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花之乱(12)大内义兴上洛

将军复任
永正五年(1508年)七月一日,朝廷正式下诏再度任命足利义尹为征夷大将军,流落近江国的足利义澄反倒变成了前将军。
足利义尹复任将军以后,各地的守护大名都派出了使者前来京都道贺,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和对待当年在越中国的足利义尹一样,只表达了自己衷心的祝福,并没有给幕府实质性的帮助。
随着幕府将军的直辖武装奉公众在明应政变中分裂解体,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要想在京都立足,就必须要依靠有力大名的军事支持。例如足利义澄受到细川京兆家的支持才能够呆在京都,在细川高国等细川氏一门背叛他后,他便只能逃亡别处。现在的足利义尹也是如此,支持他在京都建立起幕府政权的乃是大内义兴、细川高国、畠山尚顺、畠山义元四人。
大内义兴、细川高国的出身自不必说,畠山尚顺也自始至终都是足利义尹的支持者,最后一位畠山义元并非是畠山金吾家出身,而是能登畠山家的家督,受到畠山尚顺的提携才能够来京参与幕政。
除此以外,在明应政变中与细川政元合谋废掉足利义尹的伊势贞宗并未随着足利义澄逃亡近江国,而是留在了京都,随即被足利义尹派人拘捕,不过,此时的足利义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冲动的年轻人了。伊势贞宗是政所执事伊势氏的嫡流,在京都政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伊势贞宗也是因为与之交好的细川高国的劝说才留在了京都,并且伊势贞宗在关东还有个如日中天的表弟,所以没多久足利义尹就下令让伊势贞宗官复原职,一切如故。
另外一边,为了感谢大内义兴的协助,足利义尹将相国寺崇寿院的领地和泉国堺南庄赐给了他,但是大内义兴却推辞了这块封地,最终足利义尹将庄园赐还给了相国寺。因为大内义兴辞封的缘故,足利义尹认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武士,便特意提拔大内义兴出任幕府管领代兼山城国守护,同时还让大内义兴迎娶了畠山尚顺的妹妹。
大内义兴其实没有足利义尹想的那么多,此时已经是战国时代,各家大名大多数都在自家领地经营。对大内家来说,与丰后大友家在北九州的争霸才是今后的重中之重,毕竟掌握了博多港,就相当于掌握了日本对明朝、朝鲜的贸易航线。因此,大内义兴并不想卷入京畿的细川家之乱中,只想尽快返回领地。
再者,大内家的领国周防国的国衙领本是奈良东大寺的地盘,后来被守护大内家侵占,此次东大寺趁着大内义兴在京的机会向幕府提出抗议,要求大内义兴返还寺领。大内义兴虽然承诺会在归国后处理此事,但是东大寺依旧闭门以示抗议,所以将堺南庄归还相国寺,也可以表示大内家对归还寺领的态度。
七月二十三日,大内义兴向足利义尹表示自己已经完成协助将军上洛复权的任务,想要率军归国。此时足利义澄、细川澄元都在近江国蛰伏,随时有可能反攻京都,大内义兴想趁二位发起战争以前先甩掉这烫手的山芋。
足利义尹自然不愿意放大内义兴走,毕竟他长年以来都是自己的支持者,大内家甚至因为庇护自己还曾被细川政元唆使朝廷将其指为朝敌。并且,让复数的守护大名留在京都,也方便足利义尹利用他们的势力互相牵制,保持幕府的平衡,于是他派出了时任政所执事的伊势贞隆与细川高国前去劝说大内义兴。
除了足利义尹外,后柏原天皇听说大内义兴想要回国,立马也派出前内大臣三条西实隆、武家传奏劝修寺尚显前去挽留。毕竟大内义兴一走,京都的守备兵力将直接少掉三分之一,到时候足利义澄、细川澄元必会趁此机会攻打京都,将京都拖入战火之中。九月十四日,朝廷下旨将大内义兴的位阶从从四位下晋升至从四位上,又在十月十四日给大内义兴的亡父大内政弘追赠从三位的位阶。
