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坦克工厂那些事儿

苏联在30~50年代间,对工厂管理的确是比较混乱的,各种命名和改组也是层出不穷。有好多人问ChTZ、ChKZ、LKZ、VNII-100、SKB-2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看得晕头转向,我单独写一个小品给大家吧。T-10的文章还在写,资料比较多,所以先放放了。

TL;DR:
四大主流派系:
列宁格勒 - 基洛夫工厂
哈尔科夫 - 马雷舍夫工厂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
下塔吉尔 - 乌拉尔车辆制造厂
设计局: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设计局 (KMDB)
列宁格勒:SKB-2(后并入车里雅宾斯克),VNII-100
乌拉尔:卡尔采夫-维尼迪科托夫设计局 (OKB-520)
车里雅宾斯克:杜科夫设计局
坦克代号识别:
7XX:车里雅宾斯克
2XX:列宁格勒
4XX:哈尔科夫
1XX:下塔吉尔
代表作:
列宁格勒:IS-2、IS-6、IS-7、277工程、279工程
哈尔科夫:T-34、T-54/55、430工程、T-64
车里雅宾斯克:IS-3、IS-4、T-10、770工程
下塔吉尔:140工程、T-62、T-72、T-90

最初国营基洛夫工厂是在列宁格勒的,即LKZ(Ленинград Кировский Завод)。二战爆发,德国人把列宁格勒重重围困。苏联人在列宁格勒被围前就早早让基洛夫工厂拖家带口,连人带生产资料转移了。
转移到哪里呢?总不能凭空转移到集体农庄里吧?(误)
战时肯定是要追求资源最高效利用的,那么当然是转移到一个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方了。这个地方就是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即ChTZ(Челябинский тракторный завод)。厂如其名,最初真的就真的的确是整拖拉机的。工人和生产资料疏散至此后,改名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即ChKZ(Челябинский Кировский завод)。此时的车里雅宾斯克又称坦克城(Танкоград)。
如果有提及ChKZ称呼的文献记录,则基本可以默认是在二战中。1945年末起,基洛夫工厂开始陆续回迁列宁格勒。而后,重新分家,各自更名回LKZ和ChTZ。
另一个大厂,就是哈尔科夫机车工厂,即KhPZ(Харківський паровозобудівний завод)。1957年后改名哈尔科夫马雷舍夫工厂,即ЗТМ(Завод імені Малишева)。战争时期KhPZ同样迁往了下塔吉尔。不过KhPZ的发展和LKZ略有不同,下面还会提及。
如果又提及马雷舍夫工厂,则基本可以默认在1957年后。
山旮旯里的下塔吉尔工厂的最初叫乌拉尔捷尔任斯基车辆制造厂(Уральский ваго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имени Ф. Э. Дзержинского),造铁路货车。承接了从乌克兰逃命而来的三个工厂后开始玩儿命造T-34,到战争结束有超过25,000辆T-34从下塔吉尔开出。

有一个被翻译翻到爆炸的概念就是завод 。英语里有翻译成plant的有翻译成factory的,但是中文又全部都翻译成“工厂”。这里造成很多理解的混乱,但是其实根源是当时管理的混乱。
比如我们说Kirov Plant,基本上大家都会第一时间默认认为指代的是100号工厂,但是事实上在列宁格勒还有很多其他工厂(factory)。这还没算ChKZ时期各种地方人员大乱炖的。
中国也基本按照苏联的工业体系建立了厂-所配套的制度。比较出名的是包头的617厂和洛阳的704厂。

一些资料里面还会以数字代称工厂,但是我译制的文章里通常不用,只是为了读者更好理解。苏联在30~40年代期间由基洛夫被刺杀引发大清洗后对军备工厂的编号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最终还是让后人整理历史时更凌乱。
1934年,LKZ就被改名为100号工厂;1936年,KhPZ改名为183工厂。彼时ChTZ是造拖拉机的小透明,没有改名。1941年10月6日,ChTZ在LKZ并入后又继承了100号工厂的名号。晕不晕?这还没完。打完仗啦,183工厂留在下塔吉尔,完了又拉一队人回去哈尔科夫建新厂,就是75号工厂。
多的不用记,183=下他鸡儿,100=列宁格勒,75=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啥也没有。

