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有人曾将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与《离骚》相比,你认为可比吗?请加以论述。
答:不可比。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表达了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全诗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懑。屈原的《离骚》是屈原自己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之情。然而,曹植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其中事、情、景结合,赋、比、兴使用,从死别到生离,最后对白马王彪作无可奈何的豪言壮语的互相勉励。屈原的作品离骚则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愤懑,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的前一部分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诗句。《离骚》对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的哀怨不是全诗的重点,而只能说是大主题下的小分支。而曹植更多地是关注自身的遭遇,表现出一种“自怨自艾”的哀伤情怀。
所以我认为在思想境界上虽然同为表达愤懑之情,然而屈原的境界相对比较高一些,立意也相对比较深刻。所以二者不可比。(个人的理解)
简析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答:《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
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的创新。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左思出身寒微,虽然为文“词藻壮丽”,却无晋身之阶。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他写了《咏史》八首以抒怀。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以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感慨寒士生活的困顿。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公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上来看,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27、简析《饮酒》(结庐在人境)。
答: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丑态的写照。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PS: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28、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说:“因採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苏东坡的看法与王静安《人间词话》中论诗词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文艺作品中,意表达内心,抓住情思,从心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共鸣,即“感人”。意和境都是要有的,好的作品就是把此二者合一,而不着痕迹的。
意境又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的角度看物,物种到处都是我的情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所以不知什么事我,什么是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属于无我之境,境与意会,所以神妙。
29、《东坡诗话》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请解释並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
答: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平淡自然,语言本色质朴、意境浑融高远。在平淡的外表下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隐这丰富的意蕴和人生哲理,正可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读陶诗就要像饮龙井,品佳酿,须细细品味,方能享受其醇美、浓香。
①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哲理,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诚如木斋先生所言:“渊明诗文之本色,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此之前,就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其自然平淡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恬淡的田园风光和淡远真淳的日常生活
陶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他摄入诗中的景象、事物、人物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他以为冲淡平和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画:草屋茅舍,榆柳桃李、青松奇园、秋菊孤云……歌颂了淡远真淳的农村日常生活。
(2)明白如话的“田家语”
魏晋六朝文人大多在写作上追求深奥典雅、华章重彩,我们在陶渊明的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他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到,一切如实说来,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诗句,完全来自民间,有些诗句更是接近民间歌谣给人一种自然质朴、平淡清新的感觉。平和散淡的率真心境。
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除了诗人平易质朴的语言,还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陶渊明桉树儒家学说,又深受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的影响,而崇尚自然则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主要结论。
②情、景、理的交融形成了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意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摄乎理;以景象为依托,以真情为基础,自然而然阐发深刻的哲理,真正做到了景、情、理的融合统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
陶诗的魅力,在于以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质朴语言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境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
30、分析 《木兰诗》的艺术风格。
