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攻、伏击和打击(the feint, the ambush, and the strike)
1942年7月,中部前线,两个德军装甲师在两个步兵师的支援下发动了进攻,德军的目标是向雷塞塔河(Resseta River)推进(情报显示雷塞塔河附近苏军正在构筑更多的工事)。苏军构筑了大量的雷场和工事。有些地方的苏军防御体系已达到了3英里的纵深。进攻发起前,德军的航拍照片没有显示任何苏军坦克的存在。
进攻的前两天,进攻按计划进行。两个步兵师穿过地雷带,打穿了苏军阵地。第三天,两个装甲师向雷塞塔河进发。两个装甲师的兵力为:第11装甲师满员,第19装甲师只有T/O&E编制表的60%。只有大约一半的装甲步兵是摩托化部队,其他装甲步兵必须徒步行进。与此同时,苏军派出了包括坦克的增援部队。苏军的空军(特别是战斗轰炸机中队)尤其活跃。

下面描述的战斗发生在密林附近。密林附近的能见度很低,河道只能从几个地方涉水通过。当天天气温暖且晴朗。
当第19装甲师从霍米什基(Kholmishchi)向东北方向进攻时,前沿装甲部队(forward armored elements)在尼基茨科耶南部遭遇到了苏军强烈的反装甲抵抗。在此处的苏军防御体系在其计划时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植被的隐蔽优势。一支德军装甲部队的行进纵队直接冲到了苏军反坦克炮的前面。苏军为反坦克炮构筑工事,使炮口刚好露出地面以减少被击中的概率。同时,为使反坦克炮能够互相支援。苏军将反坦克炮成对部署。两门成对部署的反坦克炮中间还有一门装载在两轮农用手推车上的反坦克炮作为假目标(略微进行了一点伪装使其露出足够多的部分以使其能被发现,但没有对其进行工事的构筑)。
德军坦克在前进时,苏军在工事内的反坦克炮进行了一轮齐射,接着立刻停火。德军在苏军开火后索敌时发现了装载在两轮农用手推车上的反坦克炮(假目标),随后德军向发现的目标移动。当德军的坦克在压制假目标时,隐蔽阵地里的苏军反坦克炮对德军坦克进行侧射。结果,在德军击毁所有苏军反坦克炮前,德军已经损失了数辆坦克。
苏军利用假目标的暴露,使德军的坦克转向假目标,从而使德军暴露自己的侧面弱点给苏军反坦克炮。
——————————————————————————————————————
在第19装甲师通过尼基茨科耶后,第19装甲师又在尼基茨科耶北部遇到了麻烦。德军多次被多组由5到7辆苏军坦克组成的装甲队从第19装甲师左翼的大型森林攻击:当德军装甲载具通过后,苏军向德军后续的轮式载具开火。当德军发起反冲击时,苏军坦克又迅速撤退到森林中,接着转移到另一个阵地。在这次战斗中苏军虽然使用的是无法与德军在开阔地形对抗的老式坦克,但苏军使用打完就跑(hit-and-run)的战术获得了很好的战果——德军遭受了大量的伤亡,同时也被迟滞了相当可观的时间。
德军师长立刻命令一个装甲营掩护全师行进纵队的左翼。在工兵的支援下,装甲营对左翼森林边缘进行清理以避免再遭受突然袭击。
需要注意到的是,德军发现在密林地形战斗时坦克需要有步兵和工兵协助,因为坦克无法看见或听见足够多的声音,导致其无法独立地安全行进。
———————————————————————————————————————
与此同时,第11装甲师在第19装甲师右翼向雷塞塔河行进,按计划从乌里亚诺沃向东北方向进攻。当领头的德军坦克接近瑞世萨村(Rechitsa)时,几辆T34突然从非常深的沟壑中出来,从德军左翼向德军装甲部队开火。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T34沿沟壑撤退并重组,在更北的另一个地方重新发起进攻。
被派去追击T34的德军中型坦克又突然被附近沟壑的侧射火力击中,在索敌时,德军发现苏军给自己的重型坦克构筑了车身隐蔽的阵地。苏军的重型坦克一直等到德军坦克进入射程内时才开火。当德军决定绕过苏军坦克阵地时,苏军的重型坦克从沟壑中退出来,向北撤退。
