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柳河东,大唐一孤客,要成唐宋八大家,还得贬官十四年

2022-09-12 00:19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作为杀入语文教材的狠人,柳宗元是义务教育硬核安利,给每一个学生的文学大家。

《小石潭记》和《捕蛇者说》,不仅要背诵默写,多半是考试的必考考点之一。

最早读到的柳宗元,大概是小学课本里的五言绝句《江雪》

这个大概是千年来把孤绝写神了的20个字虽说早已烂熟于心,但偶尔重读一遍,一就会头皮发麻。

千山万径 , 鸟绝人灭 ,一叶扁舟载着蓑翁 ,飘在白茫茫一片的江心 。

蓑衣 、斗笠上都覆盖着雪,蓑翁闭目不语,独钓寒江。

【背景】

柳宗元在永州写下《江雪》的时候,他的母亲刚离世不久,都说父母是挡在死亡面前的一堵墙,而柳宗元的墙没了,她开始直面死亡了。他青梅竹马的发妻也已经过世多年,就连续妾和女儿也相继去世,上无双倾,下无子嗣,旁无枕边人。相对仕途上,他被贬永州之前,皇帝就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意思是,即便天下大赦,柳宗元也不在赦免的行列之中。

所以柳宗元在写《江雪》都不仅仅是孤独了,应该是寂灭。

面对群山,他是天地之间一孤客,若不是千里之外,还有一个叫刘禹锡的挚友还牵挂着他,柳宗元就真成了断线风筝了也正是这千万孤独,成就了极致绝美的诗篇。


01:35


【问题一】

那么孤绝人间的柳宗元,凭什么成为语文考试中的硬核考点?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京城长安,跟辛勤30年才在长安买房的韩愈不同。

柳宗元的起点就是别人遥不可及的终点。他出自河东柳氏,家族世代为官,

也不乏有宰相级别的高官。纵然是到了,他的父亲柳镇这里有些衰弱,但也在长安积攒下了雄厚的家业和名声。

他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更是唐朝五姓七望之中一等一的大族。

唐朝很重视门第出生



02:08


【问题二】

这就是为什么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刘禹锡称为刘中山?

都是把自己的郡望出身亮了出来。

不管血脉远近,有个名头响的家族,混长安也容易许多。

当然,除了出身好,还得自身够硬,否则胸无点墨,还出来卖弄风骚,也终成浅浅师之类的笑话。

柳宗元13岁时恰逢李怀光叛乱被平定,朝中有个姓崔的御史中丞,请柳宗元代笔,写一篇贺表上书皇帝。

柳宗元写下了:

在长安文人圈一炮而红,被称为奇童。所以文学天赋这东西啊!真是不讲道理。

但凡能青史留名的都几乎个个开挂。

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一步踏上青云之路。

和他同年中进士的,还有刘禹锡。

两个未来福祸与共的难兄难弟,冥冥中命运已经捆绑在一起了。也是同一年,父亲柳镇在柳宗元身上看到了河东柳氏中兴的希望后病逝。

柳宗元为父守丧三年后,被安排到秘书省当校书郎。

两年之后,他又通过了吏部铨选考试

当上了从九品的集贤殿书院正字,真正算走入了政坛。

仅仅三年之后,29岁的柳宗元,就已经干到了正六品的蓝田县尉了。

柳宗元的升职就跟坐火箭一样越升越快。两年之后,他又回到长安当上了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进入了中央纪委了。监察百官,品级不高,权力极大。

在御史台,柳宗元,刘禹锡,韩愈三人成为了同事,关系好成了铁三角。

只因韩愈很快就因为炮轰京兆尹李实隐瞒关中旱情,而被贬到连州阳山县去了。

柳宗元和刘禹锡也逐渐认识到,此时,大堂经历安史之乱后,已经失血过多。李氏皇族正在失去对唐帝国的掌控。

宦官、藩镇、权臣三方博弈还在不断削弱大唐的国力。平步青云,年少有为的柳宗元,自然也有揽狂澜于既倒的理想。于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加入到了革新派王叔文的政治集团中。而王叔文更是太子李诵的侍读。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也就是唐顺宗。王淑文包括柳宗元,刘禹锡,都受到了提拔重用。

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他成为了实权人物。参与到了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中去,革新派抑制藩镇,罢黜五坊宦官,整顿税收,并且计划收回宦官与藩镇的兵权。在皇帝的支持和大量能臣干吏的力挽狂澜之下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宦官和藩镇内外勾结,直接让唐顺宗歇了菜,被迫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纯。

李纯也就是唐宪宗,继位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洗顺宗皇帝的近臣亲信,永贞革新也仅仅持续了180天就结束了。

当然,唐宪宗其实算是中晚唐时期,有作为的君主了,绰号“小太宗”。他开创了元和中兴,后来他搞的那一套基本上也就是延续了永贞革新,所以柳宗元的政策和理想本没有错,只是跟错人。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八人被贬到各地当司马,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到郎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的青云路从此断裂,嗯,往往伟大的文学都是从被贬谪流放开始的。



05:44


文人不幸文学幸。

如果没有永州十年,大概唐宋八大家就变成七大了,语文课文里也就不会有《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等等

