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学生代表发言演讲稿(2023.12.13)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3103班的王浩宇。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今天是202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死难同胞。
翻开1937年的日历,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淞沪战场的炮火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迷梦。南京保卫战的硝烟里,守城将士唱响了金陵悲歌,誓与南京共存亡,为保卫南京战至最后一刻。

1987年,南京初次统计大屠杀幸存者,当时认定的幸存者有1756人,近年来,这一数字逐年递减,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下38人。
余昌祥,出生在1927年10月,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他已是个记事的孩子,想到亲人在浩劫中丧生,老人悲痛万分:“我父亲被日本兵拖去,叫他挑东西。送过去以后,日本兵让他走,结果一出来,就用刀把父亲捅死了。”
“要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在接受采访时,不时重复这句话。在那场浩劫中,陈德寿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好好的八口之家,最终只剩下爷爷和他,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1937年,马庭宝仅是2岁的孩童,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期间,马庭宝的父亲被日军抓走,懂事后,他听母亲讲述才知道,父亲当时被运往中山码头杀害了,大姑父、二姑父也被日军残忍杀害。
每一位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都是国家之伤、民族之痛,每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都是这段历史的活证人。
历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一次次记忆唤醒中显得愈发明亮。勿忘苦难,要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清醒,才有不忘国耻的自觉;教育后人,才能激发圆梦中华的担当。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但是,令人愤怒的是,日本的右翼势力,至今仍对南京大屠杀暧昧不清,更有甚者,认为大屠杀根本不存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86年,一晃而过,南京城内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洪流滚滚,锐不可当!只有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让一切欺负、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妄想彻底破灭,让一切阻挡中国发展进步的图谋彻底失败,才是对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
而作为衡中学子的我们,更应牢记历史。不只是记住民族的伤痛,更有那不屈的抗争。我们一定要坚持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前沿问题的研究者、民族复兴的担当者,不懈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个衡中学子都要谨记:吾辈当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