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机车贩子的伪装
期末考完各种试、忙完各种工作后,本来应该享受享受这悠闲的假期。但在b站看了几个视频后,我内心和现在燥热的天气相反,彻底凉透了。
我看的第一个视频,是纪录片《穿越落基山脉》。加拿大落基山脉美丽的秋景中,一台喷云吐雾的蒸汽机车在高大的落基山脚下行驶,洁净的湖面倒映着黑色铁马,配上动听的民谣《500 miles》,足以融化一个火车迷的心。

真是太美了。谁说这些工业产物,不能和美丽的自然完美融合?
第二个视频,让我及其反胃,当天晚上甚至失眠了。

B站上一个up主“蒸汽机车收藏”今年7月4号上传的视频。视频中一堆绿皮车厢(目测是25g,但黄带又让我有点疑惑)被拦腰打断,竖插在泥土中。吊装机械正在往上放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模型。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的感受,但作为一个火车迷,如此糟蹋车厢是令我及其不悦的。

同时,我被up主的回复彻底恶心到了。这个up在这里炫耀什么文化?我完全没看出来把车厢打成两截插在土中、上面摆个变形金刚蕴含了什么先进文化。难不成这车厢上还能结出火车来?这不就是那种国内部分县市为发展旅游,打造的“奇观”吗?靠着奇形怪状的造型,给自己贴上“文化”的标签来营销的景点,国内可不缺你一个嗷。
我打开了这个人的主页,发现里面大多数视频都能让我感到不适。


我继续往前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视频:

b站的算法很久之前给我推荐过这个视频,内容大概是一个火车坟地,生锈的机车和配件毫无保护地丢弃在一个广场上,其中不乏稀有机车

这个视频的配乐倒是很喜庆,up应该是手持拍摄,站在原地拿着相机扫视了一遍火车坟地,介绍里称这是他的“私人火车收藏“,好似在炫耀他持有的机车。这些车中不乏稀有的机型,像回收的破烂一样丢在场地上。这让我更加不悦了。下面评论区钟有大量评论指责此人是“车贩子”,转门倒卖各种稀有机车和蒸汽机车。但此人以“蒸汽机车收藏家、保护者”的名头反击,并指责评论区里那些“说闲话的”:“你们有用实际行动保护过蒸汽机车吗?”
“蒸汽机车收藏”,这个ID看着颇为眼熟。仔细回忆后,我突然想起来在贴吧见过这个ID,不过现在贴吧的ID已经改成了“火车头收藏”。和在b站一样,他依然以“火车收藏家,保护者”的头衔自居,并“非(异)常地关心散落各的蒸汽火车头”:

我们来看看这位“收藏家“是如何还击的:



按照他的说法,他 “神通广大”的能力让横峰县铺前煤矿的蒸汽机车复活了。

当然,他不用亲自到车间干修复机车的脏活累活,只需要请“东北人”帮忙就行了。
所以,不是他“复活了“机车,而是煤铁蒸汽机车博物馆的师傅们修复了一台蒸汽机车。而这位收藏家只需要找关系和付钱就行了。看!保护蒸汽机车就是这么简单!前提是你要像一个大商人一样有钱!
随着好奇心,我又去查了查铺前火车小镇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以看出,火车小镇是横峰县政府主持的一个地方旅游项目,利用铺前煤矿的工业设施改造成旅游景点,帮助当地经济转型。至于铺前煤矿嘛……




2009年,该矿进行安全设施公开招标;2010年,矿道再次发生有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我感觉这个煤矿不像是带领当地百姓走向富裕的黑金矿,倒像是一个吃人的黑窟窿。看来这位收藏家还是做了积德好事的,至少铺前的居民不用再下危险的矿洞了。
这位收藏家是不是真的爱火车,我不知道,毕竟我不会读心术;但我知道,当代的商人可以为了商业利益,给自己套上伪装。他们看似好像和某些圈子里的人很和善,但他们并不是真心喜欢我们所爱的东西,他们爱的是我们口袋里的钱。我们来看看收藏家的贴吧介绍吧:

