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疱疹病毒感染
线型双链DNA病毒,分为HSV、VZV、CMV、EBV、HHV-6;
单纯疱疹:
由HSV感染导致,表现为皮肤粘膜疱疹,特点是病毒长期潜伏、反复发作;
病原学:
HSV-1导致口唇周围皮肤粘膜感染,可沿颅神经进入CNS引起脑炎;
HSV-2导致生殖器疱疹;
感染後在宿主的神经节潜伏,多数成人体内有HSV抗体,只能防止病毒入血和全身播散,不能消灭潜伏的病毒、不能阻止其繁殖;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
发生在无HSV抗体的人群,多见于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
可能表现为,急性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样疱疹、疱疹性角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在全身播散;
复发感染:
初发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于宿主细胞内,以后不断发作,多为口腔、生殖器疱疹,无全身表现;
辅助检查:
血清学-IgM阳性或IgG4倍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治疗:都属于核苷酸类似物
阿昔洛韦口服0.2,5/日、静脉5-10mg/kg q8h;
阿糖腺苷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病原学:
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此病毒存在于病人疱疹的疱浆内;
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不同的临床症。前者是对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后者见于具有部分免疫力者;
水痘:
潜伏期-10-21天,平均14-16天。
发病情况:在疹前可有轻微发热及食欲不振的前驱症状。大多往往先见皮疹或同时发热。发热本来就轻,前驱期不到一天;
皮疹分布特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皮(发际)、颜面多见,四肢远端稀少。初起-红色小丘疹或斑疹;6-8小时-变成水疱疹,壁薄,很易破;24小时内-疱液从清亮变浊,然后干燥、结痂;出疹后5-10天-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由于皮疹成批不断出现,故在一个人身上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各期皮疹,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带状疱疹:
出疹前皮肤瘙痒、感觉过敏,皮疹开始为红色小丘疹,随后变为成簇水泡沿神经分布,不超过中线,脱痂后有色素沉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颈胸部多见;
辅助检查:
血清学-IgM阳性或IgG4倍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治疗:都属于核苷酸类似物
阿昔洛韦口服0.2,5/日、静脉5-10mg/kg q8h;
阿糖腺苷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原学:
孕妇感染CMV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为先天性感染,後天获得性感染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消化道、性接触传染;年龄越小易感性越高,症状越重,成人多为隐性感染;
原发感染时无相应的抗体,可广泛侵入各器官;复发感染时体内有一定的免疫力,症状多轻微;
临床表现:
成人感染多无症状;
有的以肝炎为主要表现者,ALT、AST升高,肝内胆汁淤积;
AIDS和器官移植者表现为难治性肺炎;
辅助检查:
血清学-IgM阳性或IgG4倍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抗原检查-CMVpp65;
淋巴细胞比例>50%、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试验(-);
治疗:都属于核苷酸类似物
更昔洛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感染导致的淋巴细胞增生性自限性疾病;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有EBV抗体;
流行病学:
病人和EBV携带者是传染源,通过口口接触传播,儿童和青壮年多见(<35);
发病后获得永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
EBV首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生(导致渗出性扁桃体炎、咽痛),继而入血侵入全身淋巴组织(浅表淋巴结、肝、脾),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机体产生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CD8+细胞明显增加)杀灭被EBV感染的B细胞,导致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增加;
临床表现:
发热-高热,但中度症状不重;
咽痛-伴咽部充血肿胀;
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不粘连、无压痛;
肝脾肿大-部分出现肝功异常、胆红素升高;
辅助检查:
血象-单个核细胞>60%,异形淋巴细胞>10%或>1.0×109/L;
嗜异性抗体-EBV感染后血清中出现一种IgM,可以凝集异种动物RBC,>1:64
EBV抗体检测-抗VCA(衣壳)最常用,其他还有抗MA(膜抗体)、抗EA(早期抗体)、抗EBNV(病毒相关核抗体);
治疗:
自限性疾病,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