答:《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 ,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抒情的成分却很浓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和武艺,也没有写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然而这一切都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形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虽然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
PS:还运用了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习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②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平”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
③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 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31、玄言诗。
答:魏晋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玄学思想侵入文学领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述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钟嵘《诗品》中评价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以及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所以作品大多数失传。
32、试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比较。
答:可以说,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自觉地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文学家。他的山水诗文声色并茂,结构独特,理趣兼美,将情、景、意自然地融为一体,开拓了清新自然的山水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谢灵运在诗歌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色彩、光线、声调的运用,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的诗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
②善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的刻画,精雕细琢,对山水的描摹更是工笔刻画,营造生动鲜明的画境。谢灵运的诗歌虽就整体而言有雕琢繁芜之累,但就描写刻画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
③善于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在与山水草木的感情交流之中,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以物寄情,以情托物。
④结构上的程序化特色。谢灵运的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摹写意象主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是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重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再现出来。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品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借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细致的刻画,力求真是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子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虽然呈批评态度,但是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的特点。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是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自谢灵运以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
简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诗。
答:这句诗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第八联。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过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谢灵运之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春生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的确不小。
乍一看,这一联诗歌(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擒”,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觉察的变化。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震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气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突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中来看,这联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34、鲍照的乐府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征?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乐府民歌有何关系。
答:由于鲍照出身寒门,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政治上受压抑,无法发挥他的报复和才能,文坛上也受轻视,因而他选择了与谢灵运、颜延之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发扬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其诗歌内容的主要特色就是感愤不平,这种感愤不平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才秀人微”的出身。根据《拟行路难》的内容,大可将他的乐府诗分为怀才不遇类、边塞和征人、思妇之苦类、闺怨、宫怨和弃妇类、生命短暂、人生无常和及时行乐类四大类,从这其分类中也可以看出鲍照乐府诗歌创作的题材以及其中包含的主要思想内容。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模仿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诗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35、分析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诗的特色。
答: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36、永明体。
答: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人物是谢眺、沈约和王融。
37、宫体诗。
