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给各位亲爱的京剧写手们(秋思)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吴汝俊的,与其说是介绍还不如说是吹捧,但好像吹捧的有点过了,文章说,吴汝俊是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唯一男旦,呵呵,先说“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唯一男旦”这种提法,我觉得至少是不够准确,如果不是恶意吹捧的话,那么只能说作者太孤陋寡闻了,或者可以说作者是个“戏盲”,太无知了,既然是“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唯一男旦”那一定是全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啦,啊呀,全世界我可不知道,那说说我知道的吧,吴汝俊是东渡日本深造的,那就说说余热未消的日本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他应该也算是男旦演员吧,在歌舞伎演出中男扮女装,前不久还演出了中国的传统昆曲《牡丹亭》,饰演杜丽娘。再说说中国,我知道的,单国家京剧院就有刘铮、杨磊这样的优秀男旦演员活跃在舞台上,还有梅剧团的胡文阁、济南团的白洪亮,长荣团的朱俊好等等,都是当今舞台上不错的男旦演员,刘铮还东渡日本和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昆曲《牡丹亭》,也获得了轰动效应和好评,只不过他们的自我炒作都不如吴汝俊而已,这样看来“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唯一男旦”这个说法可以去掉了吧。
文章又说,吴汝俊从表演到创作样样精通,这样样精通的概念怎么说呢,简单的说就是样样都好呗,创作我不知道,不能妄加评论,表演我是看到过的,大家都知道吴汝俊是学京胡出身的,那是科班,好坏自不用说,但表演要说好,那就太牵强了,充其量那也就是个“不错”的票友,要没有那些经济基础,他的京剧是没有观众基础的,结论是,现在的剧场坐的满不满和艺术好坏是没多大关系的。
文章还说,吴汝俊在日本成功的将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伴奏乐器地位的京胡和最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独创出风格鲜明的京胡轻音乐,为京剧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立下汗马功劳。言下之意就是在吴汝俊的改造下,京胡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京胡在京剧舞台上永远是伴奏乐器,永远是为演员的演唱服务的,成不了主角,就算是开京胡专场,只要有演员演唱,它就只能回到它应有位置上。而在民乐中京胡早就有了它的主导地位,有自己的曲牌和独奏、协奏曲目,早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了,这不是吴汝俊一人努力的结果,是几代艺术家的创造结晶。话说回来,哪天要是在京剧舞台上,琴师坐到了舞台中央,而演员站在乐池里伴唱,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京胡在京剧舞台上的主导地位。至于为京剧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的应该是梅兰芳、程砚秋这样的艺术大师吧,因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就已经在美国、欧洲等地演出、游学,做艺术交流了,并且这样的演出、交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吴汝俊的努力充其量也就是“锦上添花”。再至于走向年轻人这一说,唉,还是值得商榷,不过我说了也不算,可以在网上做个民调,看看有多少年轻人是看了吴汝俊的表演而喜欢上京剧的。
文章还提到了轰动一时的那两出吴氏“杰作”:《武则天》和《贵妃东渡》,先不说这两出戏怎么样,先说这所谓的“轰动一时”,大自然有轰动一时的“杰作”,但那都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那都轰动一时,结果是给人们带来灾难,那么艺术界的轰动一时呢,梅兰芳也有轰动一时的作品,《邓霞姑》、《一缕麻》、《俊袭人》等都曾轰动一时,但梅兰芳自己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些创作,足可以说明这轰动一时并不是什么好事,而真正的好东西是可以轰动一世的,比如,考古界的“马王推”、“三星推”、“法门寺地宫”等等等等,再说回京剧,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从1959年改编演出以后,经久不衰,2009年还有人改编演出,新年的大年初七还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出经典剧目,从1959年算起到今天,那就是半个多世纪啊,这才叫精品力作,要从豫剧的角度看,那就时间更长了,而《四郎探母》、《群英会》等传统剧目历经百年而不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但反过来说要是五十年以后还有人演出这两出吴氏“杰作”,那也就说明戏是成功的了,不过照现在情形看,估计到那时根本就不会有人记得这两出吧。
以上是一些个人的看法,写这些内容的初衷并不是对吴汝俊有成见,也不是批评他的优劣,毕竟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写这些的意思是想说,我们有些文章的作者,尤其是传播媒体的作者,在下笔的时候,能不能多了解一些有关情况,不要随心所欲,毕竟你的文章是有着舆论导向作用的,即便不了解情况,不能给别人正确的资讯,那至少也应该做到不要误导你的观众、听众或者读者,否者就变成“拉写”了(拉起来就写)。传统艺术已经这样了,请各位大德“手下留情,笔下超生”吧。(2010-2-25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