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1.2.3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

2023-11-09 10:5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


  古希腊唯物论的最著名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时代,唯心论已经出现。德谟克利特提出他的“原子论”的唯物论,同唯心论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存在的,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变为无。一切事物都不是神灵创造的,而是由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原子的种种结合产生的。各个原子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只有形状、次序、位置的不同。宇宙万物都是原子结合的种种特殊形态。原子的结合就形成物体,原子的分离就使物体灭亡。他甚至认为,“灵魂”也是由极其精细的、火焰般的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在“广袤的虚空”中,原子受必然性所制约,永远在上下运动着,互相碰撞,互相排斥,因而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多样性。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1]原子是存在,虚空是非存在,原子与虚空,表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这是他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见解。

  德谟克利特认为运动和物质不能分离,而物质是永恒的,因而运动也是永恒的,它在时间上没有开端,也没有终止。在希腊哲学史上,德谟克利特是最先提出空间和时间概念的人。他反对唯心论的目的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他说过:“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2]在这里,他已企图在物质世界本身中去探求现象的因果联系了。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的贡献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获得对物体的认识,是由于物体中源源不绝地流射出的一种极微小的粒子(“偶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的结果。这种猜测在今天看来虽然是幼稚的,但却是唯物论的,因为他明确地肯定了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客观对象。其次,他还模糊地猜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他说:“有两种形式的认识:真理性的认识和暧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真理性的认识和这根本不同。当暧昧的认识已经不能在最微小的领域内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嗅、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又要求精细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3]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不承认有重量和性质的不同,这种物质观和运动观带有机械论的色彩。他认为只有形状、大小是原子所固有的,是所谓“按照真理的存在”,而色、香、味、声、冷、热等等则不是原子所固有的,只是所谓“按照意见的存在”,这就给唯心论留下了可乘之隙。他把必然性同偶然性机械地对立起来,在正确地强调了必然性的同时,却错误地否认了偶然性,竟把“偶然的”同“无原因的”等同了起来。他虽然猜测到了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区别,却未能正确地理解这种区别,他并不是把理性认识理解为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的结果,而只是把它理解为一种原则上可以感知的、但比较精细的对象作用于人的结果,即仍然不理解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不过,尽管如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总的说来毕竟是古代哲学斗争中唯物论路线的代表,他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在当时受到唯心论者的疯狂反对(柏拉图主张烧毁他的全部著作),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唯心论者的贬斥和诬蔑(如列宁所说,黑格尔对待德谟克利特就像后母对待继子一样),甚至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论还对他大肆攻击,就像攻击一个活着的敌人一样。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才客观地估计了他对人类认识史的贡献。

  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的古代唯物论者是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发展,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伊壁鸠鲁则进一步承认了原子有重量和性质的不同。这是对原子量的天才猜测。如恩格斯所说:伊壁鸠鲁“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4]第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只能作直线下落运动;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在下落过程中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可以发生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正因为这样,原子才可以互相碰撞,互相结合,从而生出万物。这是关于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事物内部的辩证法观点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唯心论的有力打击。第三、德谟克利特机械地理解必然性,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伊壁鸠鲁纠正了这个缺点,指出了偶然性的客观存在。第四、德谟克利特错误地把认识的对象分为“按照真理的存在”和“按照意见的存在”;伊壁鸠鲁纠正了这个错误,指出色、香、味等等也是对象本身固有的属性。第五、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了解为互不相关的、只有“粗”“细”之分的两种认识,并且有低估感性认识作用的倾向;伊壁鸠鲁则虽然仍从“偶像论”的观点看待认识问题,但他却能够指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结果。他认为感性认识本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性认识所作的判断和解释之中。这表明他已经模糊地觉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比德谟克利特前进了一步。第六、伊壁鸠鲁还朴素地猜测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他认为要“实现必要的愿望”,就要“服从自然界”。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见解。

  由于伊壁鸠鲁坚持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有力地打击了唯心论和宗教谬说,所以他也像德谟克利特一样,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代也还受到唯心论者的仇视和攻击。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的贡献作了充分的估价,并且称他为希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


注:

[1]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版,第21页。

[2]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版,第103页。

[3]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版,第106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8-29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1.2.3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