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站在农业上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天帮忙则丰收,灾害多则歉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速度加快,严重影响水、光等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受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和水、光等气候资源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多更大。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全国GDP2%~5%的比重。同时,养殖业、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更加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些问题,努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扩展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强化气象科技的支撑。面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全面提升支撑和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未能摆脱气象灾害的影响,而且农业发展水平越高,防灾减灾任务越艰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实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及时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影响评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农林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为重大病虫害防治提供气象保障;加强海洋渔业防台风气象服务,保障海洋渔业安全;加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警,保障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产的抗旱减灾和防雹工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扎实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减轻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灾害风险;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需求,以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类气象信息,密切结合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进程和农业生产各环节对气象条件的不同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