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探险王是如何让英国破防的

1893年6月,一位半路出家的船长带着与蒙奇·D·路飞伙伴数量相同的一支队伍开启了北冰洋之旅。作为曾经的动物学做题家,他此次探险活动却只有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在金主爸爸的支持下,看看能不能用浮冰群让自己的船只横跨北冰洋。

在大海上探险,会做题也是会有大用的。作为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的高材生,这位叫做弗里德持乔夫·南森的32岁挪威青年很快就发现,自己走的这条路是根本没法横跨北极的,充满探险精神的他接下来决定从自己的伙伴中挑选一人,跟着自己乘雪橇向北极前行,让其他伙伴驾驶“弗雷姆”号回挪威。最终,弗里德持乔夫·南森一行两人由于气候过于恶劣最终只到达了北纬86°14′,被迫返回。可是南森此行仍然成为了人类极地探险的突破口。自大航海时代开启的15世纪末开始直到19世纪末的四百年后,人类终于有了胆量去补足世界地图顶端的两部分了。
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无限接近北极点的两年后,又一位半路出家的挪威海员以大副身份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探险之旅,只不过他还不清楚,自己整个人生经历都在证明大英帝国航海家在海洋探险方面与挪威探险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位挪威海员叫做罗尔德·阿蒙森。

1872年,罗尔德·阿蒙森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萨普斯堡。在家庭的熏陶下,阿蒙森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双手拯救世人的命。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成长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来自于家庭,还有邻居,还包括这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罗尔德·阿蒙森出生的这个地方挪威,曾经是中世纪欧洲的海上霸主,当地人在中世纪多被称作维京人,是英国修道院和沿海国家永远的心头痛,多次用强悍武力进行劫掠,与英国人结下了深深的梁子。维京人还有一个特质,就是血液中的探险精神。他们驾驶船只,探索着海洋彼岸未知的世界,直到19世纪,生活在挪威的依旧是那些躁动的心、探险的魂。前人的伟大成就化作挪威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深深吸引了罗尔德·阿蒙森。最终,阿蒙森决定放弃从医,学习伟大祖先,成为一名探险家,探究神秘的极地。
之前我们提到的1897年,作为大副的阿蒙森参加了“贝尔吉克号”在南极的探险活动,他们这次此行只有一个更为朴素的目的:在南极过冬,想想也就只有挪威人干得了这种活吧。事实是罗尔德·阿蒙森此行颇为成功,他在其中积攒了大量在极地航行与生活的经验,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航海家,这位他下个挑战奠定了基础。
罗尔德·阿蒙森接下的挑战,是一个颇有历史的课题。简而言之,就是自大航海时代开始至今,大家都在寻找西北航道,你去探探路,证明它能用吧!所谓西北航道,是从欧洲通往太平洋的第四条主要航线。到了19世纪,人们已经发现或开掘了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三条道路,虽然确实方便了许多,但他们的航路分别是19931公里、26186公里和22356公里,换算成陆路的油费也是天价,更不要提时长了。而第四条西北航道,是通过北大西洋加拿大北侧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全长仅仅需要14000公里,大大缩短了距离。因此探索这条航道一直在各个欧洲海洋强国的记事本上记着。

