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文史资料 第9辑 解放前盘山县人民的《年货单子》
盘山文史资料 第9辑 解放前盘山县人民的《年货单子》 作者:孙洪元 解放前盘山县人民过旧历年的习俗与东北各地民俗一样,每逢在年终岁尾都必须提早作出打算:一是给子女筹办完婚。一年到头,收仓入库,进入农闲,一般都在腊月里为子女完婚,或嫁女,或娶媳,完成大事。二是清还债务。欠自家的,欠人家的钱款粮物都要还清;特别是欠商号的钱,在这三大节(五月节、八月节、过旧历年)最后一个大节前必须结帐还清。第三就是置办年货。所谓年货,是专指过年用的油酒米面、香烛纸码、纸张鞭炮等等,还包括杀年猪、磨年面等项。这些事情除平时陆陆续续办完外,更主要的是集中忙在赶“年集”、办“年货”上。 盘山县人民的旧俗是一进腊月门儿,从农历腊月初一开始,县城内以及县下各乡镇所有大小商号都开始进入卖货高峰期。店员们“换饭”。杂货店柜台上和街面的摊床上都开始摆上《年纸》。赶“年集”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赶年集”主要是为了办“年货”。有两大内容:首先是打《年纸》,其次是买“年爵过”。农村的中产以上庄稼户精细的当家人赶“年集”时有的自己在家中事先开好《年纸单》包括《年货单》带着来;有条件的商号给顾主印了现成的《年纸单》(包括年货在内)给买主一张,照《单》买货,免得顾主现买现想,既浪费时间,又买不全货,所以商号印了《年纸单》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农村小门小户以及那些穷苦人家吃烧都顾不上,哪里还顾得上打《年纸》;不过“灶王爷”还是必须得“请”的, 有的买一张“灶王爷”、半张红纸、一股香、一支洋蜡也算打《年纸》了;有的干脆什么也买不起,旧“灶王爷”不烧不换,说是“让‘灶王爷’再帮一年。”有的用块红纸写一张“灶王爷”供上也顶用了。 原盘山县城内的“四大家”“永顺泉、天庆隆、同兴隆、双盛茂”等大商号的有属买办性质的;有的经营粮谷业、烧锅业;有 的经营上杂货,规模庞大,自不必说;即县城内各中小商号也嫌琐碎,不屑卖《年纸》;所以县城内的《年纸》类都在街面摊床上卖。一到年集,县城内南大街(今双台子区繁荣路)打《年纸》买“年货”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外乡镇的下杂货店铺大都在柜台上卖《年纸》,当然街面上摊床也卖。像田庄台、沙岭、高升、胡家等四大镇一到年集打《年纸》简直都是人流如潮,拥挤不堪,鞋被踩掉了都没法弯腰去提。 打《年纸》究意(竟)买些什么呢?请看1937、1938(民国26、伪满康德4、5)两年沙岭镇大杂货商号三义合、德顺成、同顺合、祥瑞长、信义商店等商号的《年纸单(含《干菜单》),便可知其大概。 甲、《年纸单》 旧社会商号卖年纸论“份儿”,也就是每卖出一张“灶王爷”哪怕其它什么也不买呢,也叫卖一份儿《年纸》。商号都看谁卖多少份儿《年纸》,以此互相竞争比赛。 (表格见原图) 以上是《年纸》部分,虽列种类大概,但各有产地不同品目也五花八门;“单纸片子”类一般是天津杨柳青镇民间手工版画印刷, 色彩鲜艳, 清晰美丽。营口产的也有,但不受欢迎。人们管杨柳青产的“灶王爷”叫“金皂",管营口产的叫“白皂",人们不愿意“白造一年”,不买它。“天地牌儿”也分“荤”、“素”,营口产的色泽不鲜,吃素户买“素天地牌儿”。 乙《干菜单》(是《年纸单》的重要附带部分) 所谓“干菜”是指山干菜和海干菜, 合称山海干菜。旧社会只有富民以上人家平时请客、会亲友、儿女“相门户”(文雅一点的叫“换盅儿”,今天叫“串门儿”)、或买房买地写《文书》(契约)时置办酒席才买它;过年办“年爵过“也买,但不一定全买。有选择。穷苦人家对山海干菜,连边儿都沾不着,听说过,有时也看过,没吃过。 (表格见原图) 丙、其它 《年纸单》另一附属部分就是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以及火柴、洋油之类的日用商品,均在打《年纸》时列出,以免遗忘,此略。 以上是解放前我地区的《年纸单》梗概,其中《单、双纸片子》的神像等带迷信色彩的东西,在那个当时过年贴出来显得万象更新,年味十足;现在只有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保留下来了,其余那些带迷信色彩的《年纸》早已绝迹了。虽然过年还有送“财神”像的,是想賺俩钱,但人们已是不屑一顾了。 当后人看到《年纸单》上那些奇怪的《商品名称》时,难免不为之惊叹,追想当年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特把它写出来留人看看。(略结尾,见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