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说“曲水流觞”直接拉满古人喝酒的仪式感?

2023-08-25 16:44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现在人们越来越来越重视“仪式感”,仪式感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古人对仪式感的重视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就拿喝酒这件事来说,一场“曲水流觞”活动,可以看到古人喝酒时满满的仪式感,还是高级且高雅的仪式感。


西周时期,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又称“重三”、“春禊”,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边举办祭祀仪式,并跳入水中清理污秽、洁净身体,称之为“祓禊”(fú xì)。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衍伸出来的一种习俗。参加完祓楔仪式后,大家会坐在水渠两旁,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酒杯饮酒,这个仪式称之为“曲水流觞”,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这种喝酒方式的仪式感十足,难怪被称为“高雅的酒礼”。曲水流觞中的“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外形看起来像一只小船,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双耳,好似一对翅膀,因此又得名“羽觞”、“耳杯”。

 

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曲水流觞成为文人墨客咏诗论文、饮酒赏景的社交活动。活动场所不再局限于大自然,而是在自家庭院挖一条小水渠,当酒杯漂到谁面前时,谁就要作诗一首,如果不能及时吟诗作词,就要罚酒。

 

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就是在一次曲水流觞活动中写出来的,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一段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40多人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展开一场曲水流觞活动,这次活动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在唐朝时期依然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刘笃的《上巳日》也有相关描述:“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1913年4月9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继王羲之兰亭雅集后的第二十六个癸丑上巳日,梁启超在万生园(今北京动物园)发起修禊活动,参与者四十余人,成诗三十余首,集结为《癸丑禊集诗》,陈衍补作《京师万生园修禊诗序》,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情怀。

 

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古人的浪漫和精致,多多少少都离不开酒。



为何说“曲水流觞”直接拉满古人喝酒的仪式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