由于一些众人皆知的环境原因,探索一直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名者如哥伦布、达·伽马、德雷克、库克船长等航海家都曾经试着走一走这条路,但都没有成功,使得西北航道长时期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理想状态。历史不断推演,一些人发现,这个“纸上谈兵”的西北航道真是让人越来越想得到了。相比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两大黄金水道商船、军舰、海盗船、民用船共襄盛举的交通堵塞胜景,西北航道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运河虽好,但两大运河没法同行大型船只的问题在西北航道也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到了18、19世纪,这世界的海洋,究竟是谁说了算呢?大英帝国决定给西北航道开开光。
1845年5月,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在英国海军部的支持下,带着“幽冥号”和“惊恐号”两艘船出发,两个月以后,这支探险队给世人唯一留下的就是“幽冥”和“惊恐”的故事了。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富兰克林爵士的队伍音讯全无,在富兰克林妻子和大众的要求下,英国海军部发出悬赏,并派出船只寻找探险队下落,换来的是搜救队在西北航道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探险队的人数,且依旧毫无消息。直到将近150年后,加拿大科学家才得出了结论:探险队携带的罐头铅含量太高,导致广泛的铅中毒。通过后来发现的随船文件才知道,富兰克林爵士的探险队是在1848年最终全军覆没的,这场英国发起的搜救活动在经过了13年时间后最终惨淡地收场了,损失不可谓巨大。
1903年,从南极越冬归来的罗尔德·阿蒙森信心爆棚,他将目标瞄向了西北航道——他决心完成前人从未完成的事业:给它开开光。为了做成它,阿蒙森没有立刻提枪上马,而是搜集各方资料,提升了对西北航线的认知。另外,他购买了一艘排水量45吨,拥有风帆和13匹马力引擎的“格约亚号”。与之前富兰克林爵士的“幽冥号”与“惊恐号”两艘军舰不同,“格约亚号”其实只是一艘渔船,还是小型的。这是因为阿蒙森看重的就是它的轻便,和军舰相比,它可以轻松在浅水区航行,泛用性真的强。万事俱备后,1903年6月16日,阿蒙森的船从挪威的奥斯陆出发,开启了探险之旅。
旅途中,罗尔德·阿蒙森一行人沿着格陵兰西海岸,经过北大西洋的巴芬湾,在加拿大群岛的比奇岛暂时停留。这里正是英国的富兰克林爵士寻找西北航线的前沿基地。稍事休息两天后,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员们来到了威廉国王岛东汉的约阿港,在这里进行科学实验,进行了磁场测试以及各种实验。在这里做研究的两年冬天里,阿蒙森有了新想法:既然这里一片冰盖,又离北极点如此近,不如去找一找。于是他和手下对于未知的北部区域进行了行程800英里的雪橇探险。虽然最终还是没有到达北极点,但是通过各种搜集到的数据,还是让他确定了北极点的位置。1905年8月,“格约亚号”开始返回,经过加拿大维多利亚岛西海岸的剑桥湾、北部海岸的金点、赫歇尔岛,最终在1906年8月31日到达了阿拉斯加的诺姆市。这标志着近300年探索均告失败的西北航线探险最终由这位挪威探险家成功开光,完成了第一次航行。
罗尔德·阿蒙森在日记中写道:“我儿时的梦想在那一刻实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感到过度紧张,疲惫不堪——我有点软弱,感到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
儿时梦想的成功实现让阿蒙森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最终到达北极点上。喜不自胜的他逐渐发现,这好像并不容易实现,尤其是遇到了一个许多探险家都遭遇过的巨大障碍:没钱。相比于完成第一次西北航线航行,寻找并到达北极点对于资本家们来说确实吸引力不大。就在阿蒙森郁闷不已的时候,他又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两个美国人抵达了北极点。不光是阿蒙森,全世界都震惊了。罗伯特·佩里以及弗雷德里克·库克两位美国博士的壮举让全世界都觉得这事并不靠谱,在人类探索世界的大事业中,美国人的做为不能说是贡献巨大吧,至少也是没听说过。大家深表怀疑的另外一个点,是这两位博士面对质疑,也并没有拿出实质证据,这大大加深了怀疑。对于阿蒙森来说,重要的是他自认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成就恐怕是完不成了,于是他把目光放在了地球的另外一边:南极。
此时的罗尔德·阿蒙森已经有些魔障了,他觉得地球就只有两极,本来就应该都是自己第一个到达。自从他完成了西北航线的第一次航行,人民群众就授予了他“第一位极地探险家”的荣誉称号。但是美国人夺走了北极的第一次,那么南极我就一定要收下!
1911年,罗尔德·阿蒙森开始筹备南极之行,搜集资料时,他发现境况对他而言已是时不我待,因为,他知道了自己有一个对手,一个大英帝国的不怕死的军官,他的名字叫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军官,由于帝国庞大殖民地的存在,皇家海军才有着实力强劲的必要性。皇家海军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险更多未知的地区,以便未来将它划入帝国版图。因此,许多皇家海军军官都是探险的一把好手。斯科特曾在10年前参加了帝国组织的一次南极探险活动。他与阿蒙森当年相似,只不过他选择在南极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与厄尼斯特·沙克尔顿和威尔逊博士向南前行,经过90天的旅行长途跋涉了1545千米,才返回了大本营。
在这次旅行中,两件事给斯科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伙伴沙克尔顿,后来居然胆敢单枪匹马进行南极探险,回国后居然被封为了爵士,这种不带自己玩儿还受封的事情简直不可原谅;二是更不可能原谅的,是斯科特探险过程中带了一群哈士奇,它们确实出发的时候活蹦乱跳,但由于斯科特的探险导致哈士奇上工时间过长,最终变成了斯科特三人组求着二哈们前进,从此对狗狗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由于沙克尔顿探险后被封为爵士,斯科特知道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是时候把南极送给大英帝国了!我要去探险了!
凑齐了人手,斯科特的探险队成员们就像他们背后的祖国那样对未知土地充满了无尽的渴望。他们不只是想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他们还想做到许多前人未做过的测绘和地质勘察任务,其中包括要找到一个帝企鹅蛋,这些都将是大英帝国的荣耀。在他们即将出发的时候,斯科特收到了一封电报,里面写道:“请允许我通知您……前往南极。阿蒙森。”

