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婴”

2020-08-23 19:15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夏天是很好玩的季节,当然也不好过……但是丝毫不影响它是许多人喜欢的季节。

          还记得小时候一直在电视上,每天按时间段追看最爱的动画——那时候还不懂得网络啊,也没有网络可以用,是电视动画丰富了我夏天的“梦”。

         想必我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偏爱日漫,美漫……我还记得那时候美国动漫能在大陆的动漫台播出的很少很少……那是我特别喜欢追一部叫《ben10》的青少年科幻冒险动画,小学的时候就来追去,都只有第一部。到了初中终于懂得怎么用网络了,也有网络可以用了。我才在网上找到更多的资料,找着找着,居然找到了英语的网站,发现了一些人物,能力以及世界观的设定,那时候英语刚刚有点起步,很兴奋地去看,收获若有若无(看来英语这方面还是得好好地加强)

         

        小时候真的很傻,傻到现在反观起来,不理解那种坚持,甚至于是执着,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自愿的,怎么维系的?……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调皮的熊孩子,只是对一些事情很执着,尤其是动画这种事情……像极了《哆啦A梦》里的一集,大雄跟家里人,抢电视,追动画,最后还用了哆啦A的法宝才抢到电视……

         说到哆啦A梦,就想起了小时候长辈经常跟我们说“记动画人物和能力,记得比古诗词还要熟,还要勤”……

         喜爱ACG文化的,无论到什么年龄,他都会一直坚持。对这个喜爱持心是没有变,但那颗原始纯朴的童心早已经不知何处去从了……

         

          成长肯定是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像极了那句话,“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变成了我们(以前)讨厌的人”……

         成长之后,不经意中就产生就产生的行为……

        成长仿若夏日的清风,是静悄悄在发生的。谁改变不了,无法控制。

         但是表向无法改变,内在我们可以坚守。尤指那种朴素天真的内在,那种几乎被我们遗忘的内在……


        在老庄思想中或许能找到解答,老子主张强调世界要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则来运行,那就是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不要去损益,不要去增减,也不要去刻意追求,更不要带着一颗功利的心,让一切保持最初的状态,纯真的样子。


         而符合老子的自然理想的人,毫无疑问是婴儿了。第一,婴儿没有收到外界环境的污染,他或她一切都是生命的最初的样子,第二,婴儿没有功利心,他或她的欲望不带有一点功利的色彩,他或她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开心就哭,没有人间世俗的纷扰,是人世一个纯真的梦。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哲学,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哲学。老子认为,人生要想达到道的境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就必须减少欲望,减少机心,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对世界的干扰。所以,在哲学家老子看来,人生最宝贵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烂漫的童心,回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


         “载营魄抱,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即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通达四方。”


        又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赤子”有婴儿的说法)

       

          老子说,本心含有本德之厚,好比初生的婴儿。有毒的蛇虫不螫咬,猛兽不扑捉,凶鸟不搏爪。骨弱筋柔而手握闭固气门,不知雌雄交合而始终挺勃,是精之至足。终日哭号而喉不沙哑,是无欲气和之至的原因。

        很显然,老子认为,只有婴儿和赤子才是与他心中的“道”合二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运行的哲学。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婴儿与赤子,淳朴自然,天真无邪,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章)

         认可服从与否定抗拒之间能有多少差别呢?

         美丑善恶之间又有多少距离呢?

         而可怕的事情是人们对这些都过于执着,                                        害怕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去追逐所谓的有益的事物,这种情形是我所担忧和恐惧的。

        而且这种社会现象社会现实情况却是如此浩荡,其情势好像是无法遏制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众人攘攘,莫不顺从效法,趋之若鹜,竞相逐利攀比,如同是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如同是春天登台出游玩赏,兴高采烈。

        我独坦荡淡泊无所以为,就好像是还没有发育不会哭笑的婴儿,若无其事若无所归一般。

         人们都丰足有余,而只有我却如同被遗弃一般安守自己的内在,不去随波逐流。

          难道是我愚昧无知吗?别人都展现自己的精明能干有所作为,别人都自以为是究竟明了炫耀苛刻,而我却只是懵懂昏眛浑厚憨实。

          我如同大海一般坦荡宽宏,如同飘风一般若无归止。

          众人都有所依仗有所追求,我独自保持自己的本色,显得愚笨朴实。

          我唯独和众人不同,只贵重于生我养我的衣食和父母。


          老子这里的一整章一以贯之的本意是反对人们的美丑善恶是非观念,反对人们舍本求末,本末倒置。让人们放弃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认知观,不要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不要去追逐所谓的美善,所谓的功名利禄,趋利避害,不要去究竟 所谓的对错,是非真伪等等。


         老子倡导的回归大道在这里算是一次直白的表达,也就是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的思想的进一步具体阐释。人类所自以为是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文明价值观体系,老子看来实际是在错道上渐行渐远。

         其情势浩荡,老子自己也叹息其势不可挡,老子自己也没把握怎么挽回,啥时候才能挽回,啥时候才能终止才是尽头。也流露出老子爱莫能助无能为力的复杂心情。



         另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大意为: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人能常处谦下之德,犹如深溪聚水一般,则真德自然常在,真气必然充盈,精神淳朴,性如婴儿一般纯真。


        在大道面前,人唯有存谦卑柔弱的心,甚至复归婴儿的心,才能理解、接受和顺服,因为婴儿的心单纯洁净,容易接受天道的恩赐和馈赠,这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可能拽文拽太多,反而会迷惑了主题,那我用现代化给你们翻译翻译。


          婴儿是新机,身体内还没有下载运行五花八门的APP,只有正版操作系统运作。

运行流畅不卡顿,处于最接近道的状态。

         

          婴儿,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都见过,所有人都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

        

          婴儿,是人,并且拥有了道的精髓,他喜怒无常却从不驻留,只会在其中!

      

          活在当下,即为道!


          道,即为规律!


          规律,即变化!


          变化,即每一个存在!


         成人的世界,只有在“觉、悟”之后,才能重回那种近乎道的状态,能够不被习性左右,打破固有思维内的障碍,便是所求的“婴儿”之状态!

      

         说到底,我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自己也没能找到答案,因为答案在所有成长当中的人的身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也就有属于自己的“道”,“道”是要自己去找的,答案自然也在其中……

论“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