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阅读题-总结

2020-07-14 13:35 作者:摩天轮上的无尽夏  | 我要投稿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思考角度:

 ①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16字兵法:

1 渲染气氛

2 衬托心情(1、2必答)

交代背景

推动情节(3、4选答)

答题模式:

     渲染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气氛 衬托了+原文中的字词+的心情 交代了+原文中的字词+的背景 推动了+原文中的字词+的情节

注:l、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注意三点;尽量从原文找答案,如果没有。通过细节描写找答案。


一、表达方式

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二、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叙述方式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描写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

五、修辞手法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六、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什么叫做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它是指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起贯穿作用的事物。一般地说,贯穿全文的是两种东西,一是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神,是隐性的,内在的,无形的;一是线索,它作用于文章的形,是显性的,外在的,有形的,在语言上有一系列外在的标志。

          简言之,线索即为文章的感情线索,抑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结构线索)。


三大绝招抓线索阅读技巧点拨

      第一招:标题关联分析法。这是抓线索的第一招,从“文章的眼睛”也就是题目入手,依据题目和内容的关系,直接抓住线索。如沈复的《幼时记趣》一个“趣”字贯穿全文。

      第二招:语言标志揣摩法。线索就是带领读者走入文章的路径,往往有一定的标志。只要你找到指明路径方向的一些“路标”词句就找到了线索。如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第十一节中有这样一些词语:“祭灶那天下午……到快掌灯的时候,风更小了些,天上落着稀疏的雪花……七点以后……大概有九点钟了……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这些加点的词语就像一个个路标。此外,表示空间转换、情感变化、角色变换的一些“路标”词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心即可。

      第三招:分析归纳提炼法。前两种方法都很容易掌握,但文章的线索有时会比较复杂,甚至有两条。所以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再加以综合归纳。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以事物为引子,串联情节;以人物为眼线,安排发展;以事件为轴心,展开故事;以感情为动力,推动向前;以及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还有的线索复杂些,有明、暗之分。

       如鲁迅先生名作《藤野先生》,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知、怀念,暗线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感……要通过阅读,整体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现代文阅读题-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