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单炮塔坦克为何能取代多炮塔坦克,仅仅是难以协调指挥?

2020-11-19 21:42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坦克在问世之初呈现多炮塔或者多火力点的结构,在一战时这是一种常态,哪怕在一战结束后也曾流行多年,这种思路在30年代中后期才基本被放弃。那么多炮塔结构的坦克真的就毫无优势可言吗?它仅仅是因为坦克难以协调指挥才被淘汰的?

多炮塔之所以存在,其本身还是有实用价值的,这和当时的战术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一战初期德军虽然倡导机动作战,不过大部分时候仍然以阵地战为主,整个一战中的陆战就是围绕堑壕展开,以密集的机枪和士兵完成攻防任务。

在这种战术模式下,坦克并不是高度集中使用,而是在某一段战线上均匀地分散冲击,在战斗中坦克与坦克之间可能拉开距离,无法有效的相互掩护,加上当时坦克本身可靠性有待提高,观瞄设备落后,提升单辆坦克的火力覆盖密度就很有必要,而提升火力覆盖密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装武器,所以一战时期的如施耐德坦克、A7V坦克等都有多挺机枪,即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单炮塔雷诺FT-17,其本身初期定位就是小型坦克,没办法安装多余的武器,所以才用旋转炮塔以完成全方向上的火力覆盖,它的成功本身就有一定的意外因素。

一战后坦克发展中多炮塔和单炮塔并存,在战术的探索上出现了不同的认知,一部分坚持类似于一战的大兵团阵地战模式,另一部分则注重装甲武器快速穿插,这两种思路对坦克的设计同样有影响。

前一种思路依然注重单辆坦克的火力输出能力,希望坦克发挥移动堡垒的作用,在各个地段带领步兵固守阵线或者缓慢推进平推对手;后一种则更注重坦克与坦克之间协调运行,要坦克之间紧密配合,以多辆坦克组成进攻兵力从一个点上快速切入,它并不要求在第一时间里造成敌方多大的伤亡,而是打开一个缺口后快速进入敌人后方,然后左右穿插将敌人原本一线的部队孤立。

在传统的战术思想影响下,多炮塔坦克仍然顽强地存在了十多年,出现了如维克斯A6这类多炮塔坦克。

另一种战术上的变化就是步坦克协同,坦克刚刚投入战场时几乎谈不上步坦协同,康布雷战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战场上往往成了步兵和坦克各打各的,没有形成以坦克为中心的战术模式,坦克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威胁,这也是多炮塔坦克思路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一战中后期开始考虑步坦协同,战后又花费了多年去完善它,有了步兵协助后,坦克成为火力输出的重心,步兵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坦克辅助武器的功能,并且更加灵活高效。

单炮塔相比于多炮塔的优势在于结构更简单,车长协调指挥更容易。多炮塔需要考虑到更多乘员的操作空间,炮塔以及武器装备的安装,坦克的重量和复杂程度就上升了,增加的重量导致坦克能分配给装甲防护等方面的重量降低,以坦克机动、防护和火力三大要素来衡量的话,就是强化了火力而弱化了其他两个方面,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的话,多炮塔增加工序和耗材,生产速度上没有优势。

早期坦克的协调指挥性很差,一战时期的A7V这类坦克虽然有车长,但机枪手、炮手都有点各自为战的意思,当有敌人出现在视线里就开火,车内嘈杂的声音基本听不清说话,通过手势或者简单粗暴地蹬一脚是最原始的指挥方式,在30年代都还有一些坦克通过肢体动作传递信息,例如车长踩一下驾驶员左肩就是向左转的意思。

车内通话系统是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装备,它让车组成员在复杂的交战环境下也能清晰的语言交流,车长的命令可以及时传达,提高坦克运转效率;不过车长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一人无法同时观察多个方向,连续几次命令后他可能都无法准确掌握每个战斗阵位的具体情况,实践证明单炮塔结构才是最高效的结构。

综合来看,单炮塔坦克取代多炮塔坦克是技术和战术变化的结果,不能简单归于某一个方面,这个取代的过程也比较曲折,在新技术和老技术的更迭、新战术和老战术的转变中逐步成型。其实在近几十年里,部分坦克也尝试了多炮塔结构,例如在主炮塔上再安装遥控武器站,本质上也和多炮塔类似。


单炮塔坦克为何能取代多炮塔坦克,仅仅是难以协调指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