尽管苏军坦克在数量上远不及德军坦克,但他们利用非常适合地形的战术给德军造成了沉重的代价。苏军非常有技巧性地利用了重型坦克的火力和T34的机动性,弥补了重型坦克的笨重和T34的不足。
———————————————————————————————————————
起初,第11装甲师的指挥官试图用火炮和反坦克炮应对这些不寻常的战术。在火炮和反坦克炮对这些战术无效时,指挥官决定请求空中支援。在战斗机的保护下,侦察机在该地域上空盘旋,并与师指挥部保持无线电联系。最少有一架德军侦察机在一直在德军前进轴线(advance of axis)上空盘旋,并用无线电和照明弹报告了苏军坦克的隐蔽处。这些苏军坦克位置的信息传递给了德军各级指挥官。一旦德军侦察机发现苏军坦克部队的存在后,侦察机就会持续监视苏军坦克直至苏军坦克被消灭或向北撤退。通过良好的空地协同,德军给苏军装甲部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苏军装甲部队不得不撤退。
———————————————————————————————————————
尽管在最初时遭遇挫折,但这次德军装甲进攻行动迅速而成功地结束了。
但是第11装甲师仍然没有发现最后一群神出鬼没的T34。当第11装甲师进攻科洛索沃(他们到达雷塞塔河之前的最后一个目标)时,苏军从离河不到一英里的德里托沃方向派出了20辆T34。
苏军装甲部队在科洛索沃北部与前进的德军建立接触后,T34开始撤退,苏军开始进行迟滞行动。当德军装甲编队全部通过科洛索沃后,他们受到了来自城镇北部树林的反装甲火力的猛烈攻击。大部分德军装甲向左翼反装甲火力所在的树林行进,其他部队在主前进轴线上停下。当德军坦克转向靠近到树林附近后,一整个旅的T34从科洛索沃西部的伯利亚纳出现,对德军坦克的侧翼和后方开火。这迫使德军不得不撤退回科洛索沃。紧接着一场激烈的坦克战发生了。尽管科洛索沃在这场战斗中反复易手,但在第11装甲师师长动用了所有的火炮和反坦克炮后,德军牢牢地掌握了这个城镇。
20辆T34的接触和后续的装甲迟滞行动减慢了德军的前进速度,为科洛索沃北部的苏军反坦克炮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目标。这场反坦克炮和T34进行的反装甲伏击本身不足以严重伤害德军装甲师,但转移了德军的注意力,使得苏军装甲旅能够对德军的后方和侧翼实施惩罚性的进攻。苏军战术计划的三个阶段——佯攻、伏击和装甲旅打击(the feint, the ambush, and the strike of the tank brigade)完美地协调在一起。另一方面,如果德军的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行动有效的话,指挥官就能及时得到苏军意图的预警。
——————————————————————————————————————
总结
在雷塞塔河以南的战斗中,苏军展现出他们在不同地形下适应并调整装甲战术的能力。尽管德军数量远超过苏军,但苏军仍然能使其遭受大量伤亡并迟滞其前进速度。
与1941-1942年冬季的交战不同:在1942年的头几个月,苏军坦克开始以旅为规模战斗。这些新组建的单位的坦克大部分由T34组成,偶尔也有一些轻坦和KV坦克。苏军装甲旅主要用来突破德军主要抵抗线(main line of resistance,MLR),扩大空隙,突破其纵深。步兵旅或师通常和装甲旅结合在一起:要么在进攻第一阶段步兵乘坦克进入战场,要么步兵在突破后扩大空隙并确保主力的侧翼安全。为后一种目的,苏军同时使用了徒步和摩托化步兵。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徒步步兵,也经常跟着前进的坦克,巩固并守住坦克占领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