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试题库

2021-02-22 09:29 作者:朝颜晚扶桑  | 我要投稿

一、选择题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

A.艾布拉姆斯       B.韦勒克        C.沃伦     D.菲雷泽

答案:A

2.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合学             D.文学价值学

答案:B

3.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答案:C

4.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 )

A.马克思                 B.阿·布洛夫

C.恩格斯                 D.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答案:D

5.马克思提出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交往关系的理论,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点,吸收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提出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当代理论家是:( )

A.哈贝马斯                B. 阿·布洛夫

C.伊塞尔                  D. 姚斯  

答案:A

6.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

A.人本主义文论               B.科学主义文论

C.马克思主义文论             D.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答案:B

7.提出“人是目的”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 )

 A.费尔巴哈          B.康德     C.席勒         D.歌德  

答案:B

8.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 )

A.阿多诺        B.杰姆逊        C.哈贝马斯        D.福科  

答案:D

9.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的是:( )

A.女权主义               B.结构主义

C.俄国形式主义           D.英美新批评派  

答案:C

10.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A.姚斯     B.伊瑟尔      C.哈贝马斯     D.兰瑟姆  

答案:B

11.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 )

A.巫术     B.宗教        C.游戏         D.劳动  

答案:B

12.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 )

A.列维—斯特劳斯     B.马克斯·韦伯     C.普罗普   D.弗莱  

答案:B

13.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 )

A.刘勰      B.陆机        C.曹丕            D.钟嵘  

答案:C

14.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_______时间完成的。(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答案:C

15.刘勰在________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

 A.《诗品》      B.《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话》  

答案:C

16.“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________中提出的。( )

 A.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B.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C.恩格斯:《致弗·梅林》           D.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答案:A

17.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一命题的是:( )

 A.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C.马克思:《剩余价值论》          D.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D

18.“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段话出自:( )

A.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C.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D.高尔基:《论短见与远见》  

答案:B

19.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 )

A.雅典人      B.斯巴达克人        C.古希腊人       D.古罗马人  

答案:C

20.把情感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感情,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

A.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B.英国浪漫诗人雪莱

C.俄国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       D.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  

答案:D

21.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赫拉克利特    D.德谟克里特  

答案:B

22.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劳森          D.伍尔夫  

答案:A

23.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 )

A.刘勰       B.李渔       C.郑燮          D.苏轼  

答案:D

24.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B.巴尔扎克《〈古物陈列馆〉、〈钢巴拉〉初版序言》

C.别林斯基《一八四〇·别林斯基作品全集》

D.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答案:D

25.“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对_________的评价。( )

  A.列夫·托尔斯泰             B.巴尔扎克

  C.劳拉·拉法格               D.普列汉诺夫  

答案:B

26.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是:( )

 A.黑格尔     B.席勒     C.康德    D.费尔巴哈  

答案:A

27.象征性文学的重要特点是:( )

 A.再现性与逼真性

 B.表现性与虚幻性

 C.暗示性与朦胧性  

答案:C

28.以下几项内容最符合报告文学特点的是:( )

A.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

B.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D.及时性与纪实性  

答案:D

29.将文学文本分成字音及语音组合、意义层、多重图式化层以及再现客体等四个层面的是: ( )

 A.马尔库赛       B.卢卡契     C. 英伽登      D.狄德罗  

答案:C

30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言语的特点:( )

 A 内指性     B.心理蕴含性     C.阻拒性       D.假定性  

答案:D

31.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希尔特  

答案:A

32.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A.伊瑟尔        B.伽达默尔       C.姚斯       D.哈贝马斯  

答案:A

33.“意象”这一审美范畴最早出现在:( )

 A.《原诗》                   B.《周易·系辞》

 C.《人间词乙稿序》           D.《论衡·实知》  

答案:B

34.由叙事文学研究开始转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派

 C.法国结构主义             D.西方马克思主义  

答案:D

35.在西方曾对诗与画做出区分的文艺理论家是:( )

 A.惠特曼       B.雨果      C.雪莱      D.莱辛  

答案:D

36.“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出自:( )

 A.曹丕:《典论论文》          B.刘勰:《文心雕龙》

 C.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D.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答案:A

37.把文学风格分成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著等等的是。( )

 A.钱锺书:《淡艺录》          B.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C.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D.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答案:B

38.最早指出文艺要“寓教于乐”的人是:( )