当然也不会有那首孤绝千古的《江雪》所以这是文学的幸事,也是湖南永州的幸事但确实,柳宗元的不幸。

柳宗元带着67岁的老母亲和五岁的女儿,跋涉三千里走到湖南与两广交界的永州。当时的永州人烟稀少毒蛇虫鼠横行。

虽然毒蛇咬死的人很多,但当地百姓宁愿冒死捕蛇,也不愿缴纳赋税。

可见,中唐时期的苛捐杂税已经到了猛如虎的地步了。



06:37


柳宗元感叹:

而柳宗元在永州的日子也不好过,犯官之声,连个住所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宿在龙兴寺。

只是人一旦走背字,喝凉水都塞牙。五年内,龙兴寺四次遭遇火灾。我母亲也在来回折腾下,到永州半年就去世了。五岁的女儿和续妾也相继染病去世。柳宗元甚至怀疑自己参与改革挽救大唐的选择是否正确了?或许选择当个碌碌无为糊涂的庸官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07:06


他在《愚溪诗序》中自嘲道:

意思是天下大概没有我,柳宗元这样的蠢人了吧?


柳宗元开始参禅,晨钟暮鼓,听的是梵音读的是禅经,看的是山水,怨怼愤懑,断肠恶念。勇上来淤积在心中,又在山路18弯里,随风散去,门前栽柳,断肠恶念,没有壮志,没有雄心光阴深静,一壶茶也能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后来好友吴武陵被贬到永州,几人同游,途经一处潭水



07:44


遂写下《小石潭记》

潭水中,空游无依的小鱼儿,和柳宗元何其相似。被困在小小的池潭中,毫无目的的来敬意,来来回回等待着,等待着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柳宗元只是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甚至不愿意在小石潭,记录后就匆匆离去。

柳宗元在永州的第十年,是文学史上厚重辉煌的篇章

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也为当时文化荒芜的湖南永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815年,43岁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本以为苦尽甘来,迎来转机,但不出意外,不要出意外了。

乐观的刘禹锡刚回到长安,兴奋之下挥洒下了才华写下了:

刘禹锡这首诗不仅直抒胸臆,还暗戳戳的讽刺当权者。可唐朝文风盛行,当权者又怎能听不出弦外之音?

看来这十年的贬谪还是没能让这帮革新派脑子清醒。

二月才被召回,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走在了被贬谪的路上了。

这次被贬的更偏柳宗元被贬到广西柳州,刘禹锡被贬到播州。

柳宗元知道,亳州的环境有多恶劣,刘禹锡还有80岁的老母亲,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在长途跋涉折腾中去世,他不希望刘禹锡经历自己的苦痛。所以他奏请皇帝奏请调与刘禹锡换驻地,最后还是在裴度的帮助下刘禹锡改任广东连州。难兄弟难又一起从长安出发路上,一路同行在南谪的路上,一起走到衡阳两人才分别。

在途中,柳宗元写下了



09:32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么多年来,两人的人生轨迹完全一样。如今,一人贬广西,一人贬广东,若是未来晚年归隐田园,两人也要搬到一起当邻居共度余生。

或许两人都没有想到,衡阳一别便是一生。这次在柳州,柳宗元是行政长官,手握实权,他在柳州勤勤恳恳为百姓谋福,解放奴隶,设馆倡学,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开凿荒井,植柳种菊,这种治国大才到了地方上为官,基本上是屠龙削木棍,要多厉害有多厉害。

就像韩愈在潮州百姓心中的地位一样

柳宗元在柳州被称为柳子菩萨,百姓为他修庙立祠,刻碑塑像,敬若神明



10:40


柳宗元也时时想起,隔壁的广东兄弟刘禹锡并给他写出去书信:

字字情真意切,只是柳宗元,终究学不来刘禹锡的乐观,他心里压了太多情绪,太多孤绝,无处可说,也无人可说。他的心里已经油尽灯枯,也等不到与刘禹锡的久别重逢了。

公元819年,宪宗皇帝大赦天下,敕召柳宗元回长安的书信,正飞驰去柳州的路上可终究是晚了一步,柳宗元病逝了。柳州百姓自发筹钱,为柳宗元打造了一副棺木,把他的尸骨送回家乡。

刘禹锡在接到柳宗元的讣告的时候,瞬间破防。刘禹锡的表现:

刘禹锡在极度悲痛中写下祭文:

意思就是刘子厚啊!我还有话没跟你说完,不知道你现在能否听见呢?

文章最后遗憾的以:

刘禹锡将柳宗元的长子柳周六带到身边抚养,视如己出,细心教导,又花了三年时间把柳宗元的手稿收集整理,编撰成了《柳河东集》

可想刘禹锡每每翻柳宗元手稿的时候

又是何种心情呢?他大概也在想好你个柳河东啊!走在前面倒是又省心又省事了。

刘禹锡三年笔耕不辍,他只为让好友的文字留存下来。刘禹锡在晚年得知柳宗元在永州修筑的愚溪园林不复存在时,悲从中来,写下了:


那些属于柳宗元的故事,属于自己和柳宗元的故事,终于成为了遥不可及的陈迹。后来,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进士及第。柳宗元临终嘱托的,刘禹锡都做到了,而且做的好极了。

那样勾马连环的乱世中,半点不由人,就这么轻轻一拨,便是阔大的苍凉,大致也能理解刘禹锡晚年写的:

思念到底是谁啊?

这是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评价,最后还是以柳宗元的诗,结束这一期。




我,柳河东,大唐一孤客,要成唐宋八大家,还得贬官十四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