答: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所谓南朝宫体诗,是指南朝梁后期和陈后主时期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的作家是萧梁皇族及其文学失聪,大多描写女性之美,形式工巧,声律整齐,形成了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同时这种诗体也因流行与当时萧纲太子宫的学士们中间,而被称之为宫体诗。
另外解释:是指一种以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宫体诗的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擒、庾信、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也是这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38、庾信晚期诗歌有何特点?
答: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
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之十一)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之十八)
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
《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新的提高。庾 信后期诗中,还有不少五言绝句,无论数量和造诣,都明显高于同时代诗人。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
“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山斋》)
南朝文人从民歌中化出的绝句体,主要是发展得更加精致和蕴藉。而像上列前二首诗中苍凉的情调、开阔而深厚的意境,以前很少有人达到。第三首也是优美而饶有情趣之作。可以说庾信对五绝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这一节抒发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开头两句,将一生经历,化为一声长叹,悲凉无比。以下迭用典故,以一连串的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到积深积厚的作用。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哀江南赋》的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作者对梁王朝深深眷怀,但对梁代政治的荒疏混乱,对梁元帝以及宗室诸王的忌刻自私,批评也很严厉。叙江陵被攻破之后,百姓遭掳掠之苦,尤为惨痛感人: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
《哀江南赋》正文和序,都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是庾信公认的特长。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博学与巧思。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是谓利弊两见,不可执一而谈。《小园赋》、《枯树赋》、《伤心赋》、《竹杖赋》等,则是庾信后期所作的抒情辞赋。其中《枯树赋》以象征手法,写各种树木由于人为的原因,不能保持其自然的生命,特别是由于受到宠爱而导致灾难,着重抒发了动乱时代中贵族文人难以自全的悲哀,有相当的哲理意味,感慨殊深。但在象征写法中夹入大量典故,尤难读懂。《小园赋》则偏重写景,借以抒写向往隐逸的怀抱,故文字较为清晓,在诸篇中最为出色。像“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等景句,都是精巧而自然的文笔,显示了作者的才华。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说:
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玉台琼楼,未易几及。……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
“令狐撰史”云云,指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对庾信的贬语。唐代一些文人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有不合情理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在此不论。这里张溥不以“绮艳”为文学的罪过,又指出“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确实是有见地的。
39、以邱迟《与陈伯之书》为例,说说骈文有何特点。
答:本文是一篇用骈文写成的招降信,不仅说理切当,打动人心,最后敦促了陈伯之的投降之举。纯就文学上言,亦颇有突破骈文堆砌典故、讲求辞采华靡的限制;而以内容周延、情理兼备取胜,除可与教科书附录选文答夫秦嘉书并见外,对写成婉转劝谏文章的表达,剖析事理的能力,亦能有所启迪。本文由于带有劝降的目的,故作者落笔特别重视轻重合宜,婉转含蓄,内容适时切事。
①准确掌握劝降书信的写作原则:招降书最忌恫吓和污辱,本文都能谨慎避免,更采取不同的角度加以提醒,分别是:
(1)辨以是非:赞扬陈伯之昔日弃齐投梁的“是”,斥责今日弃梁投魏的“非”。
(2)晓以利害:分析降梁立功将会得到封赏的“利”,与执迷不悟将会身败名裂的“害”。
(3)动之以情:以江南春景触发陈伯之的思乡望归之情。
(4)明之以义:文中数以“异类”、“北虏”名词来严明夷 “夏之分,暗寓义不事异族的深意。
(5)威之以势:如强调北魏的灭亡在即,请陈伯之看清情势,把握归降良机;凡此,都是一封成功的劝降书所必备的条件。
②对比的手法巧妙交织:本文以“燕雀”与“鸿鹄」志向小大做对比;以”开国称孤
”与”奔亡之虏”做壮劣的对比;以朱鲔、张绣与陈伯之罪过的大小为对比;以“佩紫怀黄”与「腼颜借命」为成败的对比,造成是非、敌我、今昔、成败种种鲜明的对照,这种多方位的、立体式的对比,将文章交织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严密结构,深深撼动陈伯之的心灵。
③典故运用适当优美:文中举慕容超、姚泓之事为例,为当时熟悉的典故;再如廉颇、吴起都不得已而归附他国,但对故国仍怀思念之情,与陈伯之的际遇颇有相似之处;又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典出史记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适当变化原句,使具有对偶之美;用典不多,却见贴切合宜,让所欲阐述的道理,更加确切服人。
四、句法的写作变化有致:骈文的写作,多用对偶句型,本文却能加以变化,如「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以错综之笔,寄寓两个典故,增加了深刻的意涵。在文章重要转折与总结处,用散文句法,如「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给与陈伯之具体的「当头棒喝」。除骈散兼用的句法之外,还善用设问句来促请反思,也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此外,本文的层次井然有致,文气有「急—缓—急」的变化,均可见丘迟的匠心独运。正是因为能够体察陈伯之的处境、心境,不盛气凌人,故能剖析事理、宣示大义、命中要害,把文章写得文、情、理、威兼顾,所以不但能感动陈伯之,也使本文流传千古。
40、试分析《水经注》“巫峡”一段的写作特色。
答:开篇直敍了三峡七百里长的概貌,写了三峡之幽深。即“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俯瞰三峡,两岸山峦相连几乎没有缺口,而且群山复叠,山峰相拥,由此可以想象雨季两岸山洪暴发自然全部倾入长江,而别无流向。写三峡之深,采取了谷底仰视天日的角度,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三峡“遮天蔽日”的幽暗深邃。在如此的地貌中江水自然深不见底,水流自然汹涌疾奔。特别是在普降大雨滥发洪水的夏季,峡谷中水势自然猛涨,大水漫过山陵,使得沿途交通阻塞,上下船不得行使。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船只冒死通过,那便是传达紧急王命,这时候江上行驶的船儿比顺风奔马还要快,一千二百里的路一天就到了。