 A.贺拉斯      B.维吉尔      C.荷马    D.埃斯库罗斯  

答案:A

39.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是:( )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答案:C

40.“兴观群怨”说中的“兴”指的是:( )

 A. 审美体验                B. 审美认识

 C. 审美交流                D. 审美批判  

答案:A

41.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 )

 A.姚斯      B.约翰·巴恩      C.伊瑟尔     D.莱蒙托夫  

答案:C

42.阅读过程中的“期待视野”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四要素的哪一个而言的:( )

 A.世界      B.作家            C.作品       D.读者  

答案:D

43.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 ,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主要来自于读者的:( )

 A.求知动机    B.受教动机       C.批评动机      D.借鉴动机  

答案:C

44.提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一个无限对话过程的是:( )

 A. 英伽登     B. 伊瑟尔      C. 伽达默尔       D. 菲洛伊德

答案:C

45.提出“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学批评最高标准的是:( )

A.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B.恩格斯《致婓·拉萨尔》

C.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D.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B

46.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是:( )

 A.伦理道德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审美批评                  D.文化批评  

答案:B

47.提出“神游物外”的是(  )。

A.王夫之        B.陆机        C.刘勰       D.司空图

答案:C

48.表现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尼采          B.立普斯      C.克罗齐      D.波德莱尔

答案:C

49.福科的话语理论对作者作的是(  )研究。

A.历史主义      B.谱系学       C.后现代主义   D. 解构

答案:B

50.结构主义强调(  )的分析方法。

A.文本细读      B. 二元对立    C.解构        D.语境

答案:B

51.“诗言志”最早出自(  )。

A.《乐记》     B.《典论·论文》    C.《尚书·尧典》    D.《毛诗序》

答案:C

52.提出“人是目的”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  ):

A.费尔巴哈      B.康德      C.席勒      D.歌德

答案:B

53.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  ):

A.阿多诺       B.杰姆逊         C.哈贝马斯       D.福柯

答案:D

54.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 C)。

A.女权主义                  B.结构主义

C.俄国形式主义              D.英美新批评派

答案:C

55.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A.姚斯        B.伊瑟尔       C.哈贝马斯     D.兰色姆

答案:B

56.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  ):

A.巫术        B.宗教         C.游戏        D.劳动

答案:B

57.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   )

A.列维·斯特劳斯      B.马克思·韦伯       C.普罗普                   

答案:B

58.莱辛在《拉奥孔》中的艺术特指( )。

A. 绘画和雕塑       B.诗       C.文学      D.美

答案:A

59.“文笔之争”是关于( )的争论。

A.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的文章           B.文学与艺术

C.文学与绘画                       D.文章与艺术

答案:A

60.( )称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觉醒的时代”。

A. 刘勰      B.钟嵘        C.刘师培      D.鲁迅

答案:D

61.西文美学成为一门学科由( )最早提出。

A.康德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鲍姆嘉通

答案:D

62.被钟嵘在《诗品》中称为“古今隐逸的诗人之宗”的是( )。

A.屈原        B.谢灵运      C.陶渊明        D.江淹

答案:C

63.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  )。

A.刘勰        B.陆机        C.曹丕       D.钟嵘

答案:C

64.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  )时间完成的。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答案:C

65.刘勰在(  )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A.《诗品》     B.《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话》

答案:C

66.20世纪50年代,文论界展开了对“七月派”( )的批评。

A.胡风         B.绿原         C.鲁黎          D.陈企霞

  答案:A

67.“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文艺观点是( )提出的。

A.周扬   B.丁玲   C.毛泽东   D.周恩来

答案:C

68.“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 )中提出的。

A.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B.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C. 恩格斯:《致弗·梅林》          D.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答案:A

69.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一命题的是( ):

A.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C.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          D.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D

70.“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段话出自( ): 

A.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C.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D.高尔基《论短见与远

答案:B

7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是起源于(  )。

A 原始宗教                        B 祭祀  

C 人的模仿本能                    D 人的劳动

答案:C

72.《摹仿论》的作者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列维.斯特劳斯                  D 奥尔巴赫

答案:D

73.( )提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A 科林伍德      B 华兹华斯     C 苏珊..朗格     D 托尔斯泰

