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 繁 镇

2021-12-08 15:00 作者:阿拉腾乌拉  | 我要投稿

新 繁 镇

原创 蜀界云和石 成都古镇记忆 2019-03-15 20:01


    相传,三千年前,因生产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蜀国王望帝杜宇,率先民从山地沿古繁江(亦称濛水,即今清白江)顺流而下,来到地处岷江冲积平原的台地边沿定居筑邑(今濛阳地区一带),际时称“繁”,其取“兴旺繁盛”之意。

秦灭蜀后,秦始皇置蜀郡于成都,置繁为繁县,隶属蜀郡。三国蜀汉时期,又有相当部分的繁县居民继续顺江南下,迁徙到今清白江南岸地区聚居。时逢后主刘禅令姜维领兵北征,将归降的陇西凉州胡人及河间、河关、临洮三县黎民百姓,亦分批到此定居,屯垦筑城,旨在拱卫京城成都,与繁县有示区别,取名“新繁县”。仅此计算,新繁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新繁镇位于成都北部,距成都市二十五公里,处在成(都)彭(州)公路的交通走廊之上,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其地势西高东低,平坦而又和缓。有奔流的清白江、杨柳河、锦水河,毗河等,纵横流淌其间。新繁镇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膏腴肥沃,加之湿润的季风气候之养润,农作物出产丰富多样,是一方富庶丰饶的地方。

 新繁镇历史久远绵长,一直为县治所在之地,仅在隋代和明代,曾两度短期并入到成都县,随之便复置新繁县。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繁县隶属温江专员公署,一九六五年,根据国家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撤销新繁县,降级为新繁镇,并归属新都县管辖。

 由于历史地位使然,新繁镇一直以县制规模建造城邑,其街市繁华,市井热闹,城池的规模自然比普通场镇大出了许多。城中不仅有数条正规的大街,其正东街、正南街、正北街等主要街道,还长长的延伸着外东街、外南街、外北街等,难怪世人有管它叫作“小成都”。

(外东街商家连着商家、)

(外东街口、)

(正西街68号院、守护家院的小狗、)

( 正东街106号土产公司、)

(外西街139号院、)

(外西街一旁斜小巷、)

(正东街105号院、院里一阁楼、)

(正东街9号供销社大院、)

 新繁镇境内有着不少名胜古迹,清初时任县令郑方城,在他的《新繁杂吟》组诗中,溢美新繁有八大古迹:即新繁汉代遗址、东湖、杜康墓、螟水桥、青白江、东湖瑞莲、望雪楼、大飞石等。据镇上老人讲,新繁镇四门均建有寺庙,东有东林寺,西有龙藏寺,北有华严寺,南有崇光寺。这方土地不仅水井多,而且过去还曾有盐井和火井。这神灵的土地上,出土过大量的,殷商时期的石器、陶器和铜器。

       到了新繁镇,可得去东湖走一走,这东湖是我国仅存的两座有迹可考的最早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另一处在山西省新绛县),其历史早于苏州、扬州名园,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东湖建造于唐代,由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在新繁做县令时主持兴建,因位于县署以东,故名“东湖”。后来李德裕谢世后被皇上赐封为卫国公,东湖便又有了“卫公东湖”之称。

    东湖园林占地一万八千平方米,水域湖面约占三分之一,湖旁横卧着山丘,呈东西走向,乃凿湖之土垒就而成,这山丘形若张翅蝙蝠,故得雅名“蝠崖”。湖水源自湔江,似湖泊,如溪汇,回环萦绕灵动。整个园林布施奇巧有致,妙如天成,虽无轴线对称之古建传统特征,但形散神聚,严谨统一。园中高林巨树,垂葛悬藤,桢楠古柏,崚石幽篁,亭台楼阁,廊轩舫榭,无不恰到好处,人在其中,犹在画里。抬眼四望,鸬鹚啾鸣翻飞,绿荫婆娑摇曳。着意培植的桃、荷、桂、梅等花卉草木,四季芬芳荡漾,不绝惊艳。有专家赞道:古代园林之表达手法,如叠山、理水、借景、夹景、框景等,无不奇妙应用,让人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东湖公园大门、)

