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箫味儿

中国人在音乐评论中喜欢用“味道”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比如,如果一段器乐演奏或戏曲唱腔演绎到位,契合了听者的审美心理,说其“味儿足”,即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习箫者当中,也常用“箫味儿”是否足够来对演奏进行评价,习箫者大多对“箫味儿”这个词不陌生。
“箫味儿”这个模糊的口头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在音乐词典和学术文献中都查不到,大概每个习箫者都对“箫味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既然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探讨其含义甚至技术源头,就不容易取得普遍的认同,可能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
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探讨,而只是让“箫味儿”停留在模糊的心理臆想,和难以言说的各自感觉之中,则对“习箫者如何在演奏中体现箫味儿”这个实用课题是无所助益的。
基于此,这里将尝试对“箫味儿”的概念和技术源头进行一些探索。在描述这些探索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探讨不同器乐演奏韵味特点形成的机制问题。
沈洽先生在著名的《音腔论》中指出,“音腔是一种整体结构的思想……,例如器乐上的吟揉绰注,昆曲唱法中的吸叠擞霍豁,以及诸如喇叭腔、橄榄腔、摇棉花腔等等”。不同的发声机制和演奏手法造就了不同乐器个性鲜明的音响特征,这些音响特征中与所演奏音乐素材相关的部分,如旋律、节奏特点(如上述的喇叭腔、橄榄腔、摇棉花腔),是所有器乐演奏共性的部分;而那些纯粹由乐器本身形制、发声机制和演奏手法造就的音响特征,就极有可能成为该乐器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殊标志,或者说独特“韵味”。正如韩宝强先生指出的那样:“乐器发声的音响特点,在人们的听觉记忆中已经成为这种乐器或乐手演奏技巧的象征,如弦乐器换把时特有的音腔,乐手采用较为强烈的揉弦效果而产生的音腔,弹拔类乐器为体现某种音响效果而采用滑音技巧形成的音腔,等等。这一类音腔由乐器自身演奏特性所决定,往往具有一定普遍性,本身并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比如,古琴的吟猱绰注;中国竹笛特有的“笛膜音”;东北唢呐特有的超吹“破工音”;二胡换把过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微小滑音;印度西塔琴特有的推弦声和共鸣声……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例子。
那么,具体到箫这件乐器,其独有发声机制所产生的音响特点又有哪些?这些音响特点中的哪些特点又被当作是“箫味儿”了呢?试作如下探讨:
1. 频谱特征:箫声的频谱特征无疑是箫味儿的一部分。由形制及演奏手法决定,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箫的音域、泛音列是相对固定而独特的。可以说,箫声的频谱特点本身是构成“箫味儿”的基础。箫声频谱特点的形成机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计划另文专门探讨。
2. 断音技法:除了音头和持续音频谱外,箫声中还使用大量的断音技法对声音进行分隔,以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叠音、打音、轻吐、吐音、领指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成就了箫演奏中常常为听众所感受到的抑扬顿挫之感,是“箫味儿”的有效组成部分。
3. 起音技法:音乐声学告诉我们,在声音的频谱特征之外,声音起始过程是决定音色听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边棱振动激发的管乐器来说,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把箫从静默状态吹响的过程,给人留下的音响印象是至关重要的。起音技法是决定箫声起始过程音响的关键所在。常用的起音技法包括:轻吐、叠音、领指、嘶音(即不加任何舌、指的动作,直接用气吹响)等,这些起音技法各自造就不同的箫声起始特点,带来不同的“箫味儿”。其中,领指带来的“箫味儿”最有特点:作为民族管乐器中有效管长较长的中低音乐器,箫声本来就具有比较低沉、柔美的特点,加于本音上方四度左右的领指装饰,除了让本音显得更加活泼、富有顿挫感外,往往还附加了一个类似于拔瓶塞般的“啵”声,显得更加雍容典雅,让箫的持重、含蓄感更为突出。
以上从频谱特征、断音技法和起音技法三个角度分析了“箫味儿”可能的组成和技术来源。其中,频谱特征和断音技法的细节和训练方法尚待后面继续探讨。领指技巧的练习方法则见于《学箫镜铨》。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