答案:C

74.“缀文者情动而发”出自( )。

A《诗品》    B《与元九书》   C《文心雕龙》    D《人间词话》

答案:C

75.“主体即移情者”的代表人物是( )。

A 席勒       B 立普斯     C 克罗齐     D 左拉

答案:B

76.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 )。

A 雅典人       B 斯巴达克人     C 古希腊人       D 古罗马人

答案:C

77.把情感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感情,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

 A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B 英国浪漫诗人雪莱

 C 俄国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       D 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

答案:D

78.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赫拉克利特    D 德谟克里特

答案:B

79.《文心雕龙》中( )篇专讲艺术构思。

A 明诗        B 情采       C 熔裁     D 神思

答案:D

80.少女与鲜花、鲜花与春天常被连接,这是( )。

A 接近联想       B 类似联想       C 想象      D 对比联想

答案:B

81.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 伯格森      B 雅可布逊         C 贡布里奇   D 萨特

答案:A

82.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劳森       D 伍尔夫

答案:A

83.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 )。

 A 刘勰        B 李渔         C 郑燮       D 苏轼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要点: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伦理道德批评

答案要点:它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领悟

答案要点: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4.文学的审美含义

答案要点: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这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 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是指其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

5.文学风格

答案要点: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微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6.日常个性

答案要点:它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在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7.构思方式

答案要点: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借助于这些方式,不同作家对同一材料或同一作家对不同材料,甚至同一作家对同一材料,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加工,以创造出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新作品。

8.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答案要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9.艺术构思

答案要点: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0.文学的通行含义

答案要点: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11.文学消费

答案要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还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要使之转化为可供广大读者消费的对象,还有赖于将其观念形态的文本加以物态化、商品化的过程,即经由编辑、出版、印刷等阶段,使作家观念形态的作品变为批量印刷的文学书籍,并进入文化市场(书店、书市、书亭、书摊等),被读者购买并阅读。这样,文学活动才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12.剧本

答案要点: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13.审美象征意象

答案要点: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 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14.形式创造

答案要点:它是指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指的是逻辑上的含义而不是时间上的概念。实际上形式上创造贯彻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两者完全是一体化过程或属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内在关系体现为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从而构成形式构成创造的基本内涵。

15.艺术概括

答案要点:简要的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想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要点: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 风格批评不妨推崇某种风格,也可批评另一种风格,这本来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古今中外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天地里得到千万读者的回响。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第二,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或华艳绮丽的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但也自有其审美价值。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锺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都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至今也仍然会有广大的读者群

2.简述文学理论的任务

答案要点: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何规律呢? 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第三,“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第四,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第五,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与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 。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活动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恰好是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3.理智与情感的联系

答案要点: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答案要点:(1)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的价值取向。(2)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雅与俗、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双向运动的发展过程。(3)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就应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珍品,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更真实、更生动、更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新的精神风貌。(4)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作家、艺术家就应走一条不同于旧时代作家、艺术家的道路。

5.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答案要点: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6.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答案要点:以艺术概括创造艺术真实,是文学作为认识活动的价值追求。文学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美属于对客体世界的情感评价。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然而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主体运用“内在的尺度”,就已经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而艺术形象都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揭示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可见,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7.文学意象

答案要点: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或“胸中之竹”。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 。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由于泛化意象的含意太宽泛,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本书尝试采用如下办法:重新启用近20年来被冷落的“文学形象”或“形象”概念,而弃置这种泛化意象观,转而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8.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案要点:(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②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③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四、综合题

1.艺术构思中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

答案要点:(1) 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2)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3) 灵感与直觉

  灵感,英文是inspiration,来源于“吸气”。古希腊人认为,“对某事物根本性质的突发性领悟”,是在“精神吸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inspiration又指领悟、顿悟。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再多的探索徒增紧张和焦虑)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

  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英文是inspira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 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

  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

  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 理智与感情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5)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造过程之中。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2.试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答案要点:(1)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②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2)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①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这也正是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作家之间论争的一个焦点。②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3)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①暗示性,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这表明,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②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去概括,因为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象征型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又是开放地富于包容性的,也是严肃地坚持科学原则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文学批评的许多经典论述到诸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人的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以他们的批评实践树立了光辉的范例。在这些批评活动中,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指导我们正确地去开展有益于文学事业发展的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二是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是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因而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又是些什么呢?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4.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答案要点:(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其他各种艺术创造和科学、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 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以文学和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2)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例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采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


文学理论试题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