(东湖公园大门、)

( 唐李卫公东湖匾额、)

( “蝠崖”山上的古柏亭、)

(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塑像、怀李堂殿中吊匾、)

(幽静的东湖、)

(别致的东湖园门、) 

( 居高临下的城墙、)

 瑞莲池塘旁的怀李堂,为纪念李德裕而修建,其堂前楹柱上题书的对联为清代名士及现代名人之真迹。园内宋至明、清时期之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古风犹存。夕照亭、古柏亭、瑞莲阁、城霞阁、清白江楼、知稼亭、珍珠船、古城墙等,让人平添思古怀旧之幽情。你可以登高城墙,凭栏于知稼亭,极目纵横阡陌的广袤农田,看春播秋收的农夫在田间劳作。你亦可以站在城霞阁里,眺望血红的晚霞落日,看那预示来日将会更加朗晴的火烧云。“三贤堂”里,供奉的是唐宋先贤李德裕、王益、梅挚三名士。“四费祠”里,供奉的是明末清初“费密一门四世六乡贤”。“月波廊”碑刻林里,其中有两通金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华的“四季咏叹”之诗碑,实属珍贵。花木葱翠的园林里,除了专祀李卫公的“怀李堂”,还有专祀宋代“铁面御史”赵抃 的“清白江楼”,专祀王益的“瑞莲阁”等。

(工人师傅正在清淘湖中水草、)

(湖畔瑞莲阁、)

(三贤堂、)

(三贤塑像、)

(见山亭、望雪楼、)

( 青白江楼、)

(城霞阁、城霞阁一角、)

(由毗卢庵移植过来的唐代龙形铁树、通幽的曲径圆门、)

(引人入胜的诗如画、)

 新繁镇历来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仅宋代以来,就先后出过进士四十三人,举人二百一十五人。到了近代,革命先驱、志士,和文化名人,更是名星闪耀,在此略表几位时代人物,不得不说是新繁人之骄傲。

      吴虞(1872-1939),字又陵,号黎明老人。启蒙思想家、学者、新文化运动名人。早年肆业于成都尊经学院,戊戌维新时期,始求新学,曾参与创设溥利公书局。一九〇五年留学于日本,入法政大学。一九〇七年归国后,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一度主编《蜀报》。辛亥革命后,任《西成报》总编、《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期间,曾加入共和党,著文反对袁世凯称帝。后不久,北上京城,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逢新文化革命蓬勃开展,吴虞在感召力巨大的进步杂志《新青年》上,撰文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说孝》等文章,猛烈抨击旧礼教及儒家学说,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振聋发聩之反响,被胡适称之为“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一九一七年,吴虞应柳亚子之邀,加入南社。一九二〇年,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其晚年任教于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一九三三年,因遭尊孔复古派的排斥打击,被迫去职。此后,吴虞隐退淡出,卒于成都。

       吴虞著有《吴虞文录》。有评价道:“读《吴虞文录》,是阅读一个时代,是阅尽一派风云,是感受那时代风云中一位大师的热血和灵犀。”吴虞还著有《秋水集》,编选有《国文选录》、《骈文选读》等国学佳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汤爱吾等,现代及当代作家。艾芜是汤道耕的笔名,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之影响,遂取名“爱吾”,后因谐音便衍变为“艾芜”。