作者描写夏天的巫峡,凸显的是水势,即大水涌流之疾。冬春时节又是另一番景色,即幽静清荣之趣。作者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直写冬春江水清澈平静,即湍流清澈如丝如练,深水明净如镜如湖,青山翠柏倒映在水中,山水一色,再加崇山峰顶间攀爬的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柏树,与悬挂在悬岩峭壁上成匹下泻的瀑布以及喷射的流泉,山水林木“清荣峻茂”相互映衬,颇多意趣。山中不光有繁茂清竣的意趣,更有秋日萧条静默的空寂。在雨过初晴之际,或清晨凌霜之时,山谷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在高处一声接一声地放声高叫,幽闭的谷中回音不断,这种绝处求生似的凄厉哀鸣,感染了独钓江霜的渔夫,似乎是在和应猿猴的凄清,这时候渔夫也放声唱起了山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谷中的凄清空寂不但激起渔夫的悲歌,同时也带给读者亲临其境的震撼。
举例分析《世说新语》的写人艺术。
答:《世说新语》不完全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其中也有一些虚构的故事,是一本小说书而不是历史书,但这本小说书含有大量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可说是魏晋黑暗政治之下的贵族哲学,是当时名士的自由赞歌,是知识分子脱离儒教的笼罩所产生的自我觉醒。因为有《世说新语》这部书,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风貌,在许多故事的背后,展现的是魏晋时代所有政治、社会与人文的整个缩影,《世说新语》不像其它史书那样长篇大论,而是以清利、简约、潇洒的短文形式做画龙点睛式的描绘,往往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余味无穷的空白,体会到的还有《世说》字字珠玑般的语言魅力,这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继承《论语》《老子》等短文传统之后的杰作。
《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客观地描绘人物、事件,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做了最真实的呈现。但一般是用大笔勾勒,较少刻意描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用“记言则玄远泠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来说明《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
《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曹操猜忌的本性,为人谲诈和“宁可我负天下,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他急躁的个性活生生的呈现出来。
②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当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犹去不止”,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
③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是颇有趣味。
42、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具体作品对此加以分析。
答:“骨”即“风骨”,“风”即“意气劲爽”之意,“骨”即“结合端直”之文辞。“奇高”有高奇、高妙之意。“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
曹植诗歌中的“骨气奇高”,从诗歌内容看,主要是在建功立业的思想上的表现,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则是其诗歌的核心内容。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他才华深得曹操赏识与宠爱,志满意得。诗作的基调比较开朗、豪迈,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展示其为国效力的决心以及不“流俗”的气质。在曹植前期的作品中,要以《白马篇》为代表,文中描写的游侠少年形象,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游侠少年精湛的武艺,以及不顾一切奔赴国难的忠勇之气。篇末揭示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志气,正是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明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的志气,也正是因为作者思想上的昂扬奋进,所以这位游侠少年的形象才在他的笔下呈现的凛然有神。
另外,在其他类别的诗歌中也无不渗透着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一些游仙诗中“四海一何句,九州安所知”,”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正是诗人执着于自己思想的体现又如弃妇诗,表现上写弃妇,写怨女,实际上是曲折的反映壮志难酬,在政治上被遗弃的哀怨之情。纵观曹植诗歌内容,充满了追求和反抗,积蓄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故钟嵘评曰:”骨气奇高”,此之谓也。
曹植一生遭遇大坎坷,“生乎乱,长乎军”。在其父执政时期,他虽以“才打思丽”一度受到曹操的宠爱,几乎被立为王位继承人,但由于“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实权。曹**后,曹丕为帝,曹植的处境就更惨了,曹丕出于嫉妒之心,对曹植百般压制禁锢,几置于死地。到他侄子曹睿统治时期,尽管曹睿没有直接加害于他,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因此,曹植感叹:“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当曹植心中的浩然正气收到压抑无处宣泄,便在其诗歌中显示其“铮铮铁骨”。
“词采华茂”是“骨气奇高”在曹植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表现。在建安诗人中,曹植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虽然追求华丽是他们共同的审美特点,而且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但如果将其与曹植诗歌相比较,就会明显的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华丽。我们通读七子等人的作品,感觉到只是精炼、工整、有文采而已。而曹植的诗歌却处处都可以给人一种动人的旋律,这就是“骨气奇高”的个性所致。因此阅读曹植的诗歌:一要欣赏他的组织工整;二要品味他在用字、灼字上的不凡。
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如《美女篇》模范《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齐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他依靠自己对《诗》、《骚》、赋及深的文学修养,发展了诗歌技巧。他丰富多彩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楚辞》窈窕深邃的幽远;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风骨和词采,是曹植诗歌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它为后世创作提供了一个优良传统,并且又作为评判作品的优秀标准,曹植诗歌的贡献和地位就建筑这基础上。就曹植整个的诗歌创作而言,他的艺术成就之高和篇章之富,在建安时代首屈一指的,他以其光辉的成就,如一颗明星照耀着当时的诗坛,配合着当时一班文人的共同努力,为五言诗的发展壮盛建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