这段文字的重点,并不是他有多爱蒸汽机车,而是他有多需要蒸汽机车这块吸金石,来建设一系列火车主题公园。里面列举大量 “保护蒸汽机车“的案例,从各地现场的照片看,也无非就是把蒸汽机车刷了个漆,做成了静态雕塑,放在公园里供市民参观。如果说这是保护蒸汽机车、建设铁路文化,我是反对的。随着这几年工业发展,工业文化和工业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壮大,部分领导认为在公园里摆几台火车就能展现当地“深厚的工业底蕴”,给了这种商人有利可图的机会。从主观动因上来说,这些人不是真的为了保护火车头,领导是为了绩效考核,商人们是为了赚政府的钱,至于车头?要是有关部门没钱维护了,这些铁家伙会有人管吗?在公园里生锈长草,被不法分子扒了零件卖钱……还有不少车迷反应,车贩子们修复的机车不仅错误百出、缺斤少两,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甚至连质量都不能保证,在广场上没放几天就脱漆、生锈了。很多车在广场的命运也就如此,风吹日晒个两三年,漆脱了,车身锈了。看着这些快要变成废铁的“雕塑”,我问问你们这些“文化人”,你有从那畸形、腐化的机车中看出半点对铁路文化的尊重?也许在你们眼里,铁路文化不重要,钱才重要。

“收藏家”还在许多贴吧发帖,意图树立自己“蒸汽机车收藏家、保护者“的招牌,这是赤裸裸地给自己生意打广告。再研究下他发帖的贴吧:内蒙古、唐山、三道岭……相信熟悉蒸汽机车的同好都知道,这些地区是以前中国使用蒸汽机车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内蒙古集通铁路的蒸汽机车2006年才全部退役,三道岭现在还在使用蒸汽机车,当地肯定有大量遗留的机车。此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在打探各地遗留的蒸汽机车数量、位置,以伺机购买这些车头,拿去打造他口口声声能够保护火车的“火车主题乐园”。所谓“收藏家”的头衔,那是他用来忽悠当地车迷放下戒备的手段,让对方误以为他是“蒸汽机车的保护者”,从而更高效地从车迷口中套取情报。

同时,这些铁路遗产只不过是商人眼中“投资对象”。每逢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车,此账号必问:“这车在哪?”“有没有收藏价值?”这和某些古董贩子的动机如出一辙,从市场上以废铁价格购入工业遗产,等着国家政府想建设工业文化了,再高价抛出。这种事情在西方铁路遗产保护历史上也不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人不是为了保护文物,而是坐等文物升值赚差价。如果赚不到钱,这些车头可能就烂在他们的“机车收(坟)藏(场)”里了。

至于“复活机车”这件事情。铺前煤矿的那台上游0418,原本属于四川德阳绵竹汉旺镇车站,估计退役后就进了收藏家的坟场。之后铺前煤矿想开发旅游,在全国寻找能用的蒸汽机车。收藏家顺势修好了0418,将他又卖给了政府。客观上来说,他的确保护和“复活”了蒸汽机车,甚至帮助当地居民摆脱了危险糟糕的煤矿经济(真是皆大欢喜)。但对于收藏家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商业活动,是他将“车”卖给了政府,而不是由他继续“收藏和保护”,后续对0481的保养不用再由他掏钱了。可以说这一笔买卖,他是“名利双收”:既赚到了政府的钱,又可以拿来给自己做宣传,继续打造自己“收藏家、保护者”的名号,让更多车迷心服口快地说出下一台机车“藏匿地点”。

到此,我也终于想清楚了我内心中那股躁动、愤怒和失望是从哪里来的。即使这个收藏家在客观上保护了工业遗产并复活了他们,也帮助铺前煤矿转型。但商人就是商人,嘴上全是主义,心理全是生意。我想这位收藏家借保护机车名,行贩卖机车之实,是触怒很多车迷的原因。大家都不是傻瓜,谁都能看出来你喜欢的是钱不是机车。你挣钱我不反对,反对的是还要给自己戴上一顶“保护者”的帽子,恬不知耻跑到b站、贴吧询问机车下落、型号以及“有没有收藏价值”,把一股虚伪、恶臭、拜金的氛围带进了铁道迷圈子。车迷圈子的形成源自于人们对祖国铁路文化的喜爱,而不是对人民币的喜爱。现在钱挣到了不说,还要再蹭蹭“文物保护者”的名声,指责那些真正喜爱机车和铁路文化的车迷和铁路工人“没有文化”,那你活该遭人唾弃。
但是事情不能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必须弄清楚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我在挖掘“收藏家”背后丰功伟业时发现的“有趣内容”:
“蒸汽机车收藏”本人似乎最近在参加一个叫做“火车来斯”主题公园项目。



“蒸汽机车收藏”账号参与的这个火车主题公园项目,据我所知有三处:宁波、南京和梅州,其中梅州的还在建设中,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截断火车倒插泥地的视频:

