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焕庸线

2022-09-20 11:56 作者:风润生  | 我要投稿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年之际,中国地理学会等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经过国内多家知名地理研究机构提案,知名院士和专家的严格筛选,最终“胡焕庸线”被评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

  1935年,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了黑龙江瑷珲(现黑河)—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该线两侧人口疏密悬殊,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

  从1953年至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分布密度情况变化较小,仍呈现为“胡焕庸线”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反映的不仅仅是人口分布和密度,还反映了我国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地理环境、水资源分布、年降水量的巨大差异。

  作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学家,胡焕庸毕生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胡焕庸在地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1950年,胡焕庸担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重点工程——治理淮河工程,参加了苏北灌溉总渠的定线工作。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他还收集了有关淮河的各项基本资料,并编写《淮河志》的初稿、《淮河》、《两淮水利盐垦实录》等书籍,为国家治理淮河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

  1953年9月起,胡焕庸先后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等。此后几十年间,胡先生完成了一系列人口地理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毕其一生致力于地理学研究和地理学教育。

  上世纪80年代,胡焕庸在“胡焕庸线”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提出的人口“八大区理论”,用数据证明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关于“八大区理论与经济圈规划”的研究成果。胡焕庸还从大系统的人口区域划分理论,拓展出“从跨学科角度来建立若干中观人口经济学理论”。

  晚年的胡焕庸视力衰退,右手因止不住地抖动不能书写,于是采用左手执笔。他说:“别人的时间是一年一年计算的,而我的时间是一天一天计算的。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我的工作也就一天不能停止。”已是耄耋之年的胡焕庸还撰写了《近三十年来地学大革命中新兴的一门生态地理学》,提出生态地理学的目的在于改善环境、整治国土、保护人类。(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李炜菁)

从“胡焕庸线”到“八大区理论”

胡焕庸学习俄语时使用的《俄英词典》。(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


1983年4月,胡焕庸在人口咨询预测中心前留影。


2019-07-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河套——胡焕庸线西北的一个奇迹

2020-07-16 10:08

  


胡焕庸线

  


乌梁素海

  


沙漠水稻

  


水润良田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一定影响过你的生活。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它就是胡焕庸线。而河套,则是胡焕庸线西北的一个奇迹。


  胡焕庸线从黄河几字弯的右拐角通过,把以西的土地纳入了水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的区域。而在600余公里以西的黄河几字弯的左拐角上,却出现了一个奇迹:它四周有高山大漠和干旱高原环绕,可在自己的广阔耕地上,它赫然谱写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史诗。它就是拥有1100万亩水浇地、被称为“塞上粮仓”的河套平原。

  光热水土的交响

  河套平原地处北纬40度。北纬40度是一条划分地球冷热的分割线,线北地区虽有良好的光照,但因气候严寒、无霜期超短,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线南地区因受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虽潮湿多雨却光照不足,不适合长日照作物生长。而北纬40度这一线,恰好找到了光与热的最佳结合点。正在这一纬度上的巴彦淖尔阳光资源尤其丰富:北有阴山阻挡了来自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气,南有鄂尔多斯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气,造成了它比周围云雨少、温度高的气候,这为它带来了更多的光照资源。在巴彦淖尔,年均日照时数达到了3100~3300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传说要晒“死”人的西藏拉萨是3000小时,号称阳光充足的华北平原是2400小时,而在同样拥有1100多万亩水浇地的四川都江堰灌区则只有1000小时出头。因此,北纬40度被公认为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黄金种植带。

  可遗憾的是,这一黄金种植带由于气候等种种原因,河流湖泊少、沙漠戈壁多,因此虽有灿烂阳光,却少有大片耕地。而河套平原却是一个意外。

  黄河千百年来携带上游泥沙从河套平原经过,冲刷出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形成了300多个湖泊以及近50000公里的灌溉渠道。得水利之势,巴彦淖尔共有1100万亩水浇地,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位列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这在北纬40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拥有北纬40度充足的日照和热量,又拥有北纬40度罕见的水系和良田,巴彦淖尔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然而,因为战乱和资金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套灌区一直没能很好地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虽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民谚,但河套灌区始终没有解决如何让水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更谈不到将水土光热的优势完全结合。这颗极具价值的塞外明珠,在胡焕庸线以西的荒漠中,静静地等待着被“慧眼识珠”的那一天。

  1958年,几代人构想了多年的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方案开始实行。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与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工程于1958年、1959年相继开工,并于1967年全部完成。巴彦淖尔的地图上,在一路奔腾的母亲河身畔,多了一条蜿蜒流淌的玉龙,这就是河套灌区的输水大动脉总干渠。至此,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增加到579万余亩。

  1975年,巴彦淖尔又疏浚了总排干沟,大量盐碱地变为良田,河套灌区实现了粮食亩产超2000斤,打破了“长江以北没有吨粮田”的定论。此后,农田配套、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


胡焕庸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