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一卷 第三章 历朝历代辨伪学的发展 读书笔记
战国时期孟子的理论
孟子在战国时代初期, 已经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说当时的人也没有全部信古书。
韩非子也曾经怀疑过诸子百家编造的“上古尧舜禹”的故事
司马迁是辨认伪书的祖先
但是当时没有辨伪书的学问和标准,所以秦朝的伪书 伪说流传到汉朝很多,司马迁要在好大的书海寻找真相 肯定练就了辨认伪书的本领。可以这么说司马迁是辨认伪书的祖先。
张霸伪造《古文尚书》
张霸,西汉东莱人,成帝时求古文《尚书》,霸以能为“百两篇”征。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篇或数简,文意浅陋,以中书校之,非是
西汉末年群体辨伪
西汉末年,已经有不少今学家开始怀疑 晚出的古书真实性,东汉的学者曾经专门著书去怀疑《周礼》,这种怀疑的精神值得赞扬。
三国到隋朝
人们开始注意文笔 ,辞藻 ,对于考证的事业,不再那么热衷,不那么注意,尤其没有了怀疑的精神。
穿插东晋时期
道安和尚编写了一本《疑经录》,把一些可疑的佛经编订成册。但是很不幸的是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开元释教录》,一味贪多 不知辨认真假,把位数编入其中,从此,佛经的辨伪学渐渐式微。
李唐时代
柳宗元怀疑《鬼谷子》《文子》《列子》《亢仓子》都是伪书
北宋
宋人最早比较有名的怀疑古书的人是欧阳修,欧阳修怀疑《易经》,还做了一个作品,《易童子问》《童子问易》,假托一童子,以其与自己对话、请教易学知识形式成书。欧阳修认为《易传》不合圣人之旨,“非圣人之作” [1] ,在此书中彻底否定了孔子作《易传》的事实。
后来的还有王安石怀疑《春秋》 司马光怀疑 《孟子》
南宋
朱熹也曾经为辨伪《古本尚书》做了一些工作
南宋叶适:他著有《习学记言序目》他对很多经书怀疑,也不相信《易经》“十翼”是孔子做的。
元朝
明朝初年
明宋濂撰辨伪书,《诸子辨》,研究先秦至宋诸子书极有心得,成是书,辨各家思想及各书之真伪, 凡四十四篇。为考识古书真伪专著,深为清代辨伪学者重视。
从前的人往往会指出一些书是伪书或者哪一章节哪一篇是伪造的,宋濂是第一个专门编撰一本书去辩论群书。
明朝末年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著。3卷,目的是辨订古代伪书。
《四部正讹》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将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不仅对诸书真伪有深入的具体考证,而且在卷首概括举例伪书现象、类型多达21种,第一次把伪书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且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总结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第一次把古籍文献的辨伪工作做了方法论的概括,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形态。
清朝时代
清代胡渭撰:《易图明辨》全书共分十卷,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契》,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陷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封变,卷十辨象数流弊。
民国时代
辨伪比较有名的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钱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