等等?这个项目和中铁有关?
先别急,按照国内企业的尿性,带“中”字头的不一定是国营企业,让我康康是谁胆敢冒充我大CR,在此放肆毁车。
参与工程的公司全称叫做“中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来查查他的控股:

这……这……真不敢相信,这真的是官方领导的项目。
得知这是中铁的项目后,难受的感觉瞬间填满了我的心室心房。
我作为铁路工人家庭出生的车迷,不敢相信中铁真的会这么有“文化”。我关注过国外的蒸汽机车保护情况,在上一篇《逍遥游:谈谈蒸汽机车的动态保存》中,我有提到,国外被复活的蒸汽机车只有少量用于盈利目的的旅游业,大部分机车,他们的复活靠的是铁路工人和车迷对铁路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份喜爱促使他们坚持将机车复活,这些机车去了非盈利目的博物馆或者遗产铁路,向世人讲述铁路发展的历史。
国外铁路博物馆中的历史,是由活物演示的。我认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对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工业文化不是在广场上摆台机车,不是把机车改造成牌坊。工业文化蕴含着人类对工业原理理解、对工业设计美的追求、以及工业造福人类的信念,他鼓励人们去支持工业,去发展工业,去学习工业科学知识,他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能够向大众普及工业知识。西方工业强国之所以强,不仅仅是他们硬件强,还有他们在文化这种“软件”上的强势。

铁路文化是工业文化的附属品,它同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鼓励人们去了解国家铁路的发展历史、理解铁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贡献、体会铁路建设者们的生活和辛勤付出。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下一代人铁路启蒙,让他们对火车感兴趣,对铁路感兴趣,鼓励他们将来参加铁路建设。但我认为,国内铁路文化发展出现了严重问题。
文章开篇提到的《穿越落基山脉》中的主角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H1b 2816号机车。这台机车是同型车里仅存的两台还能跑动的机车之一。1998年9月,加拿大太平洋公司打探到了这台车的下落,将车购回,按照博物馆留存的资料,花费2,000,000美元将机车修好,用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蒸汽机车远足项目。
我先不评价国企为了一台废铁花掉那么多钱的行为,但结合“火车来斯”的项目,加拿大国铁和我们的国铁对“保护铁路文化”的理解天差地别。一个是为了保护文化顺便赚钱,一个是赚钱顺便保护文化。
这也反应了我国保护蒸汽机车的难点:2007年国铁改制后,国家铁路“自负盈亏”,所谓的铁路文化建设项目首要目的肯定是挣钱。挣钱我不反对,拿着国家铁路遗产挣大钱我也不反对,毕竟维护铁路遗产也需要资金。我无法接受的是,国铁这一切商业行动最终结果,是在侵蚀我国铁路文化,他们没用挣到的钱保护铁路文化,反而是拿着铁路遗产搞出了一堆怪物:把车厢打折插进泥土里,蒸汽机车被改造成“符合21世纪中国社(ling)会(dao)审美”的模样……而那些所谓的“体验项目”,用的都是表面喷烟实则烧电的假蒸汽机车。我并不认为这能让普通人感受到国内铁路文化有多发达,他们只能在公园里玩的快乐,完全不会体会到国家对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工业产品的重视。
一个“蒸汽机车收藏”账号后面反应的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铁路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铁路工人和车迷,这些懂铁路的人不能参与到铁路文化建设,或者仅仅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参和一下。相反,领导这些文化项目建设的,是一些追名逐利的商人,和部分外行领导。这是文化建设领域非常致命的问题:外行领导内行。商人重利,领导重绩,使我国铁路文化向着“拜金”方向发展,人们谈铁路遗产保护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钱和业绩。这些账号背后影藏的东西,令我既失望,又害怕。
“蒸汽机车收藏”这样的账号不会只是个例,贴吧上还有个“蒸汽机车供应”在搞类似的事情。现在大环境下,这种形式的“修复”和“保护”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我们真的喜爱铁路机车,想保护他们应有的模样,让他们有机会重新驰骋疆场,车迷和铁路工人就应该组织起来,抵制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模式,争取加入到官方的铁路文化建设中。同时不要向车贩子提供有关留存蒸汽机车和稀有机车的任何信息。最好能够成立铁路遗产保护志愿者组织,和国内正规铁路博物馆合作,依靠大家的力量和博物馆的资金、技术,来保护、修复机车。

看着这节被立在公园中的火车车厢,我仿佛看到了铁路文化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