此时的阿蒙森,已经乘坐“前进号”出发。船上的成员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北极探险的继续,没想到在马德拉岛短暂停泊后,阿蒙森命令船只一路向南,向着南极进发。虽然方向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但成员们都十分兴奋此行的目的,也许将载入人类史册。对于此次南极之行,阿蒙森断然没有斯科特那样高大上且全面的探险目的,他就是要搞突袭,除了到达南极,没有其他目的。有人问他是否要在南极做些科学研究,阿蒙森说:“科学与我何干。”
就是赢!

对于罗尔德·阿蒙森来说,速度意味着一切。他想到了当年在北极探险,与因纽特人交流时取得的一些经验。挪威探险队的所有成员服装都是毛皮做的,队员们穿着滑雪靴,因为他们几乎都是挪威最优秀的滑雪选手,其中还有冠军成员。除了人,阿蒙森把胜败的关键寄托在了因纽特人的至宝——西伯利亚雪橇犬身上,它们还有个可爱的名字:哈士奇。这是探险队的成员们突发奇想,觉得如果用这些可爱的汪汪拉着物资和人,应该会有帮助,为此,探险队专门安排了“弗雷姆号”,这艘船完全就是一个狗舍,上面有100只哈士奇,他们经过精挑细选,全部都是冰雪世界的健将。
而在另外一边,斯科特的准备则堪称先进且全面。由于他对哈士奇可爱的偏见,斯科特决定用摩托雪橇和小矮马代替二哈,事前他们对摩托雪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一切正常,但小矮马那边情况则截然不同。当斯科特的伙伴奥茨上尉看到要带走的19匹小矮马时,他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因为感觉小矮马们岁数都不小了,其中还有4匹肉眼可见的行动不便,这也能使?想到还有三个最新款的摩托雪橇可用,奥茨上尉也就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了。与阿蒙森不同,斯科特的探险队成员均为英国皇家海军的精英士兵,因为他觉得只有皇家海军才有勤奋刻苦、坚强不屈的精神,也需要坚定地服从领导的指示。

就这样,一场相互都心知肚明,探险指导思想与后勤准备均有不同的极地竞赛开始了。
1911年11月1日,罗尔德·阿蒙森一行人到达了南极。由于战略目标明确,目的性强,阿蒙森在扎好营地后立刻与队员们分配物资,每个人都携带了大量食品后,11月19日带着哈士奇们拉着雪橇向着目标前进了。一个月后的12月15日,挪威人到达了南极。怎么形容他们前行的过程呢?只能用顺利二字概括。虽然南极有着严峻的自然环境,探险队确实遇到了一些风险,但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队员更熟悉风雪的人了,凭借技术与运气,他们能够一边观测并收集数据,一边前行。唯一要提防的,是随着由于饥饿而变得有了攻击性的哈士奇们,估计为了保命,队员们可能也克扣了这些小可爱的肉肉。在罗尔德·阿蒙森的日记中,他说道:“我们终于到了,我们能够在真正的南极升起我们的国旗。感谢上帝!升旗时间是下午三点……明天我们将向三个方向出发,环绕南极圈探险。我们吃了庆功宴——每人一小块海豹肉。后天我们将带着两个雪橇离开这里。”哈士奇们也许会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接这个人的单了!
罗尔德·阿蒙森确实到达了南极,在这里他插下了挪威国旗,并在日记中写道:“再见了,亲爱的南极。我想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另外一边,斯科特探险队乘坐“特拉诺瓦号”到达南极后的经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斯科特一直在修改自己的计划——看来他遇到的麻烦还真是不少。其实,这也和探险队此行的目的太多有关系。他的成员大多是皇家海军成员,并不是真正专业的探险家,这给斯科特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去克罗齐尔角寻找帝企鹅蛋时,完成该任务的三人探险队在112公里的路程中迷路了,花了5个星期才返回了营地并带回来了3个帝企鹅蛋。另外在整个此次探险活动中,斯科特的探险队总共搜集了4万多个截然不同的标本,研究成果足足15个册子,可谓收获颇丰。看样子,斯科特至少完成了此次南极之行一半的任务,留下的就是当时他立下的FLAG——把南极收入大英帝国囊中。
阿蒙森不清楚的是,当他给斯科特发去电报时,早在1910年斯科特探险队就已经到达了南极。你在做着准备活动的时候,人家已经能看到终点了,真正的输在起跑线上了。任何人都觉得,挪威人赢不了这比赛。可是毕竟没有全球直播,广大网友们实在不清楚的是,斯科特的科学研究实在做得太多了,导致即将到达终点前,他开始做着与竞赛不想关的事。龟兔赛跑了属于。当斯科特带领着自己的皇家海军队员们开始向着南极点前行时,非专业人士操作带来的巨大麻烦充斥着整个旅程:虽然科学家乔治·辛普森断定路上的天气多变但整体上是令人担忧的,但斯科特仍然决定按计划执行探险竞赛任务。当他出发时,殊不知阿蒙森已经离开南极点一个月了。但路上的问题终究比想象的大一些,先是探险队最先进的电动雪橇罢工了,他们只得将雪橇上的物资往小矮马身上放。很快,他们就发现新西兰的小矮马还是没法适应南极如此严酷的环境,也罢工了。在零下50摄氏度的平均气温下,斯科特探险队步履维艰。

