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击石 —— 第507重装甲营的东线初战

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74269313
题图:摄于1944年6月,乌克兰捷尔诺波尔(Тернопіль,1944年之前,此地旧称为塔尔诺波尔(Тарнополь))地区,集结的第507重装甲营正在进行补给工作。
1944年3月,新补充的3个步兵师及一个突击炮旅为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4.Panzerarmee)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慷慨并没有仅限于此——已在西欧训练完备的第507重装甲营整装待发,准备投入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XXXXVIII.Panzerkorps)的麾下。
第507重装甲营的组建始于1943年5月,该营并没有赶上“堡垒”行动以及1943年秋季围绕基辅的一系列会战。自1943年12月23日至1944年2月25日以来,该营总共接收了45辆“虎”式坦克。1944年3月15日,该营的人员及车辆装车完毕,正式启程前往东线。在这之后,又有6辆“虎”式坦克额外补充进该营,由此,在抵达东线并正式投入作战之前,该营总共有51辆“虎”式坦克可用。
与标准编制的45辆相较,此时的第507营实际上已经超编,多出来的“虎”式被分配至每个连的连部,这使得第507营的兵力分配为:营部直属3辆,下辖3个连,每连16辆,每连下辖3个排,其中连部4辆,每排4辆。

最初,“虎”式坦克这样的重型坦克在德军作战行动中的定位是进攻矛头的钢铁核心 —— 即作为配属的装甲师的攻城槌。然而,于1943年至1945年之间组建的“虎”式重装甲营有时候总是处于一些奇怪的位置上 —— 他们被指派去支援步兵单位。
1944年3月22日,第507重装甲营被配属给第48装甲军第357步兵师,23日,该营接到任务:支援第357步兵师,对采布里夫(Цебрів,在下面的地图中标注为Цебрув)及库里维提(Курівці,在下面的地图中标注为Куровцы)方向发起进攻,将第357步兵师防区内已渡过塞雷特河(Серет)的苏军坦克集群消灭。
当然,德军使用“坦克集群”这样的词语去描述苏军,实际上是高估了渡河苏军所拥有的装甲力量。
在当时,获得反坦克炮及第59独立坦克团加强的苏军第60军(下辖第140、第107步兵师),正缓慢地前进着,自北通过塔尔诺波尔地区。第60军的确如德军报告所说的已渡过了塞雷特河,但其配属的第59独立坦克团在那时候仅有12辆T-34坦克。