义兴与高国之争
明朝正德四、五年间(具体时间不明,对应日本永正六、七年),日本派出的勘合贸易船队来到明朝进行贸易。虽然中国方面的史料记载此为“日本国王源义澄”派出的使者宋素卿,但是宋素卿乃是细川高国的亲信,而此时细川高国早与足利义澄分道扬镳,所以这一次的遣明船有可能是细川家擅自派出的。利润巨大的对明朝的“勘合贸易”权,正是导致掌握博多港的周防大内家与掌握堺港的细川京兆家之间争斗数十载的原因。
堺南庄,顾名思义位于和泉国的堺,因而受封堺南庄本是大内义兴独霸“勘合贸易”的一次绝佳机会,但是大内义兴的眼光因为大内家对寺领的一向政策而告吹。再者,大内义兴并没有织田信长那样的眼光,他认为自己拥戴足利义尹上洛复权乃是首功,却只加封了个小小的庄园作为领地,所以有些不满。
另一方面,当时阿波细川家出身的细川澄元与时任细川京兆家家督的细川高国对立,导致细川京兆家在濑户内海的势力大减,不再能够对大内家造成威胁。所以大内义兴才会如此义正言辞地让足利义尹将堺南庄归还相国寺。
不过,两家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好转。此时大内义兴虽然因朝廷与幕府的挽留决定暂时留下,但是大内军近万人在京都的驻扎、军费是个十分让人头疼的问题。尽管足利义尹将山城国守护职封给了大内义兴,然而强龙难压地头蛇,山城国在细川政元时期就被细川京兆家给领国化了,所以各地的领主都不买大内家代官的账,征税之事也是寸步难行。
永正六年(1509年)正月,大内军麾下的石见国国人三隅氏与细川家的代官柳下氏因为争夺前关白一条冬良的地皮使用权而发生了争吵,随即升级为小规模合战。大内家的代官们自然站在三隅氏的一边,但是他们却被地头蛇细川家的代官给击败,战死二十四、五人左右。这件事让大内义兴倍感耻辱,京都也风传大内军将与细川军展开大规模合战的谣言。
大内义兴与细川高国的冲突惊动了幕府,足利义尹不得不亲自奔赴大内义兴的宅邸安抚他的情绪,同时招来了细川高国进行调解。最终,靠着幕府将军的介入,大内义兴才以“遵守将军命令”为由与细川高国和解。
除了细川京兆家外,大内义兴的父亲大内政弘与畠山尚顺的父亲畠山政长在应仁之乱时曾是分属东、西军的死敌,如今两家虽然结为亲家,但是还是在八月起了一次小冲突。原因是因为足利义尹上洛之后最先造访的是畠山尚顺的宅邸,这让功劳更大的细川高国、大内义兴感到非常不满。
所以说,大内家主从在京都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好。不过,令大内义兴稍感安慰的是,在京都期间,他积极地与今川氏亲、伊达稙宗等地方大名展开外交,给大内家结交了非常多虽然没什么用但是看起来很牛逼的盟友。
刺杀足利义尹
永正六年(1509年)的上半年,京都迎来了难得的和平,足利义尹甚至自己的御所内举办了犬追物比赛,天皇与公卿们也都与大内义兴等大名通信交好,互相赠送礼品。
然而,自六月开始,京畿的氛围再度变得紧张起来。
此时,被逐出京都的足利义澄、细川澄元位于与京都近在咫尺的近江国,他们在此地也没闲着,一直在蓄力待发,想要夺回京都。是月,细川澄元的家臣三好之长率领着三千人的军势在山城国的如意岳布阵。如意岳是位于京都东部的大文字山的山头,海拔四百六十五米,是京都的门户之一,也是恫吓京都的最佳地点。三好军在此地扎营,意味着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发兵进攻京都。
六月十七日,细川高国率领细川尹贤(细川典厩家)等人出阵,畠山尚顺也派出了有力家臣游佐氏指挥军势支援,加上大内义兴派出的陶兴房的军势,足利义尹派的军队大约有两、三万人,是三好之长的十倍之众。
因为兵力差距巨大,三好军在与细川高国等人还未交战就不战自溃,幸而在十六日至十七日的半夜里下起了大暴雨,凌晨又起了大雾,三好之长才成功从战场脱离。细川澄元、三好之长在京畿号召各地武士支持自己,但是七拼八凑才凑起三千多人,在见识到支持足利义尹的大名们的军事实力后,主从二人决定暂时避开锋芒,返回老家四国岛的阿波国胜瑞馆韬光养晦。
