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46)——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历史

2023-08-21 12: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五、纯粹理性的历史

    康德开始具备了一种历史感,这是很难得的,以往的哲学家缺乏这一方面,即不会将自己关心的哲学问题在历史上加以追溯。康德开创了从历史角度清理哲学思路的方法。康德认为,如果要建立一种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历史可以协助我们考察“我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康德有一种自觉的观念,他认为这些“哲学问题”是在历史上发展过来的。

    康德认为未来形而上学主要要解决三大问题:

1、一切理性知识的对象问题。

    也就是“研究什么?”按康德哲学的体系,这一对象包括感官对象智性对象。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和柏拉图。感官对象是伊壁鸠鲁提出的,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理性知识是研究感官对象的,他是一个感觉论者,但是他并不否认理性。智性对象是柏拉图提出的,柏拉图一直强调理性训练的教学。可以说理性研究对象的分歧贯穿了西方两千余年的思想史,后来这两条路线被列宁归结为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伊壁鸠鲁的感性主义与柏拉图的理智主义首先体现在他们知识对象的问题上。伊壁鸠鲁和后来的斯多葛学派(柏拉图的延续)分别提出了真理的标准。 伊壁鸠鲁派认为感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符合感觉的就是真的;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能提供共同概念,使人人具有共同的经验,从而形成知识、真理的标准。

    这个问题其实在先验感性论中已经解决了。康德认为感官对象和智性对象缺一不可,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同一个经验知识中既有后天知识,也有先天知识的成分,而且只有先天知识才能构成后天知识。


2、一切理性知识的起源问题。

    这个问题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争论,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近代莱布尼茨和洛克的争论。

    洛克从经验的立场出发,他认为凡是在理智中的都在经验之中,所以感觉是一切知识的起源。洛克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的白板说:“人的心灵在认识之前是一块白板”。洛克不是完全彻底地否认理性,他认为有一种不是从人的感觉中得来的“反省的经验”。

    与之相对的理性派就认为一切经验都是从先天的理性能力开始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都是立足于这一点。莱布尼茨也并不否认经验,而是认为最后可以归结到理性,最后归结为上帝的理性,一切在上帝那里都是合乎逻辑的。

    洛克与莱布尼茨都不是完全地倾向一派,二者都是更为倾向另一方。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就是句句针对洛克写成的。

    这个问题康德其实也解决了,感性的来源与理性的来源的结合就是知识的来源。这个来源的分析康德将其留到未来的形而上学展开。


3、纯粹理性认识的方法问题

    康德在讨论未来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是按照历史的思路来的:古代讲对象,古代到近代讲起源,近代到现代讲方法。康德主要是根据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作出讨论方法的问题。

    康德批判了方法问题上的这些倾向:

(1)对自然主义方法“健全知性”的批判。健全知性也翻译为健全理智,自然主义认为人自然地具备健全理智,人就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有其他的方法。这种只凭天生的感觉、不加任何分析来解决问题就是自然主义。

(2)对沃尔夫“独断的”方法的批判。

(3)对休谟的“怀疑的”方法的批判。

(2)、(3)都可以称为科学主义的方法,都与(1)的自然主义的方法(“没有方法”)相对。科学主义的方法包括沃尔夫的独断论和休谟的怀疑论。两者都是从科学的论证走向极端的。这两者都在《纯批》中做了系统的反驳与批评。

    康德最后认为,只有批判的方法才是通往科学知识的阳光大道。可以说整个《纯批》都是批判的方法的展示,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就应该建立在批判之上。历史唯有走到康德才意识到这一点。


学习笔记(46)——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