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不乡镇吗?关于县级以下公务员困境分析与发展的建议

似乎在考编领域,有考编不乡镇的说法。
在个案辅导中,有几位县级以下公务员岗位的同学,和我诉苦,是那种深切的痛苦。
“这个环境就好像钝刀子割肉一样”
“我觉得似乎被温水煮青蛙,要死了”
我知道,每次倾诉,都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而至今,我直接接触的县级到乡镇公务员(大概7位左右)
一位直接离开,是在广西的乡镇,两年后,考上了985的全日制硕士;
一位应聘到省级国企,但是面临各种新的问题,貌似正在后悔中。
其余的,都还没挪动,同时又计划着挪动,比如考研、遴选、考CPA等。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考编不乡镇,在基层工作太难了。似乎也有人对这句话共鸣,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抱怨基层,不满意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想当然的就说基层全面不好,我用我个案辅导+一度人脉的反馈来分析一下,虽然数据量不大,但是这在社会学上看,也算是个案访谈了。
第一,几乎所有人都抱怨基层体制内的职场文化。
常见的抱怨之一是酒桌文化,“之前我作为选调生在村里工作,村里的同事爱酒桌文化,我不肯融入。后来到乡镇上,他们还是爱周末约着去玩,一顿饭吃很久,打牌开玩笑,我也觉得不喜欢”。
常见的抱怨之二是工作风貌。“大家都是以家庭为主,工作很敷衍”,“我也会跟着大家说一些不思进取的话,我自己并不认可的话“。这样配合环境说话,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自己,会出现内在矛盾感。
第二,高概率抱怨过工作环境和待遇。
我将工作环境和待遇,放在一起,算是工作福利。其实这种抱怨,常见于偏远地区。比如我辅导的一位在甘肃乡镇的同学说,“办公室和宿舍,都一股子老旧的味道”。而且这类依靠农业,没什么产业的县域经济不强,地方财政就不强,那么乡镇里是真没钱。还是这位甘肃的同学说,我们镇政府欠了附近饭店几万元的饭钱,每次都是年底东拼西凑的还账。这里公务员的工资也不高,他是一个月3000多,加上各种补贴(包括驻村补贴),年收入5万多。这个收入,如果就在乡镇上看,还是可以的,但是会让年轻人觉得前途黯淡。所以我前面辅导的同学,想着要不干脆考下CPA,去大城市做财务。
但是收入这件事地方差距就太大了。我之前辅导一位江苏国家百强县的大专生,他告诉我,他们这乡镇工作人员一年有20万(这个数据是间接的,我没有办法进一步核实)。不过我辅导的一些硕士,到无锡走人才引进,基本上年薪也是20万的。