八月,三好之长之子三好长秀在伊势国都会郡的山田被国司北畠材亲抓捕,最后自尽而死,享年三十一岁。三好长秀便是三好元长之父,日后的“天下人”三好长庆的爷爷。
失去了细川澄元、三好之长的直接支持以后,足利义澄在近江国的势力大减,武力进京之事变得遥不可及。为此,足利义澄决定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自己的归洛愿望,即训练刺客刺杀足利义尹。
永正六年(1509年)十月二十六日零时左右,足利义尹与侧近们刚结束酒宴睡下,刺客円珍便带着手下进入了将军御所中,在一个被收买的将军同朋众的指引下,刺客们来到了足利义尹的卧室外。
足利义尹察觉到外头有人,便高声询问是谁,见无人答应,便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刺客们闯入足利义尹的卧室之后,足利义尹仅身着常服,手持着太刀与刺客们交战。尽管足利义尹大声呼救,但是他的侧近们却因为宿醉没有听到将军的呼唤。眼见大难临头,浑身伤痕累累的足利义尹突然灵机一动,吹灭了烛灯,随后退到暗处与刺客交手。在一片漆黑中,足利义尹的乌帽子被刺客击落,刺客们误以为足利义尹已死,便收刀匆忙离去,留下惊魂未定的将军。
与江户时代创造出的“剑豪将军”足利义辉不同,足利义尹独战一群刺客之事见于当时公卿三条西实隆的日记之中,足利义尹本人也在此战中身负七、八处伤口。
足利义尹差点遇刺,让时任幕府管领的细川高国颜面无光,毕竟同畠山尚顺、大内义兴等人比起来,京都乃是细川京兆家的地盘,竟然也能被足利义澄派出的刺客渗透。为此,细川高国向足利义尹提出报复足利义澄的建议,在获得将军首肯后,京兆家便开始筹划出兵。
永正七年(1510年)二月十六日,细川高国派近臣云龙轩率领两万大军出征近江国,准备攻打足利义澄居住的冈山城。因为此时细川澄元、三好之长已经离足利义澄而去,所以细川高国认为足利义澄并不具备抵抗细川京兆家的实力,再加上近江国北部的大名京极高清是自己的盟友,便婉拒了大内军、畠山军的参阵。
在足利义澄东逃后,接受了近江国南部的大名六角家的庇护,虽然六角家在足利义尹上洛后也向京都派出了道贺的使者,但是在这年细川军出阵之际,六角家却站在了足利义澄的一方。
细川军经过大津、坂本后于二月二十日渡过琵琶湖,来到冈山城附近的守山着阵。不过,因为足利义澄有六角氏、伊庭氏等有力武士的支持,近江国南部的武士们大都站在了前将军的一方。反观细川军这边,细川高国成为京兆家家督的时间不久,细川氏一门并未完全服从于他,再加上京兆家内许多善战的武将都死于永正错乱中,导致京兆家的军事实力非常低下,与细川政元时期拥有赤泽朝经、香西元长等名将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月二十一日,细川军撤往京都的后路被近江国的国人切断,本就战意不高的细川军瞬间崩溃,云龙轩也在阵中战死。收到败报后,细川高国想要引咎辞去管领之职出家,在足利义尹的劝说之下方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虽然足利义澄击退了侵入近江国的细川军,但是因为大内军未在此战中出阵,所以他也见好就收,没有对京都抱有不该有的想法。
船冈山合战
时间来到了永正八年(1511年)六月,身处阿波国的细川澄元宣布举兵上洛,同时细川澄元还拉拢了播磨国的守护赤松义村、细川典厩家的细川政贤、和泉上守护家的细川元常、淡路细川家的细川尚春等人加入了己方。为了将自己与细川澄元、赤松义村紧紧地联系到一起,足利义澄还将仅有的两个儿子足利义维、足利义晴(由于二者幼名都叫“龟王”,为了方便区分下文直接称呼他们的大名)分别送到两家手中做人质。
