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十三)严羽的《沧浪诗话》

2022-09-07 19:00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前言:何谓诗话?

  1. “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之体。张少康认为:“诗话,即是论诗之话,实际上是关于诗歌的杂著,其中包括对诗人及其诗作的各种问题论说。”

  2. 狭义的“诗话”,乃是诗歌之“话”,就是诗歌的故事。话者,故事也。就其体裁而言,就是关于诗歌的随笔体,以欧阳修《六一诗话》为首创,以资闲谈为创作目的。

  3. 广义的诗话,乃是一种诗歌评论样式,凡属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述诗事、诗考、诗句等的专门著作,皆可名之为“诗话”。

一、严羽和《沧浪诗话》

  1. 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2.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沧浪诗话》是宋代的一部具有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严羽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 “兴趣”为中心,主张以盛唐为法等。

  3. 《沧浪诗话》包括五个部分:

    ①诗辨: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②诗体:论述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和分类。

    ③诗法:论述诗歌写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

    ④诗评:从艺术风格上评述历代作家。

    ⑤诗证(考证):对某些作家、作品的时代、本事、真伪、讹误作了一些考订辨正。

二、论“别材”、“别趣”

  1. “别材”、“别趣”是严羽诗学理论的出发点。“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①“别材”,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只靠书本学问。

    ②“别趣”,指的是诗歌要有特别的趣味,不是简单的发道理、讲议论。诗歌必须要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2. 严羽并不否认诗中之“理”,但认为“理”应寓于“意兴”之中。“意兴”即是“别趣”之所在,是诗歌审美意象所具有的感发人的情志、激起人的审美趣味的特征。

  3. 严羽将诗歌艺术特点归为“兴趣”二字,即诗歌的美学特征。“诗者,吟咏情性也。”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①李壮鹰、李春青认为:严羽所谓“兴趣”是指诗人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产生的审美趣味。具体来说,严羽的“兴趣”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强调情感的自然抒发,要求词理意兴高度融合,形成浑然一体的情境或意境;其二,崇尚含蓄、蕴藉、朦胧之美,要求诗中境象如同镜花水月,既空灵虚幻,又富有无穷的情致韵味。

    ②“兴趣”其实就是盛唐诗的特点。按通常说法,“兴”就是“起”、“引起”,“趣” 就是“趣味”。然而,严羽所讲的“兴趣”说是针对盛唐诗而言,具备“兴趣”特点的盛唐诗才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兴趣”就是“兴味”。(兴趣:可以理解为诗的神韵、意趣)

三、论诗的风格

  1. “詩之品有九:曰髙,曰古,曰深,曰逺,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槩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2. 陈洪、卢盛江做解释:

    “高”:思想感情的崇高;

    “古”:意与语言都质朴,不雕章琢句;

    “深”:含意很深刻;

    “远”:指志向、见识的高远,与浅俗相反;

    “长”:兴味悠长;

    “雄浑”:雄伟浑成;

    “飘逸”:洒脱自然;

    “悲壮”:悲慨壮丽;

    “凄婉”:凄怨哀婉。

  3. 诗的风格的两大类型——“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严羽把多样化的风格总结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大类型,既欣赏“沉着痛快”一类的诗,又赞美“优游不迫”一类的诗,并把“入神”视为诗的最高境界。

    他说的“优游不迫”意指淡泊从容一类,相当于优美;他说的“沉着痛快”意指沉郁雄壮一类,相当于壮美。

四、论“以禅喻诗”与“妙悟”

  1. “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所谓“悟”,在禅学上是佛徒对佛理的认识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一旦豁然明了其真谛,心领神会,豁然贯通,获得透彻的认识,便是所谓“妙语”。

  2. 禅宗的妙悟,特点是以心传心,不可言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严羽认为,诗歌艺术之奥秘,亦非语言或理论可以阐述明白,必须“自家实证实悟”,“凿破此处田地”,凭借内在的感觉思维,用心去感受和体悟。其实质是强调诗歌艺术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从主体与客体、心与物关系上说,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直感的默契。

  3. 在严羽看来,创作诗歌,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必须反复精研(熟参)汉魏盛唐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情感共鸣,领悟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所在,逐步地对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融会贯通、大彻大悟,才能达到所谓“妙悟”之境。

五、论“以识为主”

  1. “识”原是佛学用语,“本是指破除世俗之迷障,认识永恒宗教的精神本体的神秘能力。”

  2. 严羽所说的“识”,国内学者各有说法。如有人认为,严羽所说的“识”,就是辨别诗之邪正高低的能力,也就是艺术鉴赏力。严羽的“识”论对后世的学诗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论“以盛唐为法”

  1. 严羽重在兴趣,以妙悟言诗,其最终落脚点是在“以盛唐为法”,称其为“大乘正法眼者”。

  2. 严羽对诗歌创作的要求:

    ①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②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盛唐诸公之诗“尚意兴”,故含蓄蕴藉,韵远味深,有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严羽要求“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③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盛唐诗歌“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体现了天生化成而无任何人为造作痕迹的特点。

    ④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严羽推崇盛唐诗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近体律诗的成熟和完备。盛唐诗的声律美具有自然和谐的特点,它既有严密的格律,但又不死守格律,拘限声病,因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流畅而不蹇碍。


(三十三)严羽的《沧浪诗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