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银行家》观后记:从得州到温州,莫不如是
今年去电影,虽然前两天上海出现了三个确诊病例,但对中风险地区之外的地方影响并不大,倒是有不少医院临时停诊,现在也陆续恢复了。

走在大街上也能看到人虽然不多,但大家都没有很紧张,生活还是在正常进行。当然,这要感谢上海的精准防控政策和防疫相关人员的努力。
票是昨天买的,没有太想看的电影,但是又想看电影,最后挑了《银行家》。故事原型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只是看到主演是安东尼·麦凯和塞缪尔·杰克逊,漫威电影里的“猎鹰”和神盾局局长,这两位同时也是制片人,深度参与到了影片的创作,感觉应该不会踩雷。

当然,买票的时候也看到近期票房不错的两个电影《扬名立万》和《门锁》,可惜都没有想看的欲望。
虽然是美国进口片,又是漫威影星主演,但《银行家》并不是大片,不管是电影公司的名气还是投资规模以及电影场面,都属于一部小成本电影。不讨喜不刺激,票房也不好。
但电影是值得看的,不会踩雷。影片不仅达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平均水准,甚至还要高出一些。故事背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容是种族歧视的抗争,两位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隐瞒自己的黑人身份,将一位白人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出面收购大量的房产用于出租,随后又回到老家得克萨斯州收购了两家银行,这也是电影名字《银行家》的由来。
这位白人是真正的“白手套”,当然最后那位被两人调教出来白人成为了他们的合伙人,故事急转直下,司法部门介入,听证审判铃铛入狱,商业大厦也随之倾倒。
这种“白手套”的做法,往往出现在社会制度限制或者不合法的情况下。比如一个官员,不能参与经商,但是可以通过找一个白手套的形式,进行商业运作并获得收益。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官员落马的通报中都有提及。
还有一种是民间的,当你的身份不被允许参与某项经济活动的时候,准确地说你没有资格办理某个经营证件的时候,你也需要一个“白手套”。
这一点在八九十年代很正常,项飙在《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中,写了很多类似的案例。作为外来人口的温州人往往需要找北京当地人的合作才能做成某个生意,或者说申请到某个经营证件。
那个年代中国的外来人口,准确地说是农民和那个年代美国的黑人一样受到各种制度的限制,限制你的经济活动,限制你的财富积累,人被牢牢地固定在某个阶层当中。
温州人靠着合规或者半合规甚至造假的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倒逼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当然也不只是温州人,这是所以不甘心只能做农民,不甘心忍受贫穷的人共同的努力。
改革从来都是倒逼的,没有人会主动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不仅仅是社会的改革,公司也一样,王健林当年也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轻资产的道路,他是不会主动走这条路的,现在的许家印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的改革也是倒逼的,在两位主人公的入狱不久,出台相关规定,房地产出售或者出租不能因为种族或者性别而不同,有钱就可以租或者买,而不是必须是有钱的白人,这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隐形的种族隔离。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制片方很可能只是想讲一段关于种族歧视的历史。票房能不能收回成本并不重要,就像有的导演说的,不能只拍赚钱的电影,不赚钱的也可以拍一些。当然,不赚钱可以赚名声,或者说满足自己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