上洛的澄元军以细川政贤为主将,先是渡过濑户内海,侵入了和泉国,与畠山义英的家臣游佐印叟、摄津国欠郡郡代山中为俊合流。对此,细川高国也派出领国摄津国的国人出战,澄元军与高国军随后便在和泉国大鸟郡的深井乡展开激战。最终高国军败北,败兵逃进了堺港笼城,澄元军乘胜进入了摄津国欠郡。
另外一边,细川尚春出兵摄津国,包围了细川高国的代官瓦林政赖防守的鹰尾城,细川高国随后派出波多野元清出阵救援,击退了细川尚春。然而,细川尚春前脚刚走,播磨国守护赤松义村就率领着赤松军后脚抵达了鹰尾城,随即对城池发起强攻。八月十日,鹰尾城陷落,瓦林政赖退往摄津国河边郡的伊丹城防守,攻陷鹰尾城的赤松军紧随其后,将伊丹城也包围了起来。
与此同时,河内国一边,支持细川澄元的畠山义英击败了畠山尚顺,夺回了重要据点高屋城,畿内的局势对足利义尹非常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细川高国只得硬着头皮再次出兵,结果高国军又一次在摄津国被澄元军打得大败。
当高国军的败兵逃回京都时,京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河内国的畠山义英、摄津国的细川政贤、赤松义村,再加上近江国的足利义澄,若这些反足利义尹势力相继向京都进军的话,京都将陷入三方的包围之中。
八月十六日,足利义尹通过武家传奏广桥守光等人向后柏原天皇传达了自己将弃守京都的消息,随即在同日上午与管领细川高国、能登国守护畠山义元、大内义兴等将率军两万五千余人逃往细川京兆家的领国丹波国。足利义尹出逃后,细川政贤、细川元常、山中为俊等将相继进入了京都,不过此时赤松军还未突破伊丹城的防线,所以进入京都的澄元军仅有六千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是临时招募的浪人。
细川政贤进京后,先是烧毁了足利义尹的御所,随后又派兵将细川高国的宅邸破坏。后柏原天皇与公卿们听闻澄元军的举动后惊恐不已,担心澄元军会找曾支持过足利义尹的朝廷算账。好在前将军足利义澄并不想破坏自己与朝廷的关系,连忙派遣了侧近松田赖亮前往细川政贤的阵中,希望澄元军不要在京都引起骚动。
然而,就在形式对足利义澄一片大好的时候,足利义澄却突然得了急病,在松田赖亮进入京都的四天前,即八月十四日病逝,年仅三十二岁。足利义澄的去世,让澄元军阵脚大乱,原本准备率领四国军主力上洛的细川澄元突然停住了脚步,再加上赤松军被挡在伊丹城下,使得进入京都的细川政贤、细川元常等人成为了一支孤军。
足利义尹、细川高国等人逃出京都之时,麾下尚有两万余人,但是许多京畿的国人认为大势已去,便纷纷率领士卒逃亡,导致细川高国麾下军势人数锐减。不过,好在大内义兴的领国距离京畿遥远,大内军返回领地不便,所以没有像高国军那样出现大规模的逃兵。
探得澄元军阵脚不稳的动向后,足利义尹决定立即夺回京都。八月二十三日,足利义尹抵达京都附近的高雄尾崎坊,细川高国率军在北山布阵,大内义兴则率军在京都的长坂口布阵。为了抵御足利义尹的反击,细川政贤率领澄元军在船冈山布阵迎战。
八月二十四日,船冈山合战打响,兵力劣势的细川政贤在面对倍数于己的军势时依旧死战不退。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白昼,最终在大内军的奋战下,澄元军的本阵被攻破,细川政贤于京都的小川桥被斩杀,松田赖亮、山中为俊也相继战死,畠山义英派出的游佐印叟在被足利义尹军包围之后自尽。虽然澄元军战死人数分别有千余至五千余的不同记载,但是无论真实数据如何,船冈山合战的败北都给了澄元军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澄元军败北之谜
细川澄元军在船冈山合战中败北,很大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足利义澄突然急死所致,然而排除掉天命以外,又有多少人为因素在里面呢?