最残酷的是,小矮马、雪橇的罢工使得斯科特的前行失去了大批物资的支持,他们只能组成一支五人探险小队,却只携带了四人份的补给食物,其他的探险队成员被命令回到大本营。当疲倦不已的斯科特小队最终到达了南极点时,这里留给他们的只有一面挪威国旗,阿蒙森留在这里的帐篷以及斯科特最讨厌的狗狗的爪子印。就这样,英国人斯科特成为了龟兔赛跑里的那只兔子。

斯科特将英国国旗高高举起,然后插在了雪地上。十分沮丧的探险队员们发现先到这里的阿蒙森在帐篷中还给他们留下了一些御寒衣物。与英国不同,阿蒙森队员们的衣服都是纯皮毛做的,这让斯科特等人穿上挪威人的衣服后就感觉到了彼此之间的小小差距。斯科特五人小队返程面临的,是自己拖着雪橇前行1290公里,食物又短缺,还被挪威人捷足先登了,想想就绝望。
现实更加令人崩溃。走到一半时,五个人身上多少都有点伤,且极度疲惫。队员埃文斯的手指生了冻疮,头晕目眩,逼近极限的他不得不向前爬着走,很快就成为了探险队第一个牺牲的成员。另一位队员奥茨的脚冻伤了,他知道自己可能即将成为其他人的累赘。在一次安营扎寨后他走到帐篷门口回头说到:“我出去一趟,可能过段时间才能回来。”奥茨消失在了风雪之中。

包括斯科特在内的剩下三个成员也濒临了极限,队员威尔逊和鲍尔斯给他们的家人写了留言,斯科特给新闻界、他的家人以及金主赞助商留了言,并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每天我们都准备出发前往11英里外的仓库,但帐篷外仍然是一片鹅毛大雪。我想我们现在不能指望情况会有好转了。我们应该坚持到底,但是我们越来越虚弱,我们离死亡不愿了。这似乎很遗憾,但我确实写不出更多的东西了。”
又过去了一年,一支搜救队在雪地中发现了一根帐篷杆,往下挖后找到了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员,以及他们的信件、日记和照片。搜救队唱起了斯科特最喜欢的赞美诗《基督教士兵》之后,建起了一座十字架,置于帐篷顶端,留在了南极。

而挪威人阿蒙森在完成了自己的此次南极之旅后,继续在北极进行探险活动。1928年,阿蒙森为了寻找失事的“意大利号”飞艇时,他乘坐的飞艇遇到了大雾,消失在了巴伦支海。至今都没有发现飞艇遗骸。斯科特与阿蒙森两位探险家,一位葬身南极,一位消失在了北极,死在了自己探险生涯的应许之地。
故事中斯科特与阿蒙森的探险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四海为家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爱好与理想,踏上了茫茫大海。罗尔德·阿蒙森的专业技能与精神更为可贵,是他的探险队能够赢得南极竞赛的关键;斯科特探险队虽然成员上并不专业,但是他们的科考成果揭开了南极神秘的面纱,收获颇丰,是人类的宝贵物质财富。就像体坛竞技那样,南极竞赛终有胜者,阿蒙森就是那个人,作为一个挪威人,他的一生成就仿佛就是做英国人想做做不成的事。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精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