》,翻译过来就是《海女的铠甲,濑户内的贞德》,在这本书中,作者三岛安精第一次把这件胴丸定性成唯一现存的女性用胴丸。大祝鹤勇敢悲壮的故事,再配上睹物如视故人的文物,为这件胴丸平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但是随着关于日本甲胄研究的继续深入,年轻一代的甲胄研究者开始了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疑问浮出水面。暂不论鹤姬的故事是否真实,对于其甲胄是否为女性专属的问题,一部分日本的武具甲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时至今日,这件胴丸的归属仍然能在各种层级的爱好者群体间引起较广泛的的讨论。
起因
上文提到,是三岛安精最早将此胴丸定性为女性甲胄,在原著中,他在书中描述这件胴丸“腰部纤细”“奈子很大”"草褶张开的程度很大"。但是全书主要着墨在鹤姬的生平与村上水军的兴衰,因此甲胄部分没有详细讲解,仅一笔带过。
1968年,著名甲胄研究员笹間良彦也为这件胴丸画了这幅鹤姬的画像。画像里的鹤姬,身着紺糸裾素懸威胴丸,腰挎太刀,手持折扇,双目有神——不得不说,笹間良彦本人确实是绘画鹤描摹的高手,以他为作者出版的多部著作中,多数插图都来自其手描——这幅画和紺糸裾素懸威胴丸一起,为大三岛和神社带来了相当的知名度。不仅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精神象征,也在日后的欧美成为了国际平权的代表。

笹間良彦本人也是鹤姬原主论的支持者,在其原著书籍如日本甲冑大図鑑中,曾经提到过这件甲胄“也许是鹤姬穿过的”。
到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一些学者却对这件甲胄的原主归宿提出了异议。
从唯一性的角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但脉络清晰的文物,例如稻叶仙姬等,足以证明这件胴丸的唯一性是不存在的。
从女性专用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这件胴丸不一定是女性专用的,因为这件胴丸具有非常明显的室町时代末期的特征。同时,反对者之一的山岸素夫还专门测试过不同人穿这种类型的胴丸时的灵活性,实践证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将这件胴丸披挂在身并作出灵活动作。
综上所述,紺糸裾素懸威胴丸似乎可以定性已经不是唯一的女性用甲,但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疑点,例如甲胄肩上连接正胸的地方多出来的一根绳子,以及幅度十分之大的收腰。

这些特征又无一例外地将这件甲指向女性用的方向上,下面我们将对这方面进行详解。
收腰
首先简略说一下关于日甲的收腰设计,从室町时代末期开始,步战成为战场常态,比起以前较为平坦的甲胄,身甲突出收腰的设计可以让穿戴者更加灵活,盔甲的种量分散到全身;四散炸开的草褶可以让腿脚更方便;胸部做大余量不仅可以让军人在打斗和行军过程中不仅有足够的空间呼吸,而且在空余之处还能放些小东西。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传统日本甲的设计都有一些收腰的趋势。

因此,紺糸裾素懸威胴丸在草褶和收腰设计这两点上没有任何疑问,这些设计毫无疑问的都是时代特征,只是紺糸裾素懸威胴丸收腰程度较之更大,其原因我们会在下一章进行说明。
脇曳板
关于肩膀上多出的一根绳子,这个部件在很多日本甲胄上都没有出现过,实在是相当少见。所以,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扩胸的设计,毕竟盔甲的要求是能尽量贴合身体构造,这件胴丸在胸部这么大,一定是因为原主的胸部很大,胸大+腰细=女人,QED。
实际上,这是错觉。理解多出的一根绳子概念,需要从一个日甲的特殊部件开始说起:脇曳板
在早期的日本甲胄中,腋下的部分是没有防护的,大概在平安时代,继承更古早日甲的精神,出现了一种叫脇板的护具。

脇板虽然现在基本已经成为普通日本甲胄的标配,但是在平安时代的以华丽著称的大铠中,也并非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进,战争方式的变化,脇板和笼手之间缺乏的防护被慢慢曝光。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护具来保护腋下部分,这种新护具就叫脇曳板。

甚至因为这种甲胄部件和明、清甲的护腋太过相似,有些观念也认为这是一种来自中国或者其他地方的“西学东渐”。
但是,脇曳板本身未必完全是学习东方的产物。在脇曳板发展最后成为独立部件的过程中,也存在想在以前的脇板基础上延长防御面积的方式来加强防御的方式,本文的紺糸裾素懸威胴丸便是其中一例。
这种可以被称为是过渡期的甲,主要出现于室町时代末期,而且数量稀少,加上本文所提及的紺糸裾素懸威胴丸在内,一共也只有三件。分别是湊川神社的卯花威胴丸,谈山神社的素懸威腹巻,以及大山祇神社的紺糸裾素懸威胴丸。因其构造特殊,穿法独特,因此都需要在肩带上多牵出一根绳子来挂载。

可以看到,这个素懸威腹巻和上文的紺糸裾素懸威胴丸形状基本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胴丸与腹卷。据谈山神社经过神佛分离后的秒乐寺所说,这件腹卷是以前给僧兵用的。这件腹卷的收腰也是相当细,同时正胸部分也很大。相较于紺糸裾素懸威胴丸,还有更多的金具装饰。

可以看到,湊川神社的卯花威胴丸,年代大约是南北朝后期到室町早期,虽然也是这种特殊的设计,但是可以看出,收腰没有之前的两款胴丸和腹卷那么细,可能与其时代有关。

通过上述几件甲胄,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传说中鹤姬的胴丸不一定是女性专用的甲;
包括紺糸裾素懸威胴丸在内的几件甲结构相当特殊,是特殊时期的过渡产物。
结语
尽管上述几件甲胄均属特例,以谈山神社和大山祇神社的甲胄为代表,收腰却非常明显。这有可能是过渡时期的甲在工艺上无法将脇曳板与胴甲融合在一起,甚至有可能只是因为胸部的特殊构造导致的一种视觉差。
在现在日本今治市的大三岛,每年都还会举行一次纪念鹤姬的祭典,这个女英雄已然成为大三岛的招牌。

当然现代甲制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女演员为了手臂和胸部的灵活运动,或者不伤及每年都需要使用的道具,自然会考虑将原配的“脇曳板”摘下来。可能这种行为也印证了紺糸裾素懸威胴丸这种过渡产物的局限性,以及因为设计不够合理而被淘汰的现实。
参考文献
《集古十种》
三岛安精《海と女と鎧 瀬戸内のジャンヌ・ダルク》
笹間良彦《日本甲冑大図鑑》
山岸素夫《日本甲胄の基礎知識》
三浦一郎《甦る武田軍団 その武具と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