船冈山合战以前,大内义兴便派遣麾下的安艺国国人多贺谷武重进入堺南庄死守,以保障堺港的安危。堺港对大内义兴来说非常重要,此地既能够阻挡即将从阿波国上洛的细川澄元,又能够在确保大内军万一战败后退回领国的归路。
细川高国军在深井乡合战中战败后,许多败兵纷纷逃进了多贺谷武重防守的堺南庄之中,此时细川政贤若趁此机会攻打堺港,是非常有机会将其拿下的。可是细川政贤在深井乡合战取胜之后,却掉头北上进军摄津国,放过了堺港,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细川政贤的奇怪举动恐怕依旧和细川氏一门与阿波细川家的隔阂所致。此时若攻下堺港,那么细川澄元军的上洛之路将会非常顺畅,细川政贤也可以得到阿波细川家的军事支援。只是,在细川政贤看来,是时摄津国的赤松义村、河内国的畠山义英都在高歌猛进,加上支持足利义澄的近江众,己方的兵力足够将京都拿下,这时候若放阿波细川家的势力入洛,岂不是引狼入室?因而细川政贤最终放弃了攻打堺港的打算。
细川政贤的打算,使得阿波细川家的大军若想上洛,就必须独自强攻堺港。若京畿的局势一片大好,阿波细川家攻取堺港便是锦上添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但在足利义澄病逝后,畿内的澄元军阵脚大乱,攻取堺港便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这也是细川澄元最后放弃细川政贤等人,没有参加船冈山合战的原因之一。
足利义尹出走
九月一日,足利义尹在细川高国、大内义兴的拥护下凯旋归洛,进入了位于二条西洞院的妙本寺之中。九月十二日,细川澄元的坚定支持者、阿波细川家的前前家督细川成之因为船冈山合战的打击病逝,没了爷爷的支持,细川澄元暂时便没了声音。
可是,在外敌没落以后,没了共同敌人的幕府内部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的问题出在足利义尹对细川高国、大内义兴的不满之上。
此时的大内军已在京数年,长年离家在京以及沉重的军役让国人们痛苦不堪。虽然在船冈山合战时大内军的主力没有解体,但是参与大内军上洛又不属于大内家的传统领地周防、长门二国的国人们,却在船冈山合战的前后相继脱离大内军回国。大内义兴本人也在船冈山合战后表示理解这些国人,同时也暗自透露了想要率军回国的愿望。
面对大内义兴的归国愿望,后柏原天皇与足利义尹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反应。后柏原天皇在永正九年(1512年)三月二十八日,将大内义兴的位阶提升至从三位,将大内家提升至“殿上人”的行列,让其位列公卿,还肯定了大内义兴前一年在船冈山抵御“南东的凶徒”,保障京都安全的功勋。
大内义兴的崛起让一些人感到有些嫉妒与不满。虽然坊间传闻细川高国与大内义兴关系不佳,但是实际上真正不满大内义兴的,是幕府将军足利义尹。这年八月,足利义尹将播磨国守护赤松义村拉拢至自己麾下,但是身为“四职”赤松家家督的赤松义村却对大内义兴非常不屑,反倒积极地与细川高国靠拢。
永正十年(1513年)二月,赤松义村与细川高国开始交涉,希望赦免住在赤松家内的前将军足利义澄之子足利义晴。二月十四日,赤松义村派出的使者在田式部少辅通过政所执事伊势贞陆觐见了将军,正式向足利义尹提出此事。
值得一提的是,赤松义村书信的收件人仅有细川高国一人。足利义尹虽然非常大度地表示自己的敌人只有细川澄元一人,不会与前将军足利义澄的子嗣、近臣敌对,随后赦免了他们,但是暗地里却对擅自与赤松家来往的细川高国也产生了不满。与此同时,足利义尹还在同月表示“大内军即便归国也无妨”,极大地寒了大内义兴的心,刚恢复运转不久的幕府似乎又要再度解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月十八日,足利义尹突然离开京都出走,前往近江国的甲贺郡居住。足利义尹的出走,让幕府顿时没了主心骨,京都的人们也都认为足利义尹之所以离开京都,是因为不满细川高国与大内义兴的专权。
