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的战略性撤退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这几句诗大概知道的人不多,是节选自阳明先生假装自杀时留下的绝命诗。原诗较长,这几句我觉得是精髓,就摘录出来。尤其百年臣子一句,有点回肠荡气的感脚。大儒王守仁青年的时候因直言而顶撞了大太监刘瑾,刘瑾是司礼监的掌印,多大的权势!掌印与秉笔可以说宦官巅峰,皇帝最倚重的心腹。在皇权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这个高度,他就是一团屎,你也得捧着,明知道他连猪都不如,你也要歌功颂德。王圣人直接掀桌子,顶肺管子,结局可想而知。刘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怎么说呢,毕竟是古人,还是要讲点面子,讲点技术水平的。不好简单粗暴的杀掉,拉出去delete的。所以便从中央部委干部直接发配到贵州龙场做乡接待办主任,以图在偏远的发配路上暗中做掉。如果这事放在别人身上,估计就死在荒郊野岭了,但是阳明先生是个头脑灵活一辈子不肯吃亏的人物,于是他在察觉不对后,便找机会留下了绝命诗一首,伪装了自己投河自尽的假象,溜走了。直到刘瑾被三杨扳倒,他又施施然的复活了。
关于王圣人这一段经历,后世弟子可能是觉得有点怂,有点不伟光正,所以提及甚少,而且多加以文饰。我倒觉得其实也没啥,蝼蚁尚且贪生,圣人就不应该怕死吗?好像法律也没这么规定过,不做无谓的牺牲也没什么不好。王阳明如果当时死了,也许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一笔,被迫害的忠臣好人,得到了一些廉价的同情和赞扬。但也就没有后来二十八天平灭宁王造反,光大陆九渊心学,影响后世数百年的风骚绝唱了。我觉得他这段经历可以称为战略性撤退。
在更早的时候,古代的希腊,曾有两位大哲人相隔大约七十年的时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位选择了以生命捍卫荣誉和信念,他是苏格拉底。这位睿智的老人留下一句遗言,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而另一位则是转身就跑,他是亚里士多德。有意思的是,实用主义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正面硬钢,理想主义者亚里士多德选择了来日方长。


我尊重他们每一位的选择,也敬重他们每一位留下的伟大思想。对阳明先生和亚里士多德的战略性撤退,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子曾经曰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有人选择正面硬钢,有人选择暂时撤退。很难说谁对谁错,但也不用嘲笑暂时撤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