晕菜没?没晕咱继续。
其实光说工厂没啥可说的,很快就理清了。真正恼人的是设计局,各种没完没了的分拆整合并入。有机会专门写一篇东西出来聊这个。
最多的宫斗戏发生在ChKZ时期,杜科夫和科京两个团队在ChKZ下互相PK。科京的团队当时还不叫VNII-100,甚至连专门的单位都没有,只是原来LKZ的核心骨干设计师围绕科京组成了个团队而已。
本来列宁格勒天龙人跑路到车里雅宾斯克寄人篱下就挺惨的,结果还要跟人车里雅宾斯克老翔共用厂房和基础设施,嫌弃。自然而然原先LKZ的设计团队肯定和ChTZ的团队离心离德。最早的时候SKB-2本身是LKZ的下辖设计局,但战争期间并入ChKZ统一管理,而心存芥蒂的科京心里自然不会舒服,所以即使是在ChKZ下共事,也会出现保密到被军方代表投诉的闹剧。
列宁格勒派系的科京是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女婿,自命不凡,带队设计的IS-6下马,车里雅宾斯克土特产701工程(IS-4)中标,靠恁娘。详见《IS-6和IS-4的同室操戈》。
有个例外就是703工程(IS-3)。IS-3最早的设计虽然叫Кировец-1(基洛夫 人-1 请注意断句),但是它并不仅仅是LKZ系的设计,而是一个挂在车里雅宾斯克名下的混合产品——它的车体由科京团队设计,炮塔却是杜科夫团队的作品。和后来的730工程(IS-5/IS-8/T-10)一样,虽然大部分资料上面都说703工程是科京团队参与,但实际上都是车里雅宾斯克方面主导。
战争结束后,其实SKB-2也算是名存实亡了,科京带着他的团队拍拍屁股坐着轿子回到列宁格勒,组建起后来的VNII-100。

但是真正的嫡系设计局其实是在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该设计局产品T-34、T-54/55打遍全世界,T-64领先世界近10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然后就到表面很美的T-80UD和T-84了。
下塔吉尔本来没有专门的设计局的。但是故事要从T-62说起。
当时当局说整点啥来准备替换T-55吧。哈尔科夫嫡系的老光头A.A.莫洛佐夫说滚犊子,老子没空,弄432工程(T-64)呢。

下塔吉尔厂一个打完仗的坦克兵瓜娃儿工程师,L.N.卡尔采夫,拿着T-54/55的设计一顿改,改出来140工程,被否了——太贵,预算都给哈尔科夫了,给老子爬。

卡尔采夫没有气馁,拿着140的脑壳加锉刀,T-55车体拉长,拼出来165工程(T-62A)。换个时髦的滑膛炮,166工程(T-62)。好了好了新的爆款来了,有牌面了。然后阿拉伯联军用它在中东臊皮失败了。
卡尔采夫仍然没有气馁x2,140虽然被砍了,但是他还是想办法用T-62脑袋加140车体拼了一个新车出来,并且测试了新的动力系统,是为167工程。

167工程当然不可能量产,但是卡尔采夫一边围观T-64,一边偷师,过几年扔出来一个保留了140、167成果同时融入了T-64技术的172工程。GBTU说老铁没毛病,这玩意儿好使,多整点。新的爆款再次诞生,然后再次在中东风评被害。

为了纪念这位毛发浓密的爆款设计师,下塔吉尔把自己的设计局命名为卡尔采夫设计局。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设计局基本上都被从工厂剥离开来成为独立的单位。
VNII-100作为伪嫡系上位成为正宫,最终改名全俄车辆工程研究院(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2007年并入下塔吉尔。
卡尔采夫设计局专注爆款,用T-72和T-90四处捞钱。
莫洛佐夫设计局上了马雷舍夫工厂和乌克兰的贼船,日子不好过。涉及政治不便多提。
车里雅宾斯克老乡说,不中,俺们不整坦克了,回去老老实实玩儿拖拉机吧。

有人说我写东西太刻板太官腔,那俺就滑稽一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