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聊作词作曲——砖块词格会很难作曲

2021-11-25 07:12 作者:万万碎冰冰  | 我要投稿

最近参加了某个音乐制作的体验课(或者说其实是招生课),词曲编混似乎都有涉及。

顺带一提,做一首歌曲一般有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

体验课第一次作业是作词,凭感觉写一段主歌加一段副歌,要求正方形结构,就是这种:

XXXXXXX

XXXXXXX

XXXXXXX

XXXXXXX

一段四句,每句七个字,这词格直接踩雷。像这种正方方的、像砖块一样的词格是非常不利于作曲的,很容易把四句的节奏(或者说律动)写的一模一样。而对于作曲,如果主旋律把同样的节奏连续的重复四遍,听到第四遍时,听觉就会非常乏味。

可以参考winky诗作曲的山鬼,这首歌是拿屈原的诗《山鬼》做的歌词,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这首歌的主歌部分,每句的律动都完全一样,哒哒哒哒哒哒哒,重复四遍。听觉上其实是很乏味的。可以对比副歌,三四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乏味感就消失了,而副歌后半段又是重复四遍的节奏,第八句时乏味感就出现了。这也不怪作曲,这样的词格,想要在三四句打破律动,真的很难。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绝大多数歌曲的一段歌词(通常一段有四句词),很少会出现方块词格,最多前三句是方块,第四句会改变字数。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是先曲后词,作曲在没有现成歌词束缚的情况下,很少会写出方块状的词格(因为听感就不对)。

所以如果先词后曲去写一首歌,词作一定要留意不要写出砖块词格。先词后曲还有一些其他的坑,比如整首歌词应该写几段,主歌和副歌的长度比例是多少等等,这些如果处理不好,作曲就很难把曲子写好听。但要避开这些坑,就需要词作本身熟悉作曲,这是为什么先词后曲对词作而言难度很高。所以建议写歌时先曲后词,除非词作真的经验丰富。

当然,砖块的词曲也有它的优点。因为这种曲子,会不停的重复它的节奏,这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心感。比如ice paper作曲的《心如止水》、《不赴》(不赴是忘川的歌),这两首歌的副歌就是砖块词曲。(不赴的副歌结尾变了一点点,但我认为与砖块无异,乏味感很强。)《山鬼》的主歌部分也是。这三处都是“砖块词曲+低音+慢速”,律动重复四遍,重拍全踩,音高写很低,曲速也很慢。我最初一直认为砖块就是乏味的、不好的,直到有天我在心情不好时听到了山鬼,才理解了这种安定感的魅力。但总的来说,还是避免出现砖块为好。

但不知为什么,古诗却是写成方块的看起来好一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起来很棒,对称美,朗朗上口。不是方块的话反倒觉得怪怪的,说不上来的感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超级棒的诗,但是读下来会觉得结束的很突然。感觉就像这样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结束的很突然x

但偏偏5*3的词格用来写歌词是可以的,5*4反而会乏味。比如消失的第二分册BV1aK4y1J7ez

百代歌尧舜

千秋唱孔孟

万岁余回音

思考了一会,发现这三句其实要合在一起,看成副歌四句中的第一句x   如果副歌四句词曲里删掉一句,也会很奇怪的。

可能因为唐诗不用唱吧,所以不存在听觉乏味,用方块词格视觉上反而更美。后来的宋词需要唱出来了,宋词的词格就不再是方块了。

闲聊作词作曲——砖块词格会很难作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