第二,少部分抱怨工作忙的。
关于体制内的工作量,就很迷——一部分人说没日没夜的加班(我一位同学在乡镇,说过年前写材料,两个通宵);一部分人说基本上不加班的。
我认真问了我能接触的辅导的同学,基本上还是能6点下班的。不过这个忙是两种:
一种是季节性的。比如扶贫验收的时候,就会休息日还在整理材料或者下村。
一种是工作难推进。比如一位同学在综合处,负责将上面给的任务,分给各个股。然后有的股还算正常,有的股长就各种质疑“这个会议怎么我们召集呢?”“这个材料不是我这的任务呀”,这就让这位同学非常有压力,下了班也在心里反复咀嚼工作的事情(这相当于变相加班了)。他说:有几次就想着干脆我做了就得了,不就是召集和准备会议嘛,但是过了几次又觉得自己这样助长对方的风气,很不甘心。
一位在县城当了30多年的公务员大哥听了我的问题后这么回复:县城的工作生活节奏要比省城慢很多。 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更复杂。工作要靠关系来推进。 只要适应了,小县城的生活更悠闲,更惬意!
综上,我基于小样本量总结,认为县城以下的工作工作,加班并不多,但是工作环境和氛围差。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基层会有这些问题?
首先,我从不认为哪个领域的从业者素质就全面高于哪里,如果有不同,那么是工作机制不同。基于此,我再说句冒犯的话,基层的工作人员,有时候确实让人感觉“流里流气”的(抱歉,找不到更准确的词汇,其实有时候建筑行业给我这种感觉…),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基层的公务员,认为我只要调到市区、省里或者中央遴选,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我是不同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让你对社会的理解有狭窄。
公职领域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也称官僚制度(注意,这就是管理学中的一个词汇,不是贬义词)。科层制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那么基层,在科层制度中,权限最小,这是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再举个对比案例,我辅导一位名校硕士,考到北京某区发改委,告诉我工作很有意思,第一年研究分析电商和连锁店对辖区老旧小卖部的影响,并且提出政策建议,扶持老旧小卖部。这份成就感,不仅仅源于他自身的专业,也源于他所在的平台有这个权利。
客观上看,科层制发展成熟后,就会有一个副产品:以形式的要素代替了内容的要素;且与其他任务和目标相比较,自我保存是首要的目的。
因此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内,就算岗位调动到了更高层级,会享受那个层级的权利,但是仍然在权利的施用和服从关系中,也仍然会面临“以自保为目的”的生存方式。
最后,如果已经在基层且不满意了,怎么办?
首先,正常的工作,我都优先推荐积极适应。在个案辅导中,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体制内,如果刚入职半年一年,出现了适应困境,我都会推荐,梳理不适应的场景,提高日常应对能力。比如我支持年轻人不喝酒,但是要理解饭局的意义;我支持年轻人不要参与派系,但是要经营和领导的关系;我支持年轻人不要表演型加班,但是要真的提高文案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所以第一个建议是,在思考如果调岗前,先努力适应。
这里也有个例子。这位女生在河南的某乡镇上(也是老家所在地),走完了驻村等基层流程,考下了司法证和公共管理硕士,30岁的时候是副镇长了。再考虑她爱人和家人也在体制内,未来前途可观。她个人的目标是,在40岁成为县里部门的领导,50岁还能更进一步。这里面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人际关系,但是也有这位女士主动适应的要素在。
如果像看救命稻草一样紧紧的盯着遴选机会,那么万一失败,会落差更大。而且这种思路也会影响你日常中的努力和成长。
其次,一份公务员工作而已,也不是不能辞职。很多人的痛苦,在于完全关闭了辞职离开这条路。想起我曾经去贵州一个边远的初中调研,坐下来和那些30岁的老师聊天,一共5位,他们说“你看看我们坐在这里的5个人,都争取过调动,也都失败了。”这就好像在一个井里,然后对井内环境不满意,可是抬头看,井口就这么大(调动或遴选),会绝望沮丧。可是如果想象自己是在大马路上或者草原上,那么不满意现在的位置,就可以环顾四周,看看我还可以去哪里。我当然理解,离开体制内的边际成本和不确定性,但是当你内心给自己离开这条路(不是绝路)之后,你再看这里的问题,也许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心情。

多说两句,一个诡异的结论是,很多看起来主流的工作,反倒越像孤岛。这是很多体制内的人不敢跳槽的原因之一。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在基层公务员、国企内勤、银行柜员这种说起来很主流的岗位上,许多年后,会不知道自己出来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会有天大地大,无处安身立命的苍茫感。对比起来,比如一个人一直在私企做销售、财务或者商务等岗位,其实30岁跳槽,也会有困境,但是他不会觉得自己是从孤岛上呆了很多年才出来的。
这种孤岛感其实道理上也好理解——科层制越是明显,就越会有明显的边缘地带。而一个蜘蛛网型的动态商业生态环境内,这种边缘感就不会那么强。
孤岛型岗位,很容易会抽离一个人的信心。对此,我的建议是,从头来,来得及的。具体求职建议要看一个人所在的城市、专业、学历、过往经验、家庭支持等要素。但是前提是,你自己信不信。
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年轻人考体制内,请慎重。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