不得不说,足利义尹的这招是一步险棋,因为在公然与细川高国、大内义兴闹掰之后,后者完全可以抛弃他,拥立在赤松家居住的足利义晴为新任幕府将军。不过,足利义尹并不是没有算到这一点。
此时在京的大名们内部并不算团结,虽然大家都不愿意闹掰,但是还是会时不时起一些冲突。在冲突过后,必然会有某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的情况出现,如果冤冤相报的话,小冲突将会酿成大冲突,但是就这样和谈的话,吃亏的一方便会非常没有面子,在家臣心中失去威望。所以,在这个时候幕府将军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例如在先前大内家与细川家的冲突中,足利义尹下令后,吃亏的大内义兴便以“遵照上意”为借口与细川高国和解,挽回一些面子。然而,足利义晴时年不过两岁左右,大名们若是起了冲突,想依赖一个无知小儿进行调解明显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足利义尹赌二人不会拥立足利义晴为主。
果然,细川高国、大内义兴、畠山尚顺、畠山义元四人在将军离开之后,聚集在了政所执事伊势贞陆的家里商议,最终众人向足利义尹提交了宣誓效忠的起请文,将他请回了京都。足利义尹通过一次豪赌般的出走,将接近解体边缘的幕府再一次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侵攻大和国
永正十年(1513年)五月三日,足利义尹从近江国返回京都。根据时人的记载,归洛行列中的首阵为细川典厩家家督细川尹贤与幕府的御供众,足利义尹与能登国守护畠山义元紧随其后,跟在足利义尹队列之后的是细川高国的亲爹细川政春、和泉国下守护细川高基、畠山尾州家家督畠山尚顺、大内义兴、细川高国等人。归洛的足利义尹军总势达到三万余人。
十一月九日,足利义尹为了表明自己开创新时代的决心,听从权中纳言东坊城和长的建议,将名字改为“足利义稙”。由于之前的御所被澄元军烧毁,足利义稙在细川高国等大名的支援下,开始在京都营建新的将军御所。新御所选址在二代将军足利义诠、四代将军足利义持曾居住过的“三条御所”旧址上,于次年落成。经过重新装修之后,前来参观的公家们都被华丽的御所给深深吸引,由衷地发出赞叹。
与通常我们对战国时代的室町幕府的认知不同,进入战国时代近五十年后,在有力大名们的扶持之下,室町幕府在京畿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威势。
不过正如前文所述,此时毕竟与室町时代不同,足利将军家分散在各地的直辖领大多数都被各国的大名侵占,足利义政时代试图直辖化的山城国又在细川政元时代被细川京兆家给领国化,这导致幕府将军想要在京都立足,就必须仰赖其他大名提供军事与经济上的支持。这么做的坏处显而易见,例如前幕府将军足利义澄在失去细川氏一门的支持后就只有外逃这一种选择。当下的足利义稙虽然有细川高国为首的四大名支持,但是一心想复兴幕府的他也不愿意将赌注全部压在别人身上,而是想要让幕府也能够自力更生。
永正十四年(1517年)四月,足利义稙派出侧近畠山顺光以将军使者的身份,与大内军一同侵入了山城国南部的大和国。大和国自进入战国时代以来,一直都处于兴福寺等大寺社的势力范围之下,虽然同国的国人们长期互相争斗,又时常会遭到外敌入侵,但是因为佛教势力的关系,大和国一直都没能出现一个能够统一分国的大名。在这样的情况下,足利义稙决定将一盘散沙的大和国纳入幕府将军的直辖之内,因而才以“平定国人之间的内讧”为名,派出军势南下。
