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取向简介||《叙事取向实践解析》笔记(一)
1叙事
叙事,是按照一定的情节,将发生的事情进行排列,从而表达出具有个人体验的、有意义的言语形式。言语学中的叙事:回想起至少2件具有时间间隔的已发生事件,在将这些事件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谈话语境会对表达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见,叙事是一种语言形式,选择个人体验中发生的事件,为其建立脉络,在赋予情节的过程中传达意义。
叙事的出发点在于“人生活在各式各样的现实中”,我们常将心理化的现实置于最优先的位置。从叙事的角度出发,人所生活的现实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被创造的、被修正的,事实仅仅是创造出现实的素材之一。例如,在空椅子技术中,椅子上并无他人,但来访者却能够沉浸在与某个人对话的心理现实中,与象征进行互动。又如电视剧所创设的情境,虽然是虚假的,却能够让人代入其中让人仿佛也经历了这些。通过对意义的诠释,个人创造着现实,所以每个人的实际体验和整个事实并不一致。现实也并非只有一个,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对话产生新的现实——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将会使现实发生变化,例如,我在面对“努力工作”这件事时,与内卷达人表述的现实是“有在认真努力地设计实验、这样的生活感觉很充实”,而与亲密的朋友表述的则是“我也不想这样,这样太累了,都是被逼的,真想快点躺平”。不难发现,叙事模式的心理学探讨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如何经营并展开自己的生活,如何赋予其意义。
2叙事与医疗
Kleinman认为疾病有两种不同的说明模型:
(1)病症模型。医疗专业人员描述病症所生成的现实。
(2)病痛模型。患者描述生活中的病痛生成的现实。
这两种模型既冲突又相互交织。专业人员从“外部”构建病症,患者和患者的家属从“内部”描述病痛。医疗专业人员往往通过症状表现及应对来与患者沟通,“什么什么症状”、“吃什么药”……;患者则常常带着自己的生活故事来与医生沟通,“痛苦如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病症让自己如何痛苦”……医学常用可视化的方式来探寻病症,但病痛中不可见的体验(患者及其家属经验的)也需要被听到。医疗人员将生命水平的应对放在第一位,而从患者的角度看,接受治疗时的自己还会带着自己的生活、人生的历史(不止有生命水平)。
无法预期的事件所带来的打击,会让一直尝试解读生活意义的作为生活主体的“我”的整个现实动摇,突如其来的病症也会让患者稳定的生活现实被打破,原先可能很稳当的日常生活因为一场病而被打破,于是患者常常会带着这份现实稳定性崩塌的体验问诊。基于此,叙事取向的治疗主张根据主体的经验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病痛是一个人处于生活语境中的“活着的经验”,躯体症状因处于患者的生活而产生了各式的意义。
叙事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科学(医学)的视角中脱离,看到不同个体应对同样症状时形成的不一样的现实。同样,从叙事的角度出发,自伤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自伤可能是对与自己力量关系上有悬殊差距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支配的无声抵触,也可能是当事人对周围的一种挑战——当事人在没法抒发情绪或发声求救时,不自觉地通过自伤发泄(如在恋爱、亲子关系中,以自伤向无法回应自己的对象、家人抒发情感)。
来源:
《叙事取向实践解析》
森冈正芳 编著
吉沅洪 等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