根据苏军日志的记录,苏军第140步兵师第96步兵团被德军一个由1个步兵营及5辆“虎”式坦克组成的战斗群攻击。在“虎”式炮火的威慑下,苏军步兵并没有立即溃散,而是耐心地让“虎”式驶过,然后开始对紧随其后德军步兵发起反击,以切断“虎”式与伴随步兵的联系。随后,德军陷入近距离接战的苦斗中,“虎”式被迫撤离了。
苏军第140步兵师第283步兵团同样遭遇了德军的攻击,但由于苏军步兵的顽抗,德军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进展。根据苏军日志的记录,德军的这一次进攻“主要由坦克进行”,在之后的日志中又提到更详细的信息:这一德军战斗群由1个步兵营及7辆“虎”式坦克组成。
德军这两场反击的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可能与1941至1942年间苏军坦克手的报告中经常写到的甩锅名画面 ——“步兵没有跟上坦克(пехота за танками не пошла)!”有关。总而言之,对于德军而言,其作战任务中的压制并击退已渡过塞雷特河的苏军部队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
当然,使用“虎”式去支援步兵并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钢铁巨兽的作战效能,事实证明“虎”式更擅长的还是坦克对决。23日清晨8时,自库里维提出发的第59独立坦克团的T-34部队抵达了通往利沃夫(Львов)的高速公路,在那里,他们直接撞见了从耶泽尼(Езерны,现为奥泽尔纳(Озерна)的一部分)出发的“虎”式部队,激战一触即发,但结果显而易见:第59独立坦克团损失了8辆T-34坦克,被迫撤退。
坦克部队的败走并未挫伤苏军步兵的士气,第140步兵师第285步兵团的士兵们没有溃退,而是很快转入掘壕固守的状态。该团在这天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坚守阵地,与12辆“虎”式保持着一定距离上的炮火对决。值得一提的是,在23日的苏军防线上,苏军第140步兵师所保有的人数实际上略超过5千人而已。
根据德军方面的记录,23日,在第507重装甲营抵达预定的进攻区域采布里夫之前,该地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能见度下降,第357步兵师师部原本打算取消此次进攻,但该命令被第48装甲军驳回,随后,由于缺乏步兵的支援,第507重装甲营所带领的攻势被苏军阻拦,德军不得不在库里维提外缘停下脚步。
24日,德军再次对苏军防线发起反击。这一次,与“虎”式对决的是打算自北绕经耶泽尼的苏军第140步兵师第96步兵团与第283步兵团。在战斗中,苏军步兵固守不退,根据苏军报告,这一天中苏军部队斩获3辆德军坦克。
与德军方面的记录做对比,24日当天,第507重装甲营在奥泽尔纳(Озерна)一带作战。上午,第2连向奥斯塔绍沃(Осташево,即上面地图中的涅斯捷里夫齐(Нестеровцы,乌克兰地图标注为Нестерівці))以东的386高地推进,途中,于耶泽尼东北方向700米处,1辆“虎”式被苏军击中,导致发动机起火并引发弹药殉爆而被彻底摧毁;负责支援德军第359步兵师的“虎”式集结于陶里夫(Таурів);第3连于较晚的时候(17时)自奥利伊夫(Olejów)撤出,途中324号“虎”式被苏军的ZIS-3反坦克炮击中而瘫痪,被迫由另一辆“虎”式将其彻底击毁。在24日,总计有2辆“虎”式除籍。
截至3月24日,也就是第507营抵达塔尔诺波尔后的第3天,该营原先的51辆“虎”式中,仅剩26辆“虎”式可投入作战,其余16辆“虎”式处于短修状态,7辆“虎”式处于长修状态,而2辆“虎”式因作战而除籍。
与此同时,与之对垒的苏军第140步兵师并没有遭遇严重的损失。根据该师的记录,3月23日,该师有109人阵亡,140人负伤;3月24日,该师有64人阵亡,43人负伤。
第507重装甲营取得的战果之所以如此有限,与其所配属的第357和359步兵师的步兵素质有关。这两个师征召的是1926年出生的年轻人,其兵员组成主要为18岁的青年,这些新兵们只经历过匆促而粗糙的训练便被拉上残酷的东线战场,投入到德军与苏军所展开的大规模的会战之中。无论如何,种种环境所致的困难,如东线那恶劣的天气、崎岖的道路、以及难以通过的地形等,给这些年轻人带去了他们的身心根本无法承受的极其严峻的压力。
初战失利的结果如滚雪球般影响到了第507营接下来的作战,由于可用“虎”式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该营被零敲碎打地投入各处的前线上。3月27日时,18辆可用的“虎”式被德军分散部署在四个彼此相距几公里的火力点之间的区域上,每组有2~3辆或6~7辆“虎”式。
3月30日,第507重装甲营第1连支援第357步兵师对波克罗皮夫纳(即上面地图中的Покропивны,乌克兰地图标注为Покропивна)村发起反击,进攻失败了,几辆“虎”式深陷于春季乌克兰平原那泥泞的田野之中。第2连与第3连在佐洛奇夫卡(Золочевым,乌克兰地图标注为Золочівка)一带作战,德军报告中提到有1辆“虎”式被击毁。截至3月30日,该营所拥有的“虎”式下降至47辆,可用“虎”式17辆。
3月31日,第2连与第3连负责护送开往被苏军封锁的布洛迪(Броди)的补给车队,途中5辆“虎”式触雷瘫痪。
截至4月1日,该营所拥有的“虎”式仍为47辆,其中有3辆为指挥型,但可用的“虎”式仅剩14辆,其余全部处于维修状态。
仅仅经历10天的战斗,背负着第48装甲军期望的第507重装甲营可用的装甲力量就遭受了严重的缩水,而德军原先所谋划的由50辆“虎”式所组成的钢铁重拳对塔尔诺波尔发起一锤定音式的反击,以解除苏军对其的封锁的这个美好计策,也一并落空了。至于第507重装甲营最初的作战目标——击退已渡过塞雷特河的苏军部队,从本质上来说,也根本没有达成。
以可用的装甲力量由营级削弱至连级来作为代价,第507重装甲营所取得的战果,仅仅只是维持了两个由刚脱离高中生活的男孩子们所组成的步兵师所组织起来的防线,并阻止了苏军在次要方向上由2个步兵师所负责的攻势。
在这之后,随着苏军的步步紧逼,德军的防线被进一步压缩,由于无法带走正在维修的“虎”式,这些处于维修状态的“虎”式不得已被德军放弃,被划入除籍行列。
如果有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在1943年至1944年的冬季战役中,二战苏联红军的步兵是如何与“虎”式与“豹”式作战的?”,想必本文应该能够作为一个例子举出。

Алексей Исаев - СОВЕТСКАЯ ПЕХОТА ДЕРЖИТ УДАР: КАК РАСТЕРЯЛИСЬ «ТИГРЫ»


Jentz, Thomas L. Germany's TIGER Tanks - Tiger I and II: Combat Tactics, Schiffer Publishing, 1996.
Kleine, Egon. Tiger, The History of a Legendary Weapon 1942-45, J.J. Fedorowicz Publishing, 2004.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Combat, Vol. 1, Stackpole Book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