值得一提的是,足利义稙的侧近畠山顺光并非畠山氏出身,而是之前那位一直侍奉足利义稙饮食起居的侧近木阿弥的儿子,因为受到足利义稙的重用,才被赐予“畠山”苗字。畠山顺光压制奈良以后,获得了“官符众徒”的地位,同时还在奈良征收兵粮米等赋税,于五月下旬凯旋归京。
为了摆脱幕府寄生于大名家的现状,足利义稙起用不属于守护大名出身的新侧近,夺取不属于守护大名势力范围的新领地,试图以这两样东西建立起幕府将军自己的人才与经济基础。不得不说,足利义稙才是日本战国时期室町幕府最杰出的一位幕府将军,在他的生涯中一直都在为复兴幕府而做着不同的尝试与努力。
然而,在这个中世与近世交接的时代,足利义稙独一人之力还是很难忤逆历史潮流,扶大厦之于将倾。很快的,足利义稙便迎来了一个新的危机。
大内义兴归国
永正十四年(1517年)闰十月,五十二岁的足利义稙患上了中风病,所以决定前往摄津国的有马温泉休养。
在出发以前,后柏原天皇派出御使前来劝说足利义稙,说当下之世流传着政局不稳的传闻,希望足利义稙能够推迟有马温泉之行。然而足利义稙却十分自信地对御使表示,传闻都是谣言而已,无需担心。管领细川高国向足利义稙进言出行时要增强警备,也被足利义稙给拒绝了。击败敌人后又在京都过了几年太平日子的足利义稙,开始有些飘飘然了。
足利义稙的出行队伍依旧在闰十月二日出发前往有马温泉,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休假。就在将军离开京都的两天之后,管领代大内义兴突然率领大内军离开了京都,随后进入了和泉国的堺港,准备返回领国。
大内义兴的举动并非不可理解,大内军在洛期间,各地的战争依旧在继续,许多先前脱离大内军归国的国人们,在返回领地后也立即投入了与邻近势力的合战之中。在西国的诸多势力中,出云国守护代出身的尼子经久成为了大内义兴的心头大患。此时的尼子经久早已开始了自己的称霸西国之路,尼子家的势力随即也伸进了大内家势力范围内的石见国。
为了更好地抵御尼子家的侵攻,足利义稙在这年将石见国的守护职也赐给了大内家,但是毕竟当时交通与通讯非常不便,大内义兴还是难以对石见国进行有效的支援。
除此以外,安艺武田家的家督武田元繁曾在大内家的支持下从宗家若狭武田家独立,并随着大内义兴上洛。大内义兴在上洛之后迎接权大纳言飞鸟井雅俊的女儿为养女,将其嫁给了武田元繁,并命武田元繁返回安艺国留守。然而,武田元繁返回安艺国之后,便在尼子经久的唆使下与大内义兴的养女离婚,还趁大内义兴在洛的机会,趁机在安艺国扩张势力。为此,大内义兴只得指示先行归国的毛利兴元(毛利元就的哥哥)攻打武田元繁。
西国不稳定的局势,让大内义兴越来越想归国经营领地,再加上大内家在永正十三年(1516年)时从足利义稙处获得了独霸勘合贸易的许可,获得足够实质性利益的大内义兴确实也没有必要继续留在京都耗费军资。
永正十五年(1518年)正月,政所执事伊势贞陆奉命前往堺港,请求大内义兴归洛,但是被大内义兴拒绝了。由于要处理与京都政界的关系以及安排遣明船等事项,大内义兴在堺港足足逗留了近十个月,才于这年八月正式启程回国。
大内义兴出发以后,足利义稙才不情愿地下发许可其回国的御内书,表示:“此次上洛多亏大内家的鼎力相助,现许可大内义兴曾多次提出归国的请求,待军势休整以后,期待再次上洛。”
自永正五年(1508年)上洛以来,大内义兴在洛长达十年之久,这虽然为大内家争取了许多权益,但是大内军在京的开销巨大不说,也让大内家错过了许多争霸西国的好时机。
此时,足利义稙在京的四位支柱大名细川高国、大内义兴、畠山尚顺、畠山义元四人中,畠山义元在永正十年(1513年)时就因领国不稳归国,没多久就去世了。再加上大内义兴在这年离去,足利义稙在京畿只剩下了细川高国、畠山尚顺两位坚定的支持者,军事实力也迅速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