 艾芜出生于教书世家,其祖父开设学馆教书,父亲为乡村小学教师,家境清贫,故小学未曾毕业。一九二一年,艾芜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制度,以及旧式的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艾芜漂泊颠沛于云南边陲、缅甸等山林地区,当过马店伙计,干过杂役,亦当过小学教员和报纸校对、报社编辑等。他与当地的赶马人、抬滑竿的脚力、鸦片的私贩者,甚至那些偷马的盗贼等下层劳动者,朝夕生活在一起,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储了大量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一九三一年,艾芜因同情缅甸农民抗争,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来到上海。次年底,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其作品不仅反映了边疆地区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屈的抗争,再现了边地绮丽的风光和迷人浪漫的风情,同时亦开拓了新时期文学题材之创作领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艾芜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中篇小说《江上行》、《我的青年时代》,短篇小说集《萌芽》、《逃荒》、《冬夜》等,以及令人称道的散文和文艺理论。

 新中国建立后,艾芜先后担任过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一九五七年,艾芜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改革开放以后,耄耋之年的艾芜仍然笔耕不辍,再次重返云南边疆,深入生活,完成《南行记新编》,直至谢世长辞。

(艾芜陈列馆、)

(艾芜故居一角、)

(艾芜南行用具、)

(艾芜部分作品与手稿、)

 袁珂 (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袁展等,当代神话学家。一九四一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一九四六年到台湾省编译馆就职任编辑,从此开始了系统地研究中国神话与传说。一九四九年春,袁珂回到家乡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之研究事业。一九六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分会专业作家,一九八四年成立中国神话学会,袁珂任学会主席。一九八七年,袁珂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

 袁珂在学术上最主要贡献,就在于:把神话传说当成了学问来研究,为建立中国神话学担纲了主力;其为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以及神话学知识普及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翔实的材料和经验,并改变了学术上一些长期存在的误解和谬见;其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从而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袁珂一生著述丰厚。其撰写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于一九五〇年出版,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较为系统的中华汉民族古代神话之专著。袁珂先后撰写了《中国神画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通论》等二十余部著作,以及八百余万字的论文。袁珂的作品闻名遐迩,蜚声中外。其著作多有俄、英、日、法、意、韩、西班牙、捷克及世界语等文字之译本,行销全球。

  哈华(1918—1991),原名钟志坚,当代著名军旅作家、记者。曾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主编《萌芽》杂志。曾任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一生著述颇多。

 哈华自小喜爱读书。青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逐渐偏爱上了文学。为了探索和追求人生真理,哈华常常将书籍带到东湖池畔阅读,有时侯,他会望着碧绿涟涟的湖水,在那里静静地长时间凝神思索。他有着天赋神速的阅读能力,“有时带两个烧饼,能一天读完二十万字的小说”。日子一长,哈华博览了大量的书籍,亦为他日后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九三八年,哈华前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以后,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期间,哈华撰写了一部描写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之抗战小说,在大后方报纸上连篇登载,反响强烈,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亦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哈华一生创作了十多部作品,多以军事题材见长。一九四二年,哈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军事学校教员,后又在鲁艺研究室从事创作工作。一九四六年后,哈华任新四军华中司令部参谋,亦任《大众日报》、《新民主报》编辑。新中国建立后,哈华著有长篇小说《浅野三郎》、《夜莺部队》、《孤儿苦女》;散文特写集《生命的历程》、《她志在凌云》、《友情》;长篇儿童文学《鬼班长和她伙伴》、《新安旅行团》、《三个杂技小演员的遭遇》等众多优秀作品。

 从镇西头出去,不远处有一片古木森森的树林子。抬头望,高高的浓荫树梢上,栖息着阵阵啾鸣的鹭鸶,林盘下便是古刹龙藏寺。龙藏寺为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之寺院,其始建于唐代贞观三年,时称兹惠寺,距今近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宋代祥符元年,更名为龙藏寺。

(古木森森鹭鸶啾鸣的古刹龙藏寺、)

(古龙藏寺门匾、)

(明成化年间的壁画、)

(难得的古碑碣、)

(难得的古碑碣、)

(残缺的神龛、)

( 宽阔的屋檐和房沿、高挑个甬道、)

(八百年的罗汉松、)

(大雄宝殿前忠实的守护人、)

(焕然一新的殿宇、)

