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被夹怒发专栏」——对森森原作《女士香烟》的鉴赏
看了一下评论,非常尊重大家的看法,不过对于大家“很难产生共鸣”的观点,我略微有不同意见。(非杠非黑非吹,狗头保命,无任何标新立异的意思,不赞同我对观点可不必特意回我。本人非音乐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言论均为业余。)下面是我的废话小作文:

可能是我的共情能力一直比较强,而在成年的这几年内又比以前更为突出,往往导致一些强于他人的情绪反应,浪费了很多纸巾。因此,我一直觉得森森的歌词(语言、文字)是用最朴实的文字写最动人的话语,引起极大共鸣。诗“可以怨”,“不平则鸣”,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亦是如此。
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念愿望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有两种意义:
1.读者被作者打动后,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想作者所想。
2.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

因此:
1.品味森森原作《女士香烟》,我感受到了歌词的清丽自然与哀怨通俗。被森森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爱森森所爱,憎作者森森所憎,想森森所想。可能是由于有着宏观上与森森勉强相似的经历,我找到了些许共鸣;又由于阅历不够,资历尚浅,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尚幼稚,我不能很好地与森森极大程度相通悲欢,不能写出美而正的评论(废话)。
2.“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听众同样有一千首《女士香烟》。“诗无达诂”,流行歌曲歌词也像这样。持“难引起共鸣”观点的人,在生活与情感上或许是幸运的。而一直以来,我则坚持认为,森森的作词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多白描与反复;不尚工词,不囿押韵,不固步自封。在歌词与自传中,语言流露元白遗风。
3.纵观歌词,全词无生僻之字,亦鲜艰深晦涩之言。平铺直叙,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幅哀伤忧愁的失恋画卷。开篇用四个六字句“我以为会想你,我以为会怨你…我以为我懂你,我以为我爱你”重章叠唱,祧《诗》遗风。运用虚拟语气,以“我”为主语,更增添了歌词的可信度与故事的真实性。化用成语“云淡风轻”,体现事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后的强颜欢笑。在其中插入一个“了”字,实词虚词相间分布,为骚体在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变相运用(狗头保命)。“有的人已不在我枕边”是非副歌部分的泪点。森森以极为写实的手法,描绘一幅令人痛彻心扉的场景,听罢心碎。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境。
副歌部分“点一根没那么冲的女士香烟,自作聪明;点一部黑白的爱情小众电影,半晕半醒”长短句交错使用,唱来朗朗上口,更增添了悲伤气氛,奠定全曲灰色的基调。“自作聪明”亦为虚拟语气的巧妙使用,暗示“已矣过往不可追”的沧桑与凄凉。黑白电影是不可能让人“半晕半醒”的,而森森却这么写了,将一个隐含的比喻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森森用酒比喻“黑白电影”,体现了思念至深之时,宿醉阈值之低——即使不用酒精,也会醉。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暂时逃避悲凉哀伤现实已求得一点温暖慰藉”表现的淋漓尽致。“半晕半醒”,颇有些《故都的秋》中“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风貌。森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废话评论,希望森森看不到这里。(森森别打我)我可能是疯了,对着森森的作品开始文学艺术鉴赏(支付宝到账0.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