 龙藏寺收藏荟萃了我国古代众多书法家之书法碑刻精品,有宋代苏东坡、黄庭坚,明代董其昌、文征明、王守仁,清代何绍基、刘墉、顾复初等难得之真迹,碑碣多达两百余通,为研究我国书法历史和书法艺术,提供了第一手真实资料。

 如今,龙藏寺已没了昔日的旺盛香火,显得几分清凉。宽敞的庭坝里,麻雀耐不住寂静,在“叽叽喳喳”的追捉、打闹。不过,飘落在地上的落叶还是有人清扫,甬道、走廊、庭沿,倒是干干净净的。你会不时看见有穿着病号服的病员,从隔壁荣军院过来散步、走动,或是沐晒太阳。

 靠近宏伟的大雄宝殿,你得格外当心那屋檐上的房瓦,警防梭落伤人。透过门前栅栏往里望,殿宇已作了库房,堆码的砖头和横七竖八的建筑木料,积满了厚厚的尘土,已是塞满了整个殿堂。那墙上斑剥脱落的壁画,不仔细瞧,你还真不知这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明成化年间的文物呢!再往里,通往妙音阁的厢廊前,木板横向封道,铁将军把门,为你留下诸多遗憾与想象。

  座落在镇北的华林寺,为宋代宁宗嘉泰年间建造,距今亦有八百余年历史。今尚存的大殿,为明代宣德年间所造,其彩绘壁画,已模糊晕染,只可意领神会。你从殿宇巍峨的高琢檐角,从大气的青瓦鳌脊,还可以想见到往日的辉煌与繁盛。

 座落在外西街的观音阁,自古道风纯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尼众寺院。观音阁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其遭受战火焚毁,于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直至道光年间完成,历时一百五十年。观音阁建有三重四殿,规模宏大,供奉着弥勒佛、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西方三圣、药师佛、千手观音等。只可惜在上世纪文革时期,遭受到严重毁坏,仅幸存有庙碑一通,以及石雕观音像一尊。如今,金碧辉煌的观音阁,占地四千余平方米,为近年旧址重建。

( “卧龙桥碑”遗迹、)

(卧龙桥碑亭、)

(高琢檐角之巍峨殿宇、)

( 镇内出土的文物汉砖、)

( 镇内出土的文物汉砖、)

  坐落在新繁镇东街的繁江书院,始创于清乾隆二十九年,距今已有二百四十余年历史,由时任县令李峨修建。清光绪三十一年,书院改建为新繁县高等小学堂,于一九二九年再改为县立初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一九五七年开设高中班,遂成为完中。一九六〇年,更名为四川省新繁中学校,一九七八年定名为新都县第二中学校。

  繁江书院的旧址,为一座覆盖着小青瓦的平房四合大院。书院环境幽静雅致,师道尊严,学风尚好。建院之初,书院由知县亲聘得孚众望,学识博厚的在籍进士或举人担任山长(院长)。历史记载:云南进士、著名书法家、曾任罗江县令的学者杨周冕,和新繁进士、善书画,工诗文的杨益豫,都曾担任过繁江书院山长。

  繁江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仅培养莘莘学子,促进社会文明,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校育人的经验。书院校训“讲求实学,造就通才”,不光贴在墙上,更是融进了人们的心底。正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艾芜先生在《我的幼年时代》中讲道:“在一九一九年的春天,我到县城去投考高等小学。这回才能把学校的环境,看得更加清楚了。门口挂着木刻的大字对联‘讲求实学,造就通才’,还是先前书院时代遗留下来的……”这校训让艾老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时至今天,它仍作为新都二中的校训,激励着师生坚信“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育才理念。

(外西街、)

(外东街157号、外东街195号、)

(正东街105号院、正南街草药铺、)

(外西街140号、)

(外西街139号院、)

(小河沟横穿过外西街口、)

  到了新繁镇,或许你对大鱼大肉就不怎么感到兴趣,只是偏偏喜欢上了街头小吃。那就在路边小馆子随便坐下,叫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豌豆汤,或是一碗红亮亮的豆瓣抄手,或是一碗乳玉奶酪般的银丝面,这都会使你心满意足。就是一碗普通豌豆汤,它也是采用纯正的黄豆子和棒子骨以及特制的烹饪秘方炮制而成。假如这汤烫,一时进不了嘴,那就再上一碟卤肉拼盘,什么猪拱猪耳猪尾巴,鸡翅鸭蹼鹅胗肝,慢慢呷嚼,那可是不错的享受!

  这豆瓣抄手,别的地方是吃不着的。其个大、馅饱、汤宽,豆瓣是经过香油特别的酥炒处理,骨头高汤润养,入得口来味辣油香,不燥不腻,满口全是鲜香。这抄手下肚,碗里的残汤,定然是会喝得精光。

 银丝面的功夫,主要在于对面团的搓揉,和那坐杠与面棒的技术应用。这独具特色的银丝面,细如发丝,色似乳玉,点得着火,穿得过针,下锅不浑汤,不粘连,不成饼,盛碗不糊口。一碗端上桌,你就饱足了口福。这面口感筋道绵软带脆,味道鲜美无比。

 其形若油炸的河鲜小鱼,食之咸鲜椒麻,绵软皮脆,人们叫它面鱼。这面鱼进嘴后,满口溢留菜味清香,它是用面粉与椒、盐和切成细碎的韭菜粒,调成糊状再用油炸的食品。还有,那用牛油酥烫面包裹牛肉馅制成饼坯,再煎炸而成的牛肉焦饼,其色泽金黄,馅肉细嫩微麻爽口,外皮酥脆,齿咬劲道。这都是新繁镇上独有的特色零食。

 新繁泡菜历史源远流长,流传甚广,街坊乡间几乎家家会做,人人喜欢。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记述。“庐”和“瓜”即是指时鲜蔬菜,“剥”和“菹”即是加工腌渍的意思。又据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镇《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仅此,足见泡菜历史之远久。

 相传,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大捷,刘备率领大军入川。不日,军队行至新繁郡,由于将士们身体疲乏,食欲不振,斗志锐减。军师诸葛孔明深感忧虑,究其原因,实乃水土不服,外加紧张压力。此时细心的孔明,发现老百姓家家户户皆用新鲜蔬菜,加入天然的香料、食酒、井盐等,一并投入盛有清水的土陶罐中浸泡成酸菜。酸菜脆嫩芳香,品尝之后,胃和身轻,味觉顿开。遂急回营房,命上下官兵品尝。自然,官兵们食欲大开,士气高昂,雄风再起。这小小的泡菜,为日后七擒孟获,定都成都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神奇功劳。故诸葛孔明深有感叹曰:新繁泡菜,乃天下一绝也!时至今日,仍有新繁人称泡菜为“诸葛菜”。

  风味独特的新繁泡菜,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有芳香醒神、解腻开胃、减肥健身的奇妙功效。如今的新繁泡菜,更具有甜酸、咸酸、油辣等多种口味,它不仅是平常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普通食物,它甚至在国宾大筵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居民家常见的泡菜、居家一隅的泡菜坛、)

(一定残汤不剩的豆瓣抄手、特制抄手豆瓣、)

(油炸河鲜小鱼、又酥又脆的牛肉焦饼、)

(外东街68号肉铺、)

(外东街115号草药铺、)

( 题图为外东门口以及观音阁门前的外西街 )


更多精彩 请关注历史消息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成都古镇记忆》


长按二维码 关注《老成都遗韵》

 

阅读 3.4万

分享收藏

        2019年在新繁小住近三个月左右。记得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两个佳节是在新繁过的。喝得是贵州酱酒,吃得是酱板鸭和川菜还包了水饺。

       人,就是一个心情。当时大业未定,那么多古迹也没有探寻。不久就去了巴中。

去巴中的火车上
巴中龙池山